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桃子廉洁奉公的诗句

写桃子廉洁奉公的诗句

古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梵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成语刚正不阿两袖清风成语: 两袖清风 ,一尘不染 ,大公无私 ,公而忘私 ,鞠躬尽瘁 ,铁面无 私 ,公正无私 ,秉公无私 ,廉洁奉公 ,克己奉公 古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名言: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耻智之不博.--张衡 我们必须警惕诱惑,尤其是在一开始的时候.--托马斯 贪心好比一个套结,把人的心越套越紧,结果把理智闭塞了.--巴尔扎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裢而不妖.--周敦颐

求关于报国的诗词,最好带赏析,谢谢~~

岳飞《满江红》赏析 [b]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b] 他在写作 《满江红》词时,正是中原地区遭受女真奴隶主贵族的铁骑践踏和蹂躏的岁月。岳飞矢志抗金,执着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志宏图;他一生征战,反对投降,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光明磊落、治学严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自奉菲薄、廉洁奉公,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发扬到一个高度,故 《满江红》一词,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的绝唱和岳飞本人的高风亮节一起在中国神州大地传颂,很少有人怀疑 《满江红》是伪作或托名之作。第一个对此提出怀疑的余嘉锡,他在 《四库提要辨证》中提出了两点疑问;岳飞孙子岳珂所编 《金伦粹编·家集》中没有收录这首词,而岳珂在收集岳飞的文章时,曾是不遗余力的,此集从编定到重刊,历经31年,为何未收此词?此其一。这首词最早见于明徐阶所编的 《岳武穆遗文》,是根据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赵宽亦未说所据何本,来历不明。而且赵宽碑记中提及的岳飞另一首诗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经明人考证是伪作。在此之前,此词亦不见于宋元人的著述,为什么突然出现在明中叶以后?此其二。作者进一步考证:在明代,北方鞑靼族倒常取道贺兰山入侵甘、凉一带,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将王越曾在贺兰山抗击鞑靼,打了一个胜仗,因此,“踏破贺兰山阙”,“在明代中叶实在是一句抗战口号,在南宋是决不会有此的。”继余嘉锡之后,60年代后期,夏承焘也写了一篇 《岳飞词考辨》的文章,他除了赞同余氏的怀疑外,又从词的内容上找出了一个证据,即“贺兰山阙”的地名所指问题。他认为岳飞伐金要直捣的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境内,而贺兰山却在今内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土地,此词若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这是一。如果贺兰山不同于前人泛称边塞的“玉门”、“天山”之类,其入于史书,始于北宋。唐宋人以贺兰山入诗,都是实指,明中叶以后也是如此,若以泛指释岳飞的“乖背”,似也不通。此为二。1980年,海内外又掀起了讨论这个问题的热潮。如台湾 《中国时报》发表了孙述宇的文章,再次对 《满江红》的词作者提出了疑问。他首先指出 《满江红》词中用了自己的事迹和典故,如“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是尽人皆知的材料,一个拟作者是很容易写出这样一首词的。其次,他认为 《满江红》词的格调,与已证实的岳飞另一词 《小重山》风格迥异,前者慷慨激昂,英雄气色横溢,后者则是他多年征战并受掣肘时惆怅心理的反映,相形之下,“ 《满江红》是一首有事迹、有心志,但没有阅历的词”。对此持不同意见的邓广铭、王起、李安等则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辩驳。邓广铭于1981年5月初著文指出,岳飞的 《满江红》不是伪作。他认为:第一,岳霖、岳珂两代人没有搜集到此词,只能说明岳飞的后代在这方面有遗漏。据现有的史料看,岳霖父子也确有遗漏的实证。如 《宾退录》记载的岳飞的“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一诗,就不见于岳珂编的 《家集》中,如果排除他们父子当时没有收集到的可能性就断定是假的,那么,这首诗如果又因为 《宾退录》的失传后而出现在明人的著作中,就能对此怀疑吗?此外,从 《满江红》反映的思想内容来看,与岳飞其它诗文的内容是一致的。如“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正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写照,“不问登坛万户侯”,不就是“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注脚吗?又如 《家集》中的一些题记,都是岳飞行军作战时随时随地记下来的,应是他当时真实内心的记录。岳飞既然有 《满江红》中体现的思想,又有作诗填词的本事,为什么不能填词抒怀呢?第二,关于 《满江红》词中“踏破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所指问题,他认为“贺兰山阙”是泛指而不是实指,与词中的“胡虏肉”、“匈奴血”是指女真,而不是实指匈奴一样,即指广义的敌人。第三,如果 《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是王越,那为什么要嫁名于岳飞,而不夸耀自己的战功呢?他写的“踏破贺兰山阙”是实写,那么词中的“靖康耻,犹未雪”句是可以泛写的吗?如果是“反映明人的地理形势和时代意识”,那么,这样的亡国事件是影射明朝的什么事体呢?如果撇开 《满江红》一词反映的整体思想,而纠缠在“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上,似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李安则针对孙述宇的文章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从史实和词的内容对照看,“三十功名尘与土”,可知是在岳飞30岁或30岁前后有感而作。岳飞30岁时,正掌朝廷方面大权(公元1133年),“因责任重大,身被殊荣,感动深切,乃作成此壮怀述志的 《满江红》词”;而岳飞20多岁从军、30多岁时从九江奉旨入朝,“计其行程,足逾八千里”。与词中“八千

