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诗句大全

论语诗句大全

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小不忍,则乱大谋.

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5.君子忧道不忧贫.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天真."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认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中考,古诗文默写,论语十则。

1、 论述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表明个人修养的句子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是,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 表示生活中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哈市冰雪节开幕,冰城人民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6、 强调要随时随地虚心向周围的人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曾子经常这样反思自己的言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8、孔子认为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要诚实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强调学习上的求实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0、孔子提倡向贤能的人学习,由他人的不贤而反映自己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1、孔子用比喻的方法说说明逆境能检验人的品格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孔子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3、论语中的成语有哪些: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不亦乐乎。

14、老师常说学习语文应经常复习,并从中找到乐趣,用孔子的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15、《论语》中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6、体现古人注重思想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善于自我批评的句子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17、生活处处有老师,但是怎样向老师学习呢?孔子给后人很好的教诲,他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就能早日实现。

20、《论语》中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论语》中强调心胸宽广才能接受重任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跪求论语十则的古今词与多义词有哪些啊~!!~!~!速度回答~!~!...

古今异义:1、默而识之(识,古义是记,今义是知道,认得,能辨别)。

2、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是凭借,今义是能够)。

通 假 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2、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3、是知也(“知”通“智”智慧,聪明)。

一词多义:1、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因此,所以) 温故而知新 (旧的知识) 广故数言欲亡 (故意)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原来的) 桓侯故使人问之 (特意)2、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行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运行)乃行卜 (去)行拂乱其所为 (行动)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品行,品德)行收兵 (行军)陈胜、吴光皆次当行 (行列)必能使行阵和睦 (行列,指军队)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

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

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

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

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

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

(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罕》)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论语十则的相关内容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施加于别人身上。

”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

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

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编辑本段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

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

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编辑本段古文翻译五字诀 留、删、补、调、换 留: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要留下。

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删:有些词语是无意义的虚词,可删去不译。

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补:在省略句中,补上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

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

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调: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多用于倒装句中。

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换: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

对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编辑本段“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

《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

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

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

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

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

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

下一字音洛。

“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

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

(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

(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编辑本段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

《论语》十则

问:怎么样才会快乐??怎么样才算得上君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怎么不感到愉快?有志同道合的人来,怎么不开心呢?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怎么算不上是有修养的人呢?")问:我们一天要反省自己什么呢?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问:怎么样才算一个老师?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得从中获得新的知识。

凭借这一点才就称为老师了。

”)问:为什么要学而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 )问:不知道也能说自己知道吗?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正确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 问:要怎么样省思自己?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学习他的长处,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是德才兼备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问:几个人当中有人可以做自己的老师吗?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问:有抱负的人可以灰心嘛?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为止,这怎么不也很遥远吗?”)恩:怎样才能看出一个人的价值?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子罕》)(孔子说:"直到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仁道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强行于别人身上。

”(这句已经有了……)

初中语文古诗文必读中的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习了就时常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道与不知道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它,看到自己也有他的短处,就改正它。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曾参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肩负重大的使命,路途遥远。

把实现‘仁’的思想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 自己讨厌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十则中一词多义

第一则: 为人 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而:连词。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顽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

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办事,出主意。

忠:忠诚。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

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

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

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

而:连词,表顺承,从而。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迷惑而无所得 殆(dài):这里指有害。

本意:危险 本段理解 读书学习,“学”与“思”缺一不可。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不能偏废。

第五则: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808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