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专注”的诗句有哪些?

形容“专注”的诗句有哪些?

  •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释义: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释义:读到一本好书,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没多久就读完了;与知心朋友亲切交谈,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朋友不能常常到来。

  •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王禹偁《清明》

    释义: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陆游《读书》

    释义: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 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释义:我一面细读《离骚》,一面举杯痛饮;在饱看翠竹之余,也不推辞各种肉食关味。

  •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释义:千年古书皆阅览,时时读见古义烈。

  • 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 ——清•梁启超《读书分月课程》

    释义:读书不专心精读一门就不能成就,不博览群书就不能旁通。

  •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后汉书• 逸民传• 高凤》

    释义: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只专心听弈秋的。另一个也在听,但心里却想着有天鹅将要从天上飞过。

  •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黄庭坚《寄黄几复》

    释义: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释义: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 劝人专注专心只做好一件事的古诗词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金缕衣作者: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韵译】: 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 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 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另一层意思是说遇到好女孩要珍惜,不要等错过了再去追悔莫及。

    古诗《小儿垂钓》写小孩钓鱼专注的天真神态的诗句是:() 这首诗表...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的古诗

    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参考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作者简介】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袁枚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

    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关于“道”的古诗词有哪些?

    1、《蜀道难》唐代: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攀援 一作: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2、《三衢道中》宋代: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3、《襄邑道中》宋代: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4、《南陵道中 / 寄远》唐代: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5、《蜀道难·其二》南北朝:萧纲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

    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

    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有哪些?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 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点评〗 这首诗注重塑造形象,贴近生活,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游园不值 古诗的意思

    游 园 不 值 (南宋)叶绍翁 应 怜 屐 齿 印 苍 苔 , 小 扣 柴 扉 久 不 开 。

    春 色 满 园 关 不 住 , 一 枝 红 杏 出 墙 来 。

    【注释】 1.游园不值 :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

    古时游园,是游私园,和后世的公园不同。

    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

    2.应:应该。

    3.怜:爱惜。

    4.屐齿 :木屐(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

    底的锯齿,可以防滑。

    ) 5.苍苔:青色的苔藓。

    6.小扣 : 轻轻地敲。

    7.柴扉 : 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今译】 大概是院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满园”两句,或实写景致,或暗喻所访之人德行(满园春色)既为己所知见(一枝红杏),久之必为人所知。

    正是江南二月,云淡风轻,阳光明媚。

    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

    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

    这样敲呀,敲呀,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开门迎客。

    怎么回事儿?主人真的不在吗?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表苔被人嗝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

    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未免太小气了! 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

    在他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的当儿,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冲着人打招呼呢。

    诗人快意地想道:啊!满园的春色已经溢出墙外,任你主人把园门闭得再紧,也关它不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但是,后来读者并不以这点儿为满足,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这两名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至于这种发挥是否符合诗人的愿意,那并不重要。

    因为诗歌欣赏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读者不妨凭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趣味,扩展诗的意境,丰富诗的含意,或者给诗句涂上比喻象征的色彩。

    对于这种现象,诗论家说是:“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读者的理解,有时是比作者还要高明的。

    《所见》古诗的诗意20字

    诗意: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所见》贾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文学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每句要五个字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8、《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9、《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0、《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有关黄鹤楼的古诗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简介 崔颢,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 原诗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七律约略的可分成前后两层,前四句讲仙人已去的寂寥,后四句说俗人眼下的惆怅。

    至于诗中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物事等解释,我就不赘言了,他人的好多解释都是精细得很,比我的瞎说要好得多,读者不妨自行去看。

    我只是说因这首诗传下来的神道道的故事。

    唐人以后盛传此诗,认为它是七律的最优范式。

    其实这诗照七律的戒律来比对,它的拗句和重字都是大忌。

    无奈这个崔颢造境、造意上乃是大家能手,那付仙人乘鹤悠然不返的寂寥引起的失意和失落让你有道不清的感怀和情怀,你还能顾得上什么拗不拗啊?接下来的就是眼前晴川历历在目、芳草萋萋可见,更增添了仙人何在的悠思。

    于是,接踵而来的便是思仙引发的思乡之情,真真的烟波江上愁不断了。

    撇开后来李白评价的因素,你说这诗读了是不是要叫好?真正的好,好就好在它的意境之妙上。

    后来有了李白评价的传说,更使本是上品之优的诗篇优而优之了。

    照《唐才子传》的说法,崔颢诗成且提之于黄鹤楼上后,某次李白亦赴彼游,“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崔颢的这首诗竟然把个诗仙给羞走了,并且日后人人到此罢手,可见是诗之魅力!后人考证,认为这件事好象是想象杜撰而来。

    我们也就相信这个“考证”,姑且算为想象杜撰而来的吧。

    但有两点是真实的:其一,李白真的是游过黄鹤楼,有诗为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且另有一首《望黄鹤楼》的五言十韵长律亦可为佐证。

    其二,李白真的是羡慕崔颢的此诗,因为李白的诗作中至少有两首七律是仿效《黄鹤楼》的。

    一首是《鹦鹉洲》,诗云“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另一首是《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想一下,李白为什么要仿崔颢的模式来这么两首呢?一定是他真的是羡慕已极,定要找个题材试试身手,于是就选中了“鹦鹉洲和凤凰台”这两个所在作诗题比划这么一把。

    结果如何呢?我想,这应该是两种评价,一个是李白自己,他一定认为,象崔颢那样写出来不成问题,更不成难题,崔的成功意境而已。

    我若有他种境界,会强于他的。

    所以李白的诗在其后的时光中总是以意领先而必胜。

    外人的评价呢,觉得这李白之仿作实在是不如崔颢的好,应警告后代们,仿写为一大禁忌。

    但也总觉得这崔颢除此诗外它诗已真的不是绝佳了,哪能比之于李白呢?后来的不如李白,是崔颢傲了呢,还是灵感不常在了?其实,崔颢之一诗仅是瞬间一感的“偶悟”,李白之一生则是通达坦荡的“彻悟”,二人的区别不过如此。

    所以,我就想起僧道界常有的一种称之为“慧根”的说法,认为慧根是先天所赋,但经后天的修炼方可得到激发而生成慧智---这是我说的。

    我就琢磨这个慧智的生成条件:初生的孩子们彼此相差不多,应该说是都有着不错的慧根,余下来的问题就是以怎样的激发方式来出现慧智。

    宗教界的方法有二,一是专注式修炼,二是气功式修炼。

    前者在于静思凝思后的感悟生慧,后者在于沉思静守后的智慧升华。

    可能友人问,如此烦难,怎能修持,难道还要出家不成?非也!不知你留心过书、画家们的入态情形没有,那种专注与气功的静守是相差不多的,所以,他们在为书作画时就有灵感相伴,于是,不但是生灵感,且长寿。

    我们所说的来于慧根的慧智就是这种灵感,只不过气功下生发的慧智是个相对持续的过程,而专注于某事件生发的灵感是个短暂闪现的过程,区别仅此而已。

    到此大概算是说得清楚了,作任一种学问、写任一种东西,是要有慧智或灵感相伴的,有了这种东西才能出凡入圣,在为诗上才有可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946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