求关于克己奉公的古诗词3篇

石 灰 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咏竹 郑板桥 其 二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峭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金陵怀古四首 【宋】王安石 (其一)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咏史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三年为刺史二首(之二) 白居易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关于勤俭节约的诗词或名言警句

自古以来,许多有识之士感发出崇尚廉洁清正的格言警句。这些言论,言简意赅,见解独到,是人生实践的深刻体验和思想积累的结晶。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金]元好问《元遗山集》 注解:有本事的官吏经常可以看到,但能做到公正廉明就非常难了。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宋]包拯《乞不用赃吏疏》 注解:廉洁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贪赃的官吏,是人民的盗贼。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宋]岳飞 注解:文官清正廉洁,武将拼死报国,这样国家就可以太平了。 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宋]朱熹 注解:世上的路没有比贪欲更险恶的,多少人都是因此误了一生。 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战国]《荀子?正名》 注解:人的欲望虽然是不能消灭的,但对欲望的追求是可以节制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注解:遍观历代圣贤治国治家的经验教训,成功皆因勤俭,败亡皆因奢侈。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解:忧患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一味贪图安逸享乐,就可以葬送自身。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宋]苏轼《范增论》 注解:东西一定是自己先腐烂,蛀虫才能生出来。人一定是先产生疑心,以后谗言才能听进去。 财能使人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势能使人倚。四患既都去,岂在尘埃里?[宋]邵雍《男子吟》 注解:钱财使人贪婪,美色使人沉溺,名声使人骄傲,权势使人专横。一个须眉男子,如若能够免去财、色、名、势这四种祸患,难道他还会是世上的普通人吗? 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 注解:修身养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各种欲望。 穷不忘操,贵不忘道。[唐]皮日休《六箴序》 注解:人虽然不得志,不能忘记操守;地位高了,不能忘记正道。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战国]《孟子?腾文公上》 注解:上面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常常仿效,而且往往搞得更厉害。 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汉]刘向《说苑?至公》 注解:给公家做事,不能考虑个人的事,就不能讲私利。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晋]傅玄 注解:主持政务关键在于去掉私心,否则就没有公道可言了。 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效而后择。[隋]王通《文中子?魏相》 注解: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先加选择,然后再交往;小人却不同,一见如故,显得异常亲热,然后才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人。 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春秋]管仲 注解:看一看他所交往的朋友,也就能看出他是什么人了。 贤人志士之于子孙也……贻之以言,弗贻以财。[汉]王符《潜夫论?遏利》 注解:贤明者与有志之士对于子孙……留给他们有教益的话,而不是留给他们财产。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汉]《礼记?大学》 注解: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整治家庭;只有整治好了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治理好国家,而后才能平定天下。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腾王阁序》 注解:人老了,应当更有雄心壮志,岂能因为满头白发改变过去的想法打算?境况艰难困苦,应当更加坚强,不能因此而丧失凌云壮志。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吴兢《贞观政要》唐太宗语 注解: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事情,惟独在于得到人才。用人不当,必定难以达到治理。现在任用人,必须以道德品行、学问见识为根本。 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唐]吴兢《贞观政要》唐太宗语 注解:求得正人君子而用之,则心正行善的好人都会互相勉励继续行善;一旦误用心邪行恶的坏人,那么坏人们就会争先恐后地钻进朝堂或地方官府。奖赏那些该奖赏的人并且所奖所赏与其功劳大小相称,那么没有功劳的人自然就会主动退后;惩罚那些该惩罚的人并且所惩所罚与其罪过轻重相当,那么做坏事的人就会引以为戒,感到畏惧。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不如一士之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赵良语 注解:一千张羊皮,不如一领狐腋;一千个随声附和的庸人,不如一个正色直言的人。周武王因为左右有许多实话实说的直臣而兴国安邦,殷纣王因为群臣不敢吭声而亡国杀身。 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汉]《淮南子?兵略训》 注解:做事为群众谋利益,大家就会跟着他帮助他;做事为个人捞好处,大家就会离开他抛弃他。 士有公天下之心,然后能举天下之贤。[元]张养浩《风宪忠告》 注解:官僚士大夫有天下为公之心,然后才能推举天下之贤。 公生明,廉生威。[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 注解:官员一心为公、办事公正则会心明眼亮;居官清廉则会树立威信。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春秋]《论语?里仁》孔子语 注解:财富和高官显爵,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但对有道德的人来说,如果它们来路不正,就不要它们。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春秋]《论语?子路》孔子语 注解

