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诗词 形容父母对孩子的爱的诗句

父母对孩子的诗词 形容父母对孩子的爱的诗句

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

——所罗门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母爱篇: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拥男牧榻且黄哪?(英国)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时间的流逝,许多往事已经淡化了.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即使有一天,亲人离去,但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子女灵魂的最深处.

---高尔基

不要让亲情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社会变革中越来越脆弱地面对冲击,至少我们可以从自我做起,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现在为自己的双亲送上一份不算奢侈的温馨问候!

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

——所罗门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写父母对子女很严厉的诗句有哪些啊?

幼学·家教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礼记·大学》儒家主张的治国,齐家,是有密切关系的两件事,一个人的家教不好,而又能教人的,没有这回事。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妇女怀胎三月,出居别的地方,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胡乱的东西,说话、饮食用礼义来节制。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专利:集中,散逸:分散。这是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

●天下之本在家。

汉·荀悦《申鉴·政体》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唐·韩愈《师说》如果爱护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宋·林逋《省心录》孩提:幼儿。善于教育儿女的人,必须从小做起。

●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

清·林纾《闽中新乐府》养蒙:教育、启蒙。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

●人材之成,自儿童起。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起:开始

●居身务其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居身:对自身生活行为的操守。义方:道义和思想行为的一定标准。

●爱子教之以义方。

《左传·隐公三年》慈爱子女,要教育他们行事应遵守的规矩法度。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

明·方孝孺《行善戒》犹:仍然。意指疼爱儿女但不能忽视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父母爱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长远的打算。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道:道义,正道。适:正是。不从道义上爱护一个人,正是害了他。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荀子·大略》君子对于自己的子女,喜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优以辞色,用道理诱导他们而不强制压服。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贤明的人和有识之士教育子孙,总是勉励他们立志,而不是教以花言巧语;劝导他们正直,而不是从事奸诈;示范他们俭约,而不是示范以奢侈;赠送他们以训诫,而不是赠送以财产。

●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枣故养正当于蒙。

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蒙:无知。童蒙,指儿童无知的时期。

●今教童子枣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讽:劝告。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不能已:不会停止。

●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齐:整治。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贤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

清·张履祥《训子语》童稚:年幼时期。异日:日后。

●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

《史曲·愿体集》至:最。

●爱之必以其道。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爱惜子女必须讲究方法。

●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成:成才。要想成就功业,必须家里有好的父兄,外有严格的师友。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教导儿子必须自己带头去做。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

清·张履祥《愿学记》人们都想教好子女,但不懂得从我做起,这真大惑不解了。

●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求诸已,未可全责子弟也。

清·张履祥《备忘一》率从:服从。反求诸己:自己要反思。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韩非子·外储说》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样的家教还成什么样子。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威严:既有使人敬畏的气魄而又严格要求。慈:仁爱。畏慎:敬畏而谨慎。

●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礼义廉耻是尚。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3回为人应教以孝悌忠信的道理,治家应崇尚礼义廉耻的风气。

●贤母使子贤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 贤良的母亲会教育孩子学好。

●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子孙如果是有才德的,不须财富多;如果他们没有才德,财富多了反而会招来怨恨。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如果对子女偏颇宠爱,看来虽是优待他们,实际上是更危害他们。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元·〈冤家债主·梆子》延:延长。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朋友、夫妇也以“卿”为爱称。贤:德行好,也指多才。

●父否母然,子无适从。

宋·宋祁《杂说》 否:不是这样。然:是这样。意即在教育子女上,父母的意见不一致,那么子女就无适从,教育效果就很差。

●慈母有败子,小不忍也。

汉·桓宽《盐铁论·周秦》仁慈的母亲出了败家子,原因是从小就不忍严加管教。

●爱之太殷恩,忧之太勤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宠爱得太过分,操心得太多,枣虽说是爱护它,其实是伤害它;虽说是操心它,其实是恨它。

●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没有不败。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注》对子女的宠爱和骄纵正是害了他们。

●祸不出所憎,常出所爱。

汉·傅干《皇后箴》祸患不产生于自己所憎恨的人,而常常产生于自己所宠爱的人。

●打是疼,骂是爱。

《醒世姻缘注》指有时候的打骂,实际上是疼爱。

●恨铁不成钢。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6回借代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感到焦急不满。

●父刚母柔,教养道合。

清·王夫之《周易内传》父刚:父亲刚严。母柔:母亲宽柔。

●努笞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家中没有怒责和鞭打,那么孩子的过错就出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宋·王应麟《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加教导,性情就会变化。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苏氏家语》孔子家的儿子不挨骂,曾子家的儿子不耍脾气,这是家庭善于教育的结果。

●我教子,惟一经。勤有益,劝无功。

宋·王应麟《三字经》我教育儿子的,就靠一本经书。勤奋才有所成就,只知游玩儿戏是没有益处的。

●遗子黄金宝,如何教一经。

《神童诗》留给子孙金银财宝,不如教他们熟读经书。

善教·利导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要,人焉庚哉!

