有关物理知识的诗词

有关物理知识的诗词

关于物理的诗句

展开全部成语:刻舟求剑————参考系的选取 立竿见影————光的直线传播 杯弓蛇影————平面镜成像 海市蜃楼————光的全反射1.旭日东升参照物的选择.太阳从东方升起以地球作为参照物.2.斗转星移 机械运动.宇宙空间中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4.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5.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宇航员在宇宙飞船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运动学 刻舟求剑:此成语也是寓言,大致内容不必再说,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化.从物理知识角度分析,那个楚国人的错误在于未注意到运动的分解中两个分运动具有同时性.剑的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随船一起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加速运动.用不了多久,等船到达目的地,剑早已沉入河底.既然丧失了竖直分运动,那么水平运动就无从谈起.不过,若是河足够深或航程足够小,“刻舟求剑”也有一定道理.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古人看到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感慨事物的永恒与伟大.事实上,太阳和月亮的移动速度非常慢,肉眼根本察觉不到,例如月亮围绕地球公转角速度约为2.38*10rad/S.究其本源在于自转.此现象可用相对运动观点解释,地球相对于太阳和月亮日复一日地围绕地轴旋转,以地球为参考系就会看到日月东升西落.这也就天文学界在较长一段时期为地心说所统治的原因.江河的运动也一样,看到江河的奔流是由于我们以大地为参考系. 力学 树大招风:树长高了,枝叶茂密,自然容易招致大风的袭击.现用来比喻名气大了,容易遭人嫉恨.其实其中也蕴含着科学道理.在大风吹过的每一点,风对物体表面的压强相差不多,枝叶繁茂的树与风的接触面积当然较大,由压力公式得出,大树所经受的风的压力较大,被毁坏的可能性也大一些. 独木难支:大家都非常清楚,一根木头没法站住脚的.要解释其中的原因,还要从稳度的概念谈起.稳度,就是指物体的稳定程度.当重力作用线超出物体支持面的时候,这个物体就会被翻倒,处于不稳定平衡的物体重心越低,底面积越大,就越难使重力作用线超出支持面,那么稳度就越大.不倒翁就是根据这偏颇原理制成的.而一根木头底面积小,重心又相对较高,外界条件很容易使其重力作用线偏离,稳定程度就非常差了. 三足鼎立:实验证明,用三根木头支撑重物是最稳定的.三根木头通力合作,可以平均分配承受的压力,木头不容易折断.三根木头不仅支持力大,而且很容易达到力矩平衡,有很高的稳定的程度.因此古人创造了“三足鼎立”这句成语,比喻三方分力互相抗衡.看,三国时期,魏、蜀、吴不就相持了很长时间吗? 动力学 水滴石穿: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自然能成功.水滴能把石头滴穿,不仅在于水的坚持,更在于它的智慧.水在石头上溅开,接触时间极短.要使 水反方向弹开石头,就必须对水有作用力,由动量定理分析,这个力与作用时间和水滴与石头接触时的速度有关.若水滴从较高处落下,获得较大速度,则这个作用力就远大于水滴重力.由牛顿第三定律,水滴对石头的作用 力也远大于它的重力.比起其他方法来,滴水穿石可谓事半功倍. 劳而无功:花了力气却没有功效.这句成语居然和一种物理现象不谋而和,有力的作用,而没有力 方向上的位移,那么就不存在做的功了.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就不一一列举了.值得注意的是,物理中的“功”和生活中的“功”不同,前者是指力和物体在力方向的上位移的乘积;后者是指达到目的或某种效果.可见,物理概念和生活语言不能混为一谈. 平流缓进:为什么“平流”会造成“缓进”呢?“平流”就是指水流上下游的高度落差小.那么上游的水相对于下游的重力势能就少,根据能量守衡定律,转化为动能也就少,水流速度也就慢,于是就造成了“缓进”. 鞭长莫及:意思是虽然鞭子很长,但总打不到马肚子上.后来就用它比喻力不能及.一般马鞭的使用,都是用鞭的尾部击打.当鞭子过长之后,挥舞马鞭时就起不到一次性击打的效果,而是会产生一系列绳波.这样,绳波的振幅受到限制,要把鞭子打到马肚子上就产生了一些困难.另外,绳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影响,能量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损失,这样鞭子击出的力量也小了很多. 光学 立竿见影:这个成语再平常不过了.意思是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可看到影子,比喻见效很快.光和影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告诉我们,影是光的孩子.障碍物阻挡了光的前进道路,而光又不会绕道而行,那么在物体背光面,阴影就应运而生.原来有了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才有了“立竿见影”之说.同时,此成语还说明了光的高速度,“立竿”即可“见影”,殊不知在一秒钟...