关于勤俭持家的诗句有哪些?

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李绅《悯农二首 》)

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2.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代李商隐《咏史 》)

译文: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3.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译文: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4.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译文: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5.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译文: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6.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译文: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7.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译文: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有关清正的诗句

咏 史 (唐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翻译:尽看前朝旧事,成功来自勤俭节约,而奢侈浪费最终会导致国破家亡。 教育国人远离奢侈,勤劳朴素,家运国运将永久兴旺。 诗人择取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考察历史兴亡,在批判帝王淫奢昏愚足以败国亡国的同时,还对勤俭图治而最终失败的当朝皇帝文宗表示了叹惋、悲悼,其痛惜哀惋中渗透着不得其解的迷茫,包含着对历史兴败定规前所未有的质疑。《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代表了诗人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困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虽然诗篇主要表达对文宗的哀惋之情,但我们还可从多个层面对其丰富的内涵予以另外的解读。我们从这首作品流露的深切哀惋情绪中,还能读出作者对文宗勤俭贤德而失败的深深不解,对“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个历史定规的质疑。诗人虽然对自己的困惑不得其解,但这个思考质疑本身就是咏史诗历史视野的新突破;诗人无可奈何的悲叹惋惜也启示我们,单纯将道德与兴亡作因果联系的德型政治文化自身存在观念的盲区。 入京诗 (明 于谦)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碍阎罗话短长。 此诗的大意是说:蘑菇、绢帕和线香是供人们使用的,如果都被当官的拿去讨好了上司,就会给人民生活所需带来困难;自己一身清白去做京官,就不会让老百姓指戳脊梁。于谦还将“两袖清风朝天去”这句话写成横匾,挂上自家的门楣,以示不为利禄所动。但是,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反而说他坏了官场规矩,而且是“居心叵测”。于谦对此置若罔闻,还是没有随波逐流,言行始终如一。从此,于谦空手入京就职这个故事广泛传开了,“两袖清风”还被引申为“品德正直清廉官员”的代名词。 书端州郡齐壁 (宋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含义:这首诗充分表明了包拯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的从政为人的道德准则,也表明了他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为民造福的决心。 包公不但严于律己而且制定了一条“家训”,劝诫子孙将来永远清廉。这则家训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这则家训真是独特而严厉。据史书记载包拯子孙如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也都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并且深受世人的称赞。包拯的清正廉洁之风,到其子包绶时,也更加发扬光大了 包公所到之处,都深入体察民情,兴利除弊,为百姓做好事。例如他知端州时,发现老百姓由于饮用江水,身体多病,他就发动群众,在端州城内打了七眼水井。百姓改饮井水,健康状况大为改善。包公办案公正、机智,为人正直、作官清廉,为世人,也为我所钦佩死后也更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他为官清廉,爱民精神和品质也将永远被世人所传颂! 关于古代的廉政格言警句有: [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公生明,廉生威。 翻译:官员一心为公、办事公正则会心明眼亮;居官清廉则会树立威信。 [春秋]《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翻译:财富和高官显爵,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但对有道德的人来说,如果它们来路不正,就不要它们。 [春秋]《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翻译:当官的如果自身清正廉明,就是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好好干;如果自身贪邪不正,百姓何以从。 [唐]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翻译:遍观历代圣贤治国治家的经验教训,成功皆因勤俭,败亡皆因奢侈。 [宋]包拯《乞不用赃吏疏》: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翻译:廉洁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贪赃的官吏,是人民的盗贼。 [宋]岳飞: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翻译:文官清正廉洁,武将拼死报国,这样国家就可以太平了。 [宋]朱熹: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翻译:世上的路没有比贪欲更险恶的,多少人都是因此误了一生。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翻译:忧患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一味贪图安逸享乐,就可以葬送自身。 另为还有: 古代“砥廉诗” 下文试对历代“砥廉诗”作简要分析。 一是咏廉。“公生廉,明生威”,自古以来,廉政作为一种道德,一份操守,一直为人深情期待和吟咏着。 宋代歌谣《襄阳人歌》:“叶光化,丰谷城;清如水,平如衡。”,光化县令叶康直,谷城县令丰稷,均行善政,百姓便撷取“水”、“衡”两种意象来歌颂他们的清廉、公正;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亦写到:“吏肃唯遵法,官清不爱钱;豪强皆敛手,百姓尽安眠。”,同样深刻反映了百姓对清廉政治和安居乐业的渴求。 二是刺贪。“贪”为“廉”之反,历来为人所不耻。 明代有诗:“来如猎犬去如风,收拾州衙大半空,只有江