《论语·为政》看看他的动作、行为、观察他处理经手的事情,细审他的习性和存心,那么他什么都显露出来了。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讲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能讲过于高深的学问。说明教学要因材施教。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

《礼记·学记》善于回答别人的问题的人,象敲钟一样:轻轻地敲就小声响;重重地敲就大声响。比喻回答问题要难易适度。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礼记·学记》悖:背理。佛:通“弗”,不。“佛”,又作“拂”,相逆的意思。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孟子·尽心上》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如及时雨沾溉万物,有成全道德品质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私自学习的。

●弟子问仁,仲尼答之,人人异辞;盖因事托规,随时所急,譬犹治病之方千百,而针灸之处无常。

晋·葛洪《抱朴子·喻蔽》用针灸治病因不同的病而针不同的穴位,喻孔子教人亦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论语》问同而答异者至多,或因人材性,或观人之所问意思而言及所到地位。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指出《论语》中之所以所问相同而回答不同,是因人施教。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人者。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各因其材:意为都能因材施教。

●教学之法,本于人性。

宋·欧阳修《吉州学记》教学的方法,要依据各人的个性。

●戒之以祸,不若喻之以理;喻之以理,不若悟之以心。

宋·吕祖谦《东莱博义》用祸福来告戒别人警惕,不如用道理来说服教育,使之从思想上明白道理。

●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

宋·欧阳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论》思想迟滞的人诱导他使他通达,愚蒙不懂的人开导他使他明了。

●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

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圣人的道理,精深与浅显在本质 上是一致的,但在施行教育的时候,就必须因学生的才而施教了。

●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说明要因材施教。

●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宋·朱熹《四书集注》圣人施行教育,必须依据各人的不同资质和才能的针对性地进行,资质和才能小的就培养成低一级的人才,资历质和才能大的就培养成高一级的人才,所以说不会有不堪造就而要遗弃的人。

●人之资质有高下,工夫有生熟,学问有深浅,不可概以此语之。

明·吕经野《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人的资质、工夫、学问各有差异,不可一概而论。

●圣人教人,或因人病处说,或因人不足处说,或因人学术有偏处说,未尝执于一言。

明·吕经野《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圣人教人善于针对对方的毛病,不足或偏颇之处而施教,未曾只执着于一种讲法。

●大禹治水,君子善导,导人必因性,治水必因其势。

汉·徐干《中论·贵言》大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因治水有功,被舜选取为继承人而成为联盟领袖。善导:善于疏通引导。启发引导人必须依据人的心性情怀,治理水利必须依据水的趋向情势。

●教者顺其性之所以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可矣。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性:人的自然质性。量:容纳的限度。谓教人应顺着人的资质特性,采取切近的办法去加以深造,达到各人所容纳的限度即可。

●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

宋·张载《语录》教人最难,必须尽力发挥其长处,才不会耽误别人。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

明·王守仁《别王纯甫序》因人而施教,这才是教学,各人能尽其所长而成材,同样都达到善之目的。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札记·学记》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使他克服缺点和过失。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札记·学记》教育,就是发扬长处,补救不足。

●教思之无穷,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长:长处。偏:偏颇,偏向。

●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墨子·大取》用深一点的知识去教育程度较深的人,用浅点的知识去教育程度较浅的人,用使其增长的办法对待人的长处,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别人的自尊之处。

●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明·王守仁《传习录》与人谈论学问,也必须依随对方的才识限度。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之通,毋强开其所蔽。

明·洪自诚《菜根谭·修省》善于进行启发教育,就应当依据对方明白事理的逐渐使之通晓,切勿勉强去开导其不能通时之处。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清·魏源《默觚·治篇》教人育才,就是成就对方的长处,去掉对方 的短处。

●夫子循循善诱人。

《论语·子罕》孔夫子善于循序渐进地教育诱导人。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

明·洪自诚《菜根谭》批语别人的缺点错误,不要过于苛刻,要考虑他能否接受。

●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无可依据。

明·洪自诚《菜根谭》毋过高:不能要求过高。

●教人言理太高,使人无可依据。

明·薛瑄《读书录》教人的时候讲的道理过于高深,反而使人无可遵循。

●使辞足以达其智慧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过其任而强牵制也。

汉·徐干《中论·贵言》要使得言词足以表达其智慧所达到的地步,处事足以适合其性情所习惯的方面,而不要超过其承受的界限而强人所难。

●学者气质各有利钝,工夫各有深浅,要是不可限以一律。

宋·吕祖谦《与朱侍讲书》气质:指的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条件影响下,并受人的世界观和性格等制约的个性色彩。

