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大阁楼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四大阁楼的诗句有哪些?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唐代)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崔颢 (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滕王阁诗  王勃 (唐代)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望 海  苏轼(宋代)

    东海如碧环,西北卷登莱。云光与天色,直到三山回。

    我行适仲冬,薄雪收浮埃。黄昏风絮定,半夜扶桑开。

    叁差太华顶,出没云涛堆。安期与羡门,乘风安在哉?

    茂陵秋风客,劝尔麾一杯。帝乡不可期,楚些招归来。

  • 海上书怀  苏轼(宋代)

    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菜方丈有无间。

    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孥守市阔。

    雅志未成空自叹,故人相对若为颜。

    酒醒却忆儿童事,常恨双凫去莫攀。

  •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楼矶头,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岭之上,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在此题下《登黄鹤楼》一诗,使它闻名遐迩。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京广铁路的列车从楼下呼啸而过。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

    黄鹤楼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主楼周围还建有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

  • 岳阳楼-------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汉族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 腾王阁------一提起"滕王阁",人们很自然地想起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其实"滕王阁"不止江西南昌有,四川阆中也有一座"滕王阁",而这两处的"滕王阁"都渊源于山东滕州。为何在中华大地上会出现一字不差的两座飞檐翘翘,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呢?赣、蜀"滕王阁"之名源于古滕,为何两座"滕王阁"历经千余载的风风雨雨流传至今,而李元婴的原始诏封地古滕国(今山东滕州)多少年来却鲜为人知呢?主要是因为,南昌、阆中"滕王阁"皆成名于诗文。

    滕始于黄帝,因境内泉水"腾涌"而得名,公元1182年金置滕阳州,1184年改为滕州,这是"滕州"名字最早的起源,距今已经走过831年的历史沧桑。贞观年间,唐高祖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曾被封于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已被毁),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著名的"滕王阁",此阁因王勃一首"滕王阁序"为后人熟知,成为永世的经典。

  • 蓬莱阁----- -蓬莱阁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是凝聚着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结晶的古代建筑群。素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其"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享誉海内外。

    历经风雨沧桑,如今已发展成为以蓬莱阁古建筑群为中轴,蓬莱水城和田横山为两翼,四种文化(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为底蕴,山(丹崖山) 、海(黄渤二海)、城(蓬莱水城)、阁(蓬莱阁)为格局,登州博物馆、古船博物馆、田横山、合海亭及黄渤海分界坐标等20余处景点为点缀,融自然风光、历史名胜、人文景观、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和休闲度假胜地。

    景区先后荣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旅游行业最佳诚信单位"、"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质量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等称号,导游科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和"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等殊荣。

  • 有关诗词的小知识

    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

    诗歌欣赏要具备如下的知识:1.如何品诗。

    人们常把欣赏诗歌叫“品诗”。

    所谓“品”,第一是要细心地认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比较稳定的情绪下进行欣赏活动;第三是要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中寻找与诗歌意念相对应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对诗情诗意的把握。

    2.读诗入意境。

    欣赏诗歌还要“读”。

    诗歌具有节奏,韵律,不读只看,是无法细致深入地领略这种美感的。

    反复认真地读诗,诗中那种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调的铿锵有力、节奏的明快活泼,或者情调的缠绵悱侧、言语的呢呢喃喃、节拍的波浪起伏,就会十分自然地融汇在一起,使你为之所感动。

    3.提高欣赏情趣。

    当然,诗歌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活动一样,也有一个情趣、格调、标准的问题。

    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健康的欣赏情趣,确立较高的欣赏标准,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诗歌作为欣赏对象。

    对于情趣和格调过于低下庸俗的诗歌,应该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

    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

    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

    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

    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 道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

    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李白读书的故事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

    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

    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诗词》中‘词’的由来?

    词解拼音:cí【什么是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释义】①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词典|名词|用词不当。

    ②语句;话语:台词|歌词|词不达意。

    ③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句子长短不一:词曲|宋词。

    【词汇】 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

    〖例句〗要想熟练地掌握一门语言,我们不仅要多读多听多说,还要掌握一定的词汇。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有的词限定[中]也就是在某些字上可以不压韵词的种类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

    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词 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

    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例]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

    例如:词的风格一般有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

    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这样,字数相等的就象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

    不相等的...