谁能帮忙找一找有关物理知识的谚语、俗语、诗句?(越多越好,最好...

.燕子低飞有雨下雨前空气湿度很大,小飞虫的翅膀潮湿,不能高飞。

燕子为了觅食,也飞得很低。

2.下雪不冷化雪冷下雪是高空中的小水珠在下落过程中,遇到低温凝华而成的。

凝华过程是放热过程,空气的温度要升高。

这就是我们感觉到“下雪不冷”的原因。

下雪后,雪要熔化,雪在熔化时,要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因此空气的温度要降低,这样我们就会感觉到“化雪冷”。

3.真金不怕火炼金(晶体)的熔点比较高,一般的炉火温度不能达到金的熔点,所以不能使金熔化。

4.瑞雪兆丰年覆盖在地面的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保护小麦安全过冬。

雪花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凝结了许多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和有机物的灰尘,对小麦具有一定的肥效。

雪化成水渗人土里,对小麦的生长极为有利。

故小麦来年必然丰收。

5.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处于西风带,降雨云大多由西向东运行。

早晨看到西方有虹霞仗,表明西方有降雨云,由东方射来的阳光照射在西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了虹。

而西方的降雨云很快会随着西风移到本地,所以本地很快要下雨。

到傍晚看到东方有虹,这是西方射来的阳光照在东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的,这种虹的出现,说明西方已没有雨了,天气将晴。

6.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烧开水时,壶底的水吸热,汽化形成气泡。

水没烧开时,这些气泡由底部上升,遇到上层温度较低的水,气泡内部的水蒸气又会液化成水,气泡体积逐渐缩小至消失。

气泡的一涨一缩,激起水的振动,从而发出响声。

水开时,壶底的水与上层的水的温度相等,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产生,体积变大,到水面后破裂,振动较小,故“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7.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8.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9.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10.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 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1.“霜前冷,雪后寒”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

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霜前冷,雪后寒”。

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凝华现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时需要吸热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2.纸里包不住火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13.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14.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15、钻木取火:内能的改变方式16.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所以下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掺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17.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 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18.火场之旁,必有风生火场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必将来填充,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19、十雾九晴时至初冬,我们经常会发现早上有雾当天多半是晴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十雾九晴”。

“十雾九晴”指的是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大雾多发生于晴天。

雾与晴天有没有关系?有什么...

与物理现象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展开全部 关于“物理”的诗句有: 乘除信物理,感慨击所逢。

———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彭城行》达人穷物理,嗜理如嗜炙。

———年代: 宋 作者: 陈著《次韵戴成叔》事体须是为物理,人情安处是天机。

———年代: 宋 作者: 邵华《首尾吟》细宗天时知物理,常将儆戒保和来。

———年代: 宋 作者: 汪应辰《太上皇后合端午帖子词》细推万物理,荣谢相乘除。

———年代: 宋 作者: 王炎《梅花》静坐观物理,令人添鬓丝。

———年代: 宋 作者: 张嵲《杂兴》细思物理须知止,何用区区只强颜。

———年代: 宋 作者: 吴芾《又登碧云亭感怀三十首》青山尽解招人醉,得失到头皆物理。

———年代: 元 作者: 刘致《山坡羊·云山有意》古时君臣合,可以物理推。

贤人识定分,进退固其宜。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述古三首》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年代: 唐 作者: 罗隐《清明日曲江怀友》无柰物理难齐。