●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才。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天下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就会有真正的人才。

●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

隋·王通《中论·周公》通晓事物的变化而不墨守陈规旧制,那么就没有造成不良后果的法律;执着一成不变的道理,那么就人会有良善的教育。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明·王守仁《传习录》不可执一偏:不可局限于一个方面。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悱(fěi):口欲言而不能的样子。隅(yú):角落。教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杨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不能反三,便不再教他。

●闻一以知十。

《论语·公冶长》指学问厚积的人能融会贯通,善于由此及彼。

●叶落知秋,举一明三。

宋·普济《五灯会元》树叶落知秋天到来,从一个事例可推知许多方面。

●君子之教喻也,道貌岸然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礼记·学记》弗:不。强:勉励。有修养的人教育学生,诱导他们而不是牵着他们学习,启迪他们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弄通一切问题。

●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拉开了弓却不放箭,做出跃跃欲试的姿态。喻教育别人应善于启发,使人能自求自得。

●每进讲,必引经执义,广譬曲谕。

明·张敬修〈文忠公行实》每逢讲学,必然引经据曲,紧抓住其中之义,多方开导,委婉使人理解。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也。

《孟子·尽心上》求:探求。得:得益,领悟。

●圣人教人,皆略启其端,使学者深思而自得之。

明·薛瑄《读书录·教人》启:启发。端:开始。

●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二 化:指点化生。强调作学问要靠别人指点开导,但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如此才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教在我而自得在彼。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论语》所以,教学在于老师而自求自得则在于学生本身了。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礼记·学记》善于学习的人,教师安逸但功效显著,并且受到称赞;不善于学习的人,教师勤苦但功效减半,并且遭埋怨。

●人岂不欲有所能已,要可责之?须求其有渐。

宋·张载《学大原下》人们均有学好某此本领的要求,这怎么能责备他们呢?因而就必须要求循序渐进地教导他们。

●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远者大者。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有德者教人循序而行,先传授小和近的方面,而往后就教授深远和宏大的方面。

●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常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

宋·陈亮《赋武川陈童子序》少年儿童以记忆背诵为能事,青壮年以学问见识为根基,阅世深的老人则以进德修业为重要。

●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的基本。

宋·朱熹《小学辑说》小学:蒙童学的文字学。大学:四书五经一类的学问。刚所幼时如不熟习文字学,则无法凝聚其散漫的心志和涵养其德性,而打下进一步学习儒家“四书”等经典的基础。

●由纲及目,由浅入深。

清·佚名《杜诗言志》卷四纲目:主体部分和分述部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学而》自己学习不觉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学不厌而教不倦。

《孟子·公孙丑上》学习不要厌烦而教人不要倦怠。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诗经·大雅·抑》谆谆:教诲不倦貌。藐藐:疏远貌。我不疲倦的教侮你,你却对我的话不以为然。

●教不倦,仁也。

《孟子·公孙丑上》教诲另人不知疲倦,就你得上有仁爱之心了。

●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所得也。

宋·王安石《书洪范传后》做教师的要有耐心,不怕麻烦,学生才能有所收获。

●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

宋·欧阳修《吉州学记》善于教导人的人,用不知疲倦的意志,达到永久之功。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学习才知道知识不足;教学,然后知道有困惑;知有不足的地方,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惑,才能互相促进的。

●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

《荀子·大略》壹:专一。亟(jí):急。君子一心一意地教,学生一心一意地学,很快就会有成就。

●大学之法,禁之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工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礼记·学记》大学的教学原则,总是还没有发生就加以防范,这叫做预(豫)防;在适当的时候学习,这叫做适时;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这叫做合乎顺序(孙与顺同);互相观察学习,吸取对方的长处,这叫做观摩。贯彻这四个原则,教学就兴旺了。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教育也有很多方式,我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诲呢。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礼记·学者》学的人有四点不足,教的人一定要知道。人对于学问,有的失于贪多,有的失于过少,有的失于过易,的的失于浅尝辄止。

●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礼记·学记》经讲解而对方 还不知晓,那就应舍掉所讲的东西。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尽心下》昭昭:明白。昏昏:模糊。贤德的人,自己彻底明白了,才去把别人教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不明白,却想去使别人明白,(怎么能够做到呢?)