    郭沫若写的《女神》这首诗的诗词

    一、郭沫若的《女神》中共分三辑五十七首,具体名录如下:序诗第一辑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第二辑凤凰涅槃天狗心灯炉中煤无烟煤日出晨安笔立山头展望浴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三个泛神论者电火光中地球,我的母亲!雪朝登临光海梅花树下醉歌演奏会上夜步十里松原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太阳礼赞沙上的脚印新阳关三叠金字塔巨炮之教训匪徒颂胜利的死辍了课的第一点钟里夜死第三辑VenLls别离春愁司健康的女神新月与白云二、扩展知识:1、作品简介:《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是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一首新诗,写于1920年,首次发表在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上。

    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热望,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了爱国的衷肠。

    这首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

    2、诗集简介:《女神》。

    郭沫若作。

    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

    连同序诗共57篇。

    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

    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本,后又重印多次。

    3、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一1978)。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有关爱国的诗词歌赋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 余日, 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这首诗作于宋朝灭亡的那一年。

    示儿(其四)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已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课本中已经学过,不作过多介绍。

    摸鱼儿 【宋】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是我国爱国诗词中的名篇之一,作者是宋代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这首词和《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作手法相似,都是借原本没有感情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感。

    关于古诗词解释

    一、《春望》 杜甫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花溅泪: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原文点击】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意境赏析】 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

    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

    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诗人妻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二、《岁暮》谢灵运 岁暮 谢灵运 殷忧不能寐,苦此梦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赏析】 这是首感时惜生的诗歌,诗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两句,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

    ” 谢灵运《岁暮》赏析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用精细工致的笔法描绘南方山川奇秀之美,是大谢诗的主要特色。

    有趣的是,他的两联最出名的警句却并不以工笔细描见长,而是以“自然”见称。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一联,固然是作者自诩“有神助”的得意之句,本篇的“明月”一联更被诗论家推为“古今胜语”的代表。

    钟嵘《诗品序》说:“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这段话不仅表达了钟嵘论诗的一个重要观点,也道出了“明月”一联的高妙之处——直寻,即对生活(包括自然景象与社会人事)的直接真切感受,以及由此形成的诗歌的直接感发力量。

    这是一首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寂静的长夜。

    在这“一年将尽夜”,诗人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不寐,深感漫漫长夜,似无尽头。

    诗的开头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折磨之状。

    但对“...

    关于诗集的序的问题

    诗词三百首白玉著序妙序横生春风杨柳,山明水秀。

    天长地久,天高地厚。

    新旧世纪千古交响的一曲不朽乐章。

    振奋精神、鼓舞人心、激发斗志的一首永恒战歌。

    五千年丰厚文化土壤滋养出来的一朵绚丽奇葩。

    江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交融汇总、结晶而成的一颗璀璨明珠。

    是谓强秦之余音,大汉之古韵,盛唐之遗风。

    是谓《诗词三百首》。

    是谓序。

    ——孙宗亮

    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这首诗的诗词是什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1. 少府:官名,即县尉,掌管一县的治安和军事。

    之:去,往。

    之任:去就任。

    蜀川:泛指蜀地。

    2. 阙:古代宫门两旁的望楼。

    城阙:这里指长安。

    辅三秦:以三秦为辅,即在三秦的拱卫下。

    三秦:指古代秦国的地域,在今陕西一带。

    秦朝灭亡后,项羽将秦故地分为雍、塞、翟三国,后世遂称这一带为三秦。

    3. 五津:蜀中的长江自湔堰至健为一段有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合称为五津。

    4. 宦游:为了做官而远游四方。

    5. 比:古代五家相连为比。

    比邻:近邻。

    这两句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6. 无为:不要,不用。

    歧路:岔路,指分手的地方。

    译文一: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赏析一: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赏析二: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

    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

    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

    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

    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

    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

    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

    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

    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

    “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

    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

    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赏析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

    “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

    “三秦”,泛指长安附近。

    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

    “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

    “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

    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

    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

    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

    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诗歌的格式是什么?

    诗名写在第一排正中间,如果有副标题就像“——XXXXX”来写,一般破折号和正标题重合,副标题的文字在正标题的右下方第二排,然后第三排写名字在正中间,然后下面开始写诗,每一行诗应该在纸张最中间或者空四格来写。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2)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中国文学

    黄庭坚不是真正“恼花”,恼花是来自爱花。

    黄庭坚是恼独坐对花,欣赏太久,感到寂寞难受。

    诗说赏花之后,想散散心,换换眼界,故走出门外。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作品。

    此诗咏水仙,首联由水仙联想到凌波仙子;颔联写仙子化花;颈联写水仙娇柔芳姿,品类高雅清洁;尾联表现睹花思人,归结到从沉溺感情中求得解脱的要求。

    全诗前六句写出了水仙花出尘脱俗的仙姿、洁白素雅的花色、淡雅的清香和俊逸高雅的神韵,后两句来个陡峭的转折,在强烈的反差中体现出参差变幻之美,进而表现了作者的精神追求。