叹鱼虾苦瘦,雁鹜多肥。

———年代: 元 作者: 梁寅《金菊对芙蓉 秋思》人生真苦相,物理忌孤芳。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次韵师厚萱草》而余昏狂不自度,欲尽物理穷毫丝。

———年代: 宋 作者: 王令《原蝗》时来不自由,物理将无同。

———年代: 明 作者: 唐时升《园中十首》也知物理关人事,历尽崎岖心始灰。

———年代: 宋 作者: 释绍昙年代: 明 作者: 唐时升《颂古五十五首》岂伊物理变?信是土宜别。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桐花》...

有关物理知识有关的诗句,谚语,或成语?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 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答案补充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古代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作业帮

山中留客(唐)张旭山中物态寻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露的形成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动的相对性 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色散千里江陵一日还.——速度快 两岸猿声啼不住,——声音的产生、传播轻舟已过万重山.——速度快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露的形成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声音的传播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反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平面镜成像 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斜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 盆地杜枚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平面镜反射成虚像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平面镜成像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何暗香来.——扩散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个不同.---参照物(角度)不同,结论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鄂、川南楼书黄庭坚回顾山光接水光,——反射凭栏十里芰荷秀.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相对静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游武夷泛舟九曲郭沫若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扩散题《驴饮图》(明)吴伟白头一老子,骑驴去饮水.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关于物理与古诗词

简单些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看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这两句写江南晚春乡村的诗,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衬托农夫农妇农事忙碌.再看文同的《早晴至报恩山寺》:“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独卧斫桑稀.”上联描绘了一幅远山高林、野鸟飞翔的生动画图;下联写了春夏之交农夫农妇收麦、整菜、采桑、喂蚕,忙碌不堪的情景,亲切动人.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三)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赶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关于古诗的来源

古诗古诗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 诗词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有时会 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导入物理概念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入物理概念,这样可谓是水到渠成。

例如,讲授分子运动论的概念时,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 在问学生为什么会有“暗香来”后,学生会引起浓厚的兴趣,稍作讨论 后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 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照物的知识前可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 道中》: 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运动速度相同,以船为 参照物,云是静止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层楼.”为例,要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的参照物,黄河入海流的参照物。

一些古诗词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脍炙人口、生动形象而有趣,通过古诗词引入物理概念,可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利用古诗词帮助理解记忆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且表述严密,有相当多的概念不太好理解,学生因对物理 概念理解困难故而对物理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对相关古诗词的分析,可使 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中的概念,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逐渐接受和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分析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时,可引 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以及《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以及《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这些古诗词词义浅显,学生易理解,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亦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 再如讲授平面镜成象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也可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样可加深对平面镜成象特点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平面镜成象特点在自 然界中存在的涉及,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 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介绍给学生.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同时进行受力分析,讲清其道理,效果很好.而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 影子的形成时,用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遥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三 利用古诗词深化和应用物理概念 学牛对物理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剥,而是靠深刻 理解,靠有机吸收。

如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如引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参照物、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 深化和升华。

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 识,就不会有对诗中意境的深刻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诗中意境的同 时也是光学知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能的转化知识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再如,学习物理后,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时空概念,再重温李白的《朝发 自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自帝城,东抵江陵府,乘船顺 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

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岂不令人心驰神往。

在这幅画中,我们 可以领悟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诗仙未曾想到会 给后人留下一部绝妙的物理教科书. 四 利用古诗词进行素质化教学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物理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古诗词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可利用郑板桥的《江晴》 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

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当学生学习了凝华概念后,对凝华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后,可要求学生用批判的态度去欣赏鉴别,并说明文学毕竟不是科学,它可 使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这对强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益处的。

再如,学习了机械运动知识后,可引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后两句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1546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