●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孟子·万章上》要使先通晓事理的人去启发尚未通晓事理的人,要使先觉悟的人去唤醒尚未觉悟的人。

●欲明人者先自明。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要教人明白事理,那么自己首先要明白画理。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告子上》大匠:高明的木工。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阐明教与学都必须遵循法则。

●视徒如已,反已以教,则得教之情也。

《吕氏春秋·诬徒》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一样,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地位上来教育学生,这就掌握到教育的实情了。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舍:舍弃。是:这点,这个。

●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嘉言:动听的话。讲学没有明确的宗旨,即使说得再好,也不过没有头绪的乱丝罢了。

●要教化人,除非从心上教起;要从心上教起,除了读书明理之外,更无他法。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谓教育人要从思想上着手,要教人读书明理。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明·王守仁《传习录》讲授知识不在徒然追求过多,可贵的是精和熟。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

清·颜元《总论诸儒讲学》讲授的功夫有限,实际运用却是无限的。

修德·育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专向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活动于六艺之中.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对道义不依从,自己有了缺点不能迅速改正,这些是我感到忧虑的.

●好刚而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好:爱好.刚:刚愎自用.蔽:毛病.狂:狂妄.好刚愎自用而不好学习,其毛病是狂妄.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论语·阳货》直:爽直.绞:急切.好爽直而不好学习,其毛病是有急躁.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论语·阳货》信:信实.贼:贼害.只讲信实而不学习,其毛病是有害于事.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论语·阳货》知:同"智".荡:放荡.只爱智巧而不爱学习,其毛病是轻浮放荡.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论语·阳货》仁:仁爱.愚:愚蠢.只讲仁爱而不爱学习,其毛病是愚蠢.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荀子·劝学》见:同"现",显现.光:通"广".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汉·王充《论衡·别论》品德不高尚的人不会有远大的志向;才能不大的人不会有广博的见识.

●百行以德为首.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人所有的品行;道德最为重要.

●仁义其教之本乎.

隋·王通《中说·礼乐》教育的根本在于仁义.

●德行之于人大矣枣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

宋·朱熹《学校贡举私议》德行对于人来说可谓重要了,所以古时的老师,没有不是把它摆在首位的.

●教人治人,宜皆以正直为先.

宋·王安石《洪范传》治:管理.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是.

明·王守仁《答顾东桥书》成德:成全德行.

●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

清·张履祥《备忘二》德器:道德器量.

●教育之宗旨何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清·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完全之人物:指全面发展的人.

●德行之实事,皆在六艺,艺失则德行俱失.

清·李塨《大学辨业》卷二 六艺:指古时学习的六门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以德育为先。

清·康有为《大同书》应当以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作为首要的事情。

●养体开智以外,又以德育为重。

清·康有为《大同书》养体:养育身体。开智:启迪开拓智力。

●学必以德性为本。

元·吴澄《草庐学案》从学必须以修炼道德情性作为根本。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礼记·乐记》上:首位。下:次之。

●以德行为本,文艺为末。

元·郑玉《送唐仲实赴乡试序》文艺:文章技艺。以道德品行作为根本,而文章技艺是次要的。

●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德益进而业益修,业益修则德益进。

清·张履祥《备忘三》业:学问,技能,事业。著:显示出来。修:研修完善。

●学生以勤学为务,尤以立品为先。

清·张之洞《札知县蒋楷等充武备学堂稽察委员》立品:确立品质。先:首要。

●人必受教育,然后乃有知识,知识即势力也。势力之效用,较金钱为大。

清·容闳《西学东渐记》指出知识即力量,人受教育有才能是强者。

●人之愚不肖,亦由智教不备之所致也。

清·康有为《大同书》人的愚昧不贤能,是由于智育教育不完备所招致的。

●善于教育者,必能注意学生之道德,以养成其优美之品格。否则,仅仅以学问知识授于学生,自谓能其事,充乎其极,不过使学生成一能行之百科全书,或一具有灵性之鹦鹉耳,曷足贵哉。

清·容闳《西学东渐记》强调道德教育对于塑造人才的重大作用,指出忽视它,只能造就书呆子和学舌之辈。

●重精神,贵德育。

清·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亦指神志,风采。贵:崇尚。

●有文采以养其目,声音以养其耳,威仪以养其四体,歌舞以养其血气,义理以养其心。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这里程颐提出有利身心发展的五项措施。

●国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

清·梁启超《新民说》这是梁启超新民说的核心。

●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

清·严复《原强》当今的人论及一个国家富强的有效之法,认为强壮体魄是其根基。

●学贵以养身健乐为主。

清·康有为《大同书》养身健乐:涵养身心使之健康快乐。

●外国教育,必有体操,所以强其体魄,壮其胆色,养成不畏强敌,不慑雷霆之志,然后内可以清国难,外之以拒强敌。

清·梁启超《论政变与中国不亡之关系》清:清除。

●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

有关父母爱子女的谚语、诗句

爱之深,恨之切

1,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2,母亲的心是女儿的天堂.——柯罗里

3,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

4,岁月给母亲忧愁,但未使她的爱减去 半分.——华兹华斯

5,母亲犹如光辉灿烂的朝阳.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儿行千里母担忧

有狠心的儿郎,没有狠心的爷娘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

——所罗门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母爱篇: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他们的心始终一样.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拥男牧榻?且黄?哪?(英国)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时间的流逝,许多往事已经淡化了。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即使有一天,亲人离去,但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子女灵魂的最深处.