    白话译文:凌波仙子尘土沾上罗袜,在水上轻盈地踏着微月。

    是谁招引来着断肠的惊魂,种成了寒花寄愁绝。

    形体素洁、蕴含芳香欲倾城,山矾是她的弟弟梅是兄。

    我独坐相对真是个被花恼,出门一笑但见大江横。

    鉴赏:在其他题材中,作者用梅花、兰花等来和水仙比较,这首诗却用人物作比。

    所谓人物,是传说中的洛神。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写洛神飘然行水的姿态。

    诗篇开头两句:“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把植立盆中不动的花朵,写成“轻盈”慢步的仙子,化静为动,化物为人,凌空取神,把水仙的姿态写得非常动人。

    假如把“微月”看成步的补语,即谓缓步于“微月”之下,也是有依据的,《洛神赋》的“步蘅薄而流芳”句,“蘅薄”亦作“步”的补语。

    这两句直呼“凌波仙子”,未写到花,下面两句:“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就由洛神转到花,点出洛神是用以比花。

    上两句写姿态,这两句写心灵,进一步把花人格化,表现作者对花有深情,表现出它有一种“楚楚可怜”之态,像美人心中带有“断肠魂”一样,使人为之“愁绝”。

    “断肠魂”移来状花,但说的还是洛神。

    洛神的断肠是由于对爱情的伤感,《洛神赋》写她:“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这三个字无论说水仙或说洛神,都是很动人的,因为把其整体概括成为这样的一种“灵魂”是有极大的引起联想和同情的力量的。

    前面四句,是扣住水仙本身的描写;下面四句,从水仙引来山矾、梅花,并牵涉到诗人本身,作旁伸横出的议论和抒情,意境和笔调都来个大的变换。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上句仍从水仙说,用“倾城”美人比喻花的清香洁白的芳韵;下句则拿山矾、梅花来比较,说水仙在梅花之下而居山矾之上。

    山矾,这个名字是黄庭坚起的。

    他在《戏咏高节亭边山矾花二首》的《序》中说到为郑花改名山矾之事。

    用山矾来比水仙,也始于黄庭坚。

    表面上,前五句都用美女形容水仙,写得那样幽细秀美,第六句忽作粗犷之笔,把三种花都男性化了,大谈“兄弟”问题;前后不统一,不调和,几乎有点滑稽。

    实际上,作者正是有意在这种出人意外的地方,表现他写诗的随意所适,抒写自由。

    这一句,作者有意使读者惊讶于诗句的粗犷,惊讶于与前面描写格调的不统一,不调和,还是第一步;作者还有意要把这种情况引向前进。

    最后两句:“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被花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甫与黄庭坚,都不是真正“恼花”,恼花是来自爱花。

    杜甫是恼赏花无人作伴;黄庭坚是恼独坐对花,欣赏太久,感到寂寞难受。

    诗说赏花之后,想散散心,换换眼界,故走出门外。

    但作者所写出门后对之欣赏而“一笑”的,却是“横”在面前的“大江”。

    这个形象,和前面所写的水仙形象相比,“大”得惊人,“壮阔”得惊人;诗笔和前面相比,也是“横”得惊人,“粗犷”得惊人。

    这两句诗,不但形象、笔调和前面的显得不统一,不调和,而且转接也很奇突。

    宋代陈长方《步里客谈》说杜甫诗《缚鸡行》结尾从“鸡虫得失无了时”,忽转入“注目寒江倚山阁”,“断句旁入他意,最为警策”,黄庭坚此诗,当是仿效。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说:“山谷之妙,起无端,接无端,大笔如椽,转如龙虎。

    扫弃一切、独提精要之语,往往承接处中亘万里,不相连属,非寻常意计所及。

    此小家何由知之?”这些话,点出了此诗出奇的结语的用意和功力所在。

    纪昀《书山谷集后》说黄庭坚的七言古诗:“离奇孤矫,骨瘦而韵远,格高而力壮。

    ”这一首诗,从整体看,是“离奇孤矫”;从前半看,是“骨瘦而韵远”;从后半看,是“格高而力壮”。

    文学作品,千变万化,有以统一、调和为美的,也有以不统一、不调和为美的。

    从不统一、不调和中看出它的统一和调和,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关键之一。

    能够掌握这个关键,就可以从该诗的不统一、不调和中看出它的参差变幻之美。

    陆游《赠应秀才》诗说“文章切忌参死句”,把问题看得太简单,看得太死,往往就会走上“参死句”的道路,对佳作失之交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135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