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明月表达思乡的诗词 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

借明月表达思乡的诗词 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唐.李白《静夜思 》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五代.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译文: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6、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译文: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扩展资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全诗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生查子·元夕》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词的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头两句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湿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借明月表达思乡的诗句有哪些?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唐】李白

  •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唐】李白

  •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唐】李白

  •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唐】李白

  •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唐】张九龄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唐】杜甫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唐】王维

  •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唐】杜牧

  •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唐】曹邺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白居易

  •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唐】李商隐

  • 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好水好山看未足,马蹄催趁明月归。——岳飞《登池州翠微亭诗》

    明月随良椽,春潮夜夜深。——王昌龄《送郭司仓》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杨炯《夜送赵纵》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铨期《古意》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秋歌》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左思《杂诗》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白居易《长安正月十五》

    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别诗》

    借明月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待月(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宋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倪庄中秋(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借明月表达思乡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借明月抒发思乡的诗句加赏析

    静夜思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借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的是诗句有哪些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解析: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解析: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解析: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写封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层层递进。

  •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解析: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崔涂《春夕》;

    解析:在睡梦中梦见了万里之外的家乡,醒来时正值夜里三更时分,杜鹃在树枝上凄厉地啼叫。

  • 表达“明月思乡”的诗句有哪些?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出自李白的《静夜思》,主要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2、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借明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

    3、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4、出自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5、出自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6、出自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85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