---高尔基

不要让亲情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社会变革中越来越脆弱地面对冲击,至少我们可以从自我做起,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现在为自己的双亲送上一份不算奢侈的温馨问候!

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

——所罗门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2,母亲的心是女儿的天堂.——柯罗里

3,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

4,岁月给母亲忧愁,但未使她的爱减去 半分.——华兹华斯

5,母亲犹如光辉灿烂的朝阳.

父母写给孩子的祝福诗句都有什么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之八

励志诗适合孩子成长楼主还满意否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及期望的诗句或小的语句!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3父爱如山

4母爱之爱,春天常在

5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

6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它的最深处你总会得到宽恕。 ——巴尔扎克

7青春会逝去;爱情会枯萎;友谊的绿叶也会凋零。而一个母亲内心的希望比它们都要长久。——奥利弗·温戴尔·荷马

8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9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父母对孩子教育影响的诗句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专利:集中,散逸:分散.这是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

●天下之本在家.

汉·荀悦《申鉴·政体》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唐·韩愈《师说》如果爱护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宋·林逋《省心录》孩提:幼儿.善于教育儿女的人,必须从小做起.

●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

清·林纾《闽中新乐府》养蒙:教育、启蒙.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

表达子女对父母的爱的古诗有哪些

表达对赞美父母之爱的诗句有:

  •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吟》

  •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全唐诗》

  •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 求一些关于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的古诗文句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专利:集中,散逸:分散。这是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

    ●天下之本在家。

    汉·荀悦《申鉴·政体》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唐·韩愈《师说》如果爱护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宋·林逋《省心录》孩提:幼儿。善于教育儿女的人,必须从小做起。

    ●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

    清·林纾《闽中新乐府》养蒙:教育、启蒙。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

    ●人材之成,自儿童起。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起:开始

    ●居身务其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居身:对自身生活行为的操守。义方:道义和思想行为的一定标准。

    ●爱子教之以义方。

    《左传·隐公三年》慈爱子女,要教育他们行事应遵守的规矩法度。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

    明·方孝孺《行善戒》犹:仍然。意指疼爱儿女但不能忽视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父母爱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长远的打算。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道:道义,正道。适:正是。不从道义上爱护一个人,正是害了他。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荀子·大略》君子对于自己的子女,喜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优以辞色,用道理诱导他们而不强制压服。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贤明的人和有识之士教育子孙,总是勉励他们立志,而不是教以花言巧语;劝导他们正直,而不是从事奸诈;示范他们俭约,而不是示范以奢侈;赠送他们以训诫,而不是赠送以财产。

    ●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枣故养正当于蒙。

    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蒙:无知。童蒙,指儿童无知的时期。

    ●今教童子枣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讽:劝告。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不能已:不会停止。

    ●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齐:整治。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贤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

    清·张履祥《训子语》童稚:年幼时期。异日:日后。

    ●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

    《史曲·愿体集》至:最。

    ●爱之必以其道。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爱惜子女必须讲究方法。

    ●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成:成才。要想成就功业,必须家里有好的父兄,外有严格的师友。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教导儿子必须自己带头去做。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

    清·张履祥《愿学记》人们都想教好子女,但不懂得从我做起,这真大惑不解了。

    ●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求诸已,未可全责子弟也。

    清·张履祥《备忘一》率从:服从。反求诸己:自己要反思。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韩非子·外储说》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样的家教还成什么样子。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威严:既有使人敬畏的气魄而又严格要求。慈:仁爱。畏慎:敬畏而谨慎。

    ●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礼义廉耻是尚。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3回为人应教以孝悌忠信的道理,治家应崇尚礼义廉耻的风气。

    ●贤母使子贤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 贤良的母亲会教育孩子学好。

    ●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子孙如果是有才德的,不须财富多;如果他们没有才德,财富多了反而会招来怨恨。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如果对子女偏颇宠爱,看来虽是优待他们,实际上是更危害他们。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元·〈冤家债主·梆子》延:延长。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朋友、夫妇也以“卿”为爱称。贤:德行好,也指多才。