关于崇尚廉洁的诗句

不贪为宝。——左丘明 激浊而扬清,废贪而立廉。——柳宗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 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白居易 嗜欲之原灭,廉正之心生。——刘向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唐.白居易古人去此水,一歃思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晋.吴隐之 廉能清正,奉公守法。 ——元?曾瑞 公生明,廉生威。 ——清?李惺

关于廉洁的古诗句

1、赠刘景文(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砥廉哲理启示】 菊花虽已凋谢残落,但在那寒风霜雪中却仍有傲立不屈的菊枝。作者以“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赞美菊花的傲骨耐寒。以至于后人常常用这一句诗来比喻和赞赏有气节的人风骨凛然、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高尚品格。我们的为官从政者也应具备这样的品格。 2、芙蓉楼送辛渐(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平明:黎明。楚山:指镇江一带的山。 冰心:清明纯洁的心,比喻心地莹洁。毛壶:玉制的壶,比喻高洁。 【砥廉哲理启示】 王昌龄的这首诗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客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景象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也告诉我们这样的砥廉哲理。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员,就必须做到“一片冰心在玉壶”,即在心灵深处清心寡欲、一尘不染,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3、石灰吟(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砥廉哲理启示】 高尚的情感和坚韧的意志,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要像石灰那样,顶住千千万万的诱惑,经过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的磨炼,才能够形成,并且将清白留在人间。 4、竹石 (清 郑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砥廉哲理启示】 高尚的情感和坚韧的意志,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要像石灰那样,顶住千千万万的诱惑,经过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的磨炼,才能够形成,并且将清白留在人间。 5、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①浩荡离愁:无边的离愁。离:指离京。 ②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向东指。当时作者从北京城东的广渠门离开北京。 【砥廉哲理启示】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新的生命价值,并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我们的所有为官从政者都应该具有龚自珍这样的胸怀,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奉献给社会,培养栋梁人才,培育廉洁风气,即使牺牲自己也无怨无悔。 6、无题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砥廉哲理启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李商隐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曾经使多少人为之感动,为之感慨。我的心要不相思,就像蚕儿吐丝,除非自己身死,决不结束。相思的眼泪,就像蜡炬自焚,只有烧尽成灰,才会停止。这两句诗原本在于写相思之苦,并表达出至死方休的坚贞爱情。但是,同样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砥廉启示。我们的人民公仆,作为社会精英,作为先进分子,理应像春蚕一样,为了百姓幸福,为了社会进步,无私奉献,吐完最后一缕丝;理应像蜡烛一样,牺牲自己,成就他人,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7、寒菊(南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 ①郑思肖:12411381,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南宋末年著名诗人。曾为宋太学生。宋亡后,便隐居苏州寺庙,终生不仕,过着隐士般的“遗民”生活。 ②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③疏篱:稀疏的篱笆。未穷:无穷无尽。 ④“宁可”句:谓菊花宁可抱香枯萎在枝头。 ⑤何曾:哪曾、不曾。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砥廉哲理启示】 在这首诗中,菊花不与百花一齐开,表现了它不同流俗、卓然超绝的气质与格调。它虽然“独立疏篱”,但并不感到寂寞、孤独,反而“趣未穷”。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它具有宁愿“枝头抱香死”,也不“吹落北风中”的高尚节操和精神境界。我们的从政为官者在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903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