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过五十的诗句

形容人过五十的诗句

五十而知天命,

我们看淡人生,

拥有着廉价的快乐。

懂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知足常乐;懂得与人为善,

乐于付出,助人为乐;

懂得培养爱好,顺应自然,

自得其乐;懂得七情六欲,

宠辱不惊,淡泊名利,

对人间大喜大悲能泰然处之。

更应当明白,

人一生中要竭力改变的不是别人,

而恰恰应当是自己。

面对复杂多变的客观现实,

需要的是自己的心静如水,

是坦荡、宽容、舒适和简朴,

是懂得如何融入社会、接受自己。

畏天命的诗词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注释畏:畏惧。

大人:王公大人。

狎:轻视。

侮:侮谩。

译文孔子说:“君子害怕的事有三件:怕天命,怕王公大人,怕圣人的言语。

小人不懂天命,因而不怕它;轻视王公大人,侮谩圣人的言语。

”赏析 孔子认为,君子心怀仁德,处事必敬,主要敬畏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畏天命。

君子下学而上达,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上达天德,从而能知天知命。

知道了自己的了命限,便对于自己所祈求的道德目标自然产生敬畏的心情,唯恐有所失。

二是畏大人。

所谓大人是那些有德之人,这是世间的圣者贤者,也是君子的理想人格目标。

君子以他们为自己道德的榜样,以此指引、鞭策自己的行为,能不怀敬畏之心吗?世间圣人毕竟不多见,孔子便从不轻易许人以仁。

在他的心目中连自己也不够圣人的资格,那么当时又还有什么人可供其效仿呢?难见圣人,但圣人有德,有德必有言,可以通过学习、实践圣人的言论,下学而上达,来成就自己。

因此君子把圣人言论当作自己行为不可违逆的原则,对其怀着一种戒慎恐惧的心情,就不难理解了。

正因君子有此三畏,所以曾子曾经引用《诗经》的话来描述自己的敬畏之心:“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小人不知天命,不尚道德,因此小人不但无此敬畏之心,而且还轻视有德之人,侮谩圣人之言,这便是无知的表现。

君子、小人的区别在此分际甚明。

君子知畏此三者,所以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唯恐违仁背礼。

而小人不知畏,为物欲驱使,无所不为,肆无忌惮。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是人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说法。

《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

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

"六十而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

花甲:指60岁。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诗句,“酒债寻常寻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八九十岁。

耄,形声字,上形下声,音“冒”。

耋,音“迭”。

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

三十而立的相关诗句!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

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

”《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

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

耄,八九十岁的年纪。

耄,七八十岁的年纪。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

”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

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期颐:指百岁高寿。

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

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

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

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

期颐指一百岁。

“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关于"三十而立"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三十而立”的诗句只有下面论语中的文言文:《论语七则》作者:佚名 【先秦】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表达年龄的诗词

感遇(陆游)仕宦五十年,终不慕热官。

年龄过八十,久已办一棺。

结庐十余间,著身如海宽。

此外皆长物,简去心始安。

称意多怒嗔,易可出艰难。

我无狐白裘,短褐亦御寒。

上书乞祠(陆游)上书又乞奉祠归,梦到湖边自叩扉。

此去敢辞依马磨,向来真惯拥牛衣。

致身途远年龄暮,报国心存气力微。

誓墓那因一怀祖,人间处处是危机。

杂赋(陆游)家业贫原宪,年龄老伏生。

但悲鸾独舞,那羡雁能鸣。

酿酒秋常醉,驱牛夜亦耕。

此身当自贵,勿用作投琼。

蝶恋花(葛胜仲)共乐堂深帘不卷。

恻恻寒轻,二月春犹浅。

续寿竞来歌舞院。

龙涎香衬鲛绡段。

画栋朝飞双语燕。

端似知人,著意窥金盏。

柳外花前同祝愿。

朱颜长在年龄远。

韵令(程大昌)是男是女,都有官称。

孙儿仕也登。

时新衣著,不待经营。

寒时火柜,春里花亭。

星辰上履,我只唤卿卿。

寿开八秩,两鬓全青。

颜红步武轻。

定知前面,大有年龄。

芝兰玉树,更愿充庭。

为询王母,桃颗几时赬。

好事近(程大昌)日绎五千言,未说年龄可续。

且得襟期萧散,远氛嚣宠辱。

鬓须白尽秀眉生,来伴老眸绿。

人道雪霜林里,有翠松鲜竹。

请问“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什么意思? ...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

(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当然这是按古代人的寿命和观点来提醒人生短暂,激励人要抓紧生命中的宝贵时间。

古代年龄称谓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 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

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

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

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

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

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

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

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

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

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

”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

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

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

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另外还有: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五十生日诗词

古代年龄称谓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 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

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

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

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

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

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

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

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

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

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

”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

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

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

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另外还有: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978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