    ●父否母然,子无适从。

    宋·宋祁《杂说》 否:不是这样。然:是这样。意即在教育子女上,父母的意见不一致,那么子女就无适从,教育效果就很差。

    ●慈母有败子,小不忍也。

    汉·桓宽《盐铁论·周秦》仁慈的母亲出了败家子,原因是从小就不忍严加管教。

    ●爱之太殷恩,忧之太勤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宠爱得太过分,操心得太多,枣虽说是爱护它,其实是伤害它;虽说是操心它,其实是恨它。

    ●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没有不败。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注》对子女的宠爱和骄纵正是害了他们。

    ●祸不出所憎,常出所爱。

    汉·傅干《皇后箴》祸患不产生于自己所憎恨的人,而常常产生于自己所宠爱的人。

    ●打是疼,骂是爱。

    《醒世姻缘注》指有时候的打骂,实际上是疼爱。

    ●恨铁不成钢。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6回借代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感到焦急不满。

    ●父刚母柔,教养道合。

    清·王夫之《周易内传》父刚:父亲刚严。母柔:母亲宽柔。

    ●努笞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家中没有怒责和鞭打,那么孩子的过错就出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宋·王应麟《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加教导,性情就会变化。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苏氏家语》孔子家的儿子不挨骂,曾子家的儿子不耍脾气,这是家庭善于教育的结果。

    ●我教子,惟一经。勤有益,劝无功。

    宋·王应麟《三字经》我教育儿子的,就靠一本经书。勤奋才有所成就,只知游玩儿戏是没有益处的。

    ●遗子黄金宝,如何教一经。

    《神童诗》留给子孙金银财宝,不如教他们熟读经书。

    善教·利导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要,人焉庚哉!

    《论语·为政》看看他的动作、行为、观察他处理经手的事情,细审他的习性和存心,那么他什么都显露出来了。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讲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能讲过于高深的学问。说明教学要因材施教。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

    《礼记·学记》善于回答别人的问题的人,象敲钟一样:轻轻地敲就小声响;重重地敲就大声响。比喻回答问题要难易适度。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礼记·学记》悖:背理。佛:通“弗”,不。“佛”,又作“拂”,相逆的意思。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孟子·尽心上》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如及时雨沾溉万物,有成全道德品质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私自学习的。

    ●弟子问仁,仲尼答之,人人异辞;盖因事托规,随时所急,譬犹治病之方千百,而针灸之处无常。

    晋·葛洪《抱朴子·喻蔽》用针灸治病因不同的病而针不同的穴位,喻孔子教人亦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论语》问同而答异者至多,或因人材性,或观人之所问意思而言及所到地位。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指出《论语》中之所以所问相同而回答不同,是因人施教。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人者。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各因其材:意为都能因材施教。

    ●教学之法,本于人性。

    宋·欧阳修《吉州学记》教学的方法,要依据各人的个性。

    ●戒之以祸,不若喻之以理;喻之以理,不若悟之以心。

    宋·吕祖谦《东莱博义》用祸福来告戒别人警惕,不如用道理来说服教育,使之从思想上明白道理。

    ●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

    宋·欧阳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论》思想迟滞的人诱导他使他通达,愚蒙不懂的人开导他使他明了。

    ●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

    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圣人的道理,精深与浅显在本质 上是一致的,但在施行教育的时候,就必须因学生的才而施教了。

    ●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说明要因材施教。

    ●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宋·朱熹《四书集注》圣人施行教育,必须依据各人的不同资质和才能的针对性地进行,资质和才能小的就培养成低一级的人才,资历质和才能大的就培养成高一级的人才,所以说不会有不堪造就而要遗弃的人。

    ●人之资质有高下,工夫有生熟,学问有深浅,不可概以此语之。

    明·吕经野《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人的资质、工夫、学问各有差异,不可一概而论。

    ●圣人教人,或因人病处说,或因人不足处说,或因人学术有偏处说,未尝执于一言。

    明·吕经野《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圣人教人善于针对对方的毛病,不足或偏颇之处而施教,未曾只执着于一种讲法。

    ●大禹治水,君子善导,导人必因性,治水必因其势。

    汉·徐干《中论·贵言》大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因治水有功,被舜选取为继承人而成为联盟领袖。善导:善于疏通引导。启发引导人必须依据人的心性情怀,治理水利必须依据水的趋向情势。

    ●教者顺其性之所以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可矣。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性:人的自然质性。量:容纳的限度。谓教人应顺着人的资质特性,采取切近的办法去加以深造,达到各人所容纳的限度即可。

    ●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

    宋·张载《语录》教人最难,必须尽力发挥其长处,才不会耽误别人。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

    明·王守仁《别王纯甫序》因人而施教,这才是教学,各人能尽其所长而成材,同样都达到善之目的。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札记·学记》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使他克服缺点和过失。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札记·学记》教育,就是发扬长处,补救不足。

    ●教思之无穷,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长:长处。偏:偏颇,偏向。

    ●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墨子·大取》用深一点的知识去教育程度较深的人,用浅点的知识去教育程度较浅的人,用使其增长的办法对待人的长处,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别人的自尊之处。

    ●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明·王守仁《传习录》与人谈论学问,也必须依随对方的才识限度。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之通,毋强开其所蔽。

    明·洪自诚《菜根谭·修省》善于进行启发教育,就应当依据对方明白事理的逐渐使之通晓,切勿勉强去开导其不能通时之处。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清·魏源《默觚·治篇》教人育才,就是成就对方的长处,去掉对方 的短处。

    ●夫子循循善诱人。

    《论语·子罕》孔夫子善于循序渐进地教育诱导人。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

    明·洪自诚《菜根谭》批语别人的缺点错误,不要过于苛刻,要考虑他能否接受。

    ●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无可依据。

    明·洪自诚《菜根谭》毋过高:不能要求过高。

    ●教人言理太高,使人无可依据。

    明·薛瑄《读书录》教人的时候讲的道理过于高深,反而使人无可遵循。

    ●使辞足以达其智慧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过其任而强牵制也。

    汉·徐干《中论·贵言》要使得言词足以表达其智慧所达到的地步,处事足以适合其性情所习惯的方面,而不要超过其承受的界限而强人所难。

    ●学者气质各有利钝,工夫各有深浅,要是不可限以一律。

    宋·吕祖谦《与朱侍讲书》气质:指的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条件影响下,并受人的世界观和性格等制约的个性色彩。

    ●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才。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天下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就会有真正的人才。

    ●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

    隋·王通《中论·周公》通晓事物的变化而不墨守陈规旧制,那么就没有造成不良后果的法律;执着一成不变的道理,那么就人会有良善的教育。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明·王守仁《传习录》不可执一偏:不可局限于一个方面。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悱(fěi):口欲言而不能的样子。隅(yú):角落。教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杨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不能反三,便不再教他。

    ●闻一以知十。

    《论语·公冶长》指学问厚积的人能融会贯通,善于由此及彼。

    ●叶落知秋,举一明三。

    宋·普济《五灯会元》树叶落知秋天到来,从一个事例可推知许多方面。

    ●君子之教喻也,道貌岸然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礼记·学记》弗:不。强:勉励。有修养的人教育学生,诱导他们而不是牵着他们学习,启迪他们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弄通一切问题。

    ●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拉开了弓却不放箭,做出跃跃欲试的姿态。喻教育别人应善于启发,使人能自求自得。

    ●每进讲,必引经执义,广譬曲谕。

    明·张敬修〈文忠公行实》每逢讲学,必然引经据曲,紧抓住其中之义,多方开导,委婉使人理解。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也。

    《孟子·尽心上》求:探求。得:得益,领悟。

    ●圣人教人,皆略启其端,使学者深思而自得之。

    明·薛瑄《读书录·教人》启:启发。端:开始。

    ●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二 化:指点化生。强调作学问要靠别人指点开导,但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如此才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教在我而自得在彼。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论语》所以,教学在于老师而自求自得则在于学生本身了。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礼记·学记》善于学习的人,教师安逸但功效显著,并且受到称赞;不善于学习的人,教师勤苦但功效减半,并且遭埋怨。

    ●人岂不欲有所能已,要可责之?须求其有渐。

    宋·张载《学大原下》人们均有学好某此本领的要求,这怎么能责备他们呢?因而就必须要求循序渐进地教导他们。

    ●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远者大者。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有德者教人循序而行,先传授小和近的方面,而往后就教授深远和宏大的方面。

    ●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常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

    宋·陈亮《赋武川陈童子序》少年儿童以记忆背诵为能事,青壮年以学问见识为根基,阅世深的老人则以进德修业为重要。

    ●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的基本。

    宋·朱熹《小学辑说》小学:蒙童学的文字学。大学:四书五经一类的学问。刚所幼时如不熟习文字学,则无法凝聚其散漫的心志和涵养其德性,而打下进一步学习儒家“四书”等经典的基础。

    ●由纲及目,由浅入深。

    清·佚名《杜诗言志》卷四纲目:主体部分和分述部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学而》自己学习不觉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学不厌而教不倦。

    《孟子·公孙丑上》学习不要厌烦而教人不要倦怠。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诗经·大雅·抑》谆谆:教诲不倦貌。藐藐:疏远貌。我不疲倦的教侮你,你却对我的话不以为然。

    ●教不倦,仁也。

    《孟子·公孙丑上》教诲另人不知疲倦,就你得上有仁爱之心了。

    ●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所得也。

    宋·王安石《书洪范传后》做教师的要有耐心,不怕麻烦,学生才能有所收获。

    ●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

    宋·欧阳修《吉州学记》善于教导人的人,用不知疲倦的意志,达到永久之功。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学习才知道知识不足;教学,然后知道有困惑;知有不足的地方,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惑,才能互相促进的。

    ●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

    《荀子·大略》壹:专一。亟(jí):急。君子一心一意地教,学生一心一意地学,很快就会有成就。

    ●大学之法,禁之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工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礼记·学记》大学的教学原则,总是还没有发生就加以防范,这叫做预(豫)防;在适当的时候学习,这叫做适时;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这叫做合乎顺序(孙与顺同);互相观察学习,吸取对方的长处,这叫做观摩。贯彻这四个原则,教学就兴旺了。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教育也有很多方式,我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诲呢。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礼记·学者》学的人有四点不足,教的人一定要知道。人对于学问,有的失于贪多,有的失于过少,有的失于过易,的的失于浅尝辄止。

    ●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礼记·学记》经讲解而对方 还不知晓,那就应舍掉所讲的东西。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尽心下》昭昭:明白。昏昏:模糊。贤德的人,自己彻底明白了,才去把别人教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不明白,却想去使别人明白,(怎么能够做到呢?)

    ●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孟子·万章上》要使先通晓事理的人去启发尚未通晓事理的人,要使先觉悟的人去唤醒尚未觉悟的人。

    ●欲明人者先自明。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要教人明白事理,那么自己首先要明白画理。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告子上》大匠:高明的木工。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阐明教与学都必须遵循法则。

    ●视徒如已,反已以教,则得教之情也。

    《吕氏春秋·诬徒》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一样,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地位上来教育学生,这就掌握到教育的实情了。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舍:舍弃。是:这点,这个。

    ●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嘉言:动听的话。讲学没有明确的宗旨,即使说得再好,也不过没有头绪的乱丝罢了。

    ●要教化人,除非从心上教起;要从心上教起,除了读书明理之外,更无他法。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谓教育人要从思想上着手,要教人读书明理。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明·王守仁《传习录》讲授知识不在徒然追求过多,可贵的是精和熟。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

    清·颜元《总论诸儒讲学》讲授的功夫有限,实际运用却是无限的。

    修德·育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专向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活动于六艺之中.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对道义不依从,自己有了缺点不能迅速改正,这些是我感到忧虑的.

    ●好刚而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好:爱好.刚:刚愎自用.蔽:毛病.狂:狂妄.好刚愎自用而不好学习,其毛病是狂妄.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论语·阳货》直:爽直.绞:急切.好爽直而不好学习,其毛病是有急躁.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论语·阳货》信:信实.贼:贼害.只讲信实而不学习,其毛病是有害于事.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论语·阳货》知:同"智".荡:放荡.只爱智巧而不爱学习,其毛病是轻浮放荡.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论语·阳货》仁:仁爱.愚:愚蠢.只讲仁爱而不爱学习,其毛病是愚蠢.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荀子·劝学》见:同"现",显现.光:通"广".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汉·王充《论衡·别论》品德不高尚的人不会有远大的志向;才能不大的人不会有广博的见识.

    ●百行以德为首.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人所有的品行;道德最为重要.

    ●仁义其教之本乎.

    隋·王通《中说·礼乐》教育的根本在于仁义.

    ●德行之于人大矣枣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

    宋·朱熹《学校贡举私议》德行对于人来说可谓重要了,所以古时的老师,没有不是把它摆在首位的.

    ●教人治人,宜皆以正直为先.

    宋·王安石《洪范传》治:管理.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是.

    明·王守仁《答顾东桥书》成德:成全德行.

    ●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

    清·张履祥《备忘二》德器:道德器量.

    ●教育之宗旨何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清·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完全之人物:指全面发展的人.

    ●德行之实事,皆在六艺,艺失则德行俱失.

    清·李塨《大学辨业》卷二 六艺:指古时学习的六门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以德育为先。

    清·康有为《大同书》应当以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作为首要的事情。

    ●养体开智以外,又以德育为重。

    清·康有为《大同书》养体:养育身体。开智:启迪开拓智力。

    ●学必以德性为本。

    元·吴澄《草庐学案》从学必须以修炼道德情性作为根本。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礼记·乐记》上:首位。下:次之。

    ●以德行为本,文艺为末。

    元·郑玉《送唐仲实赴乡试序》文艺:文章技艺。以道德品行作为根本,而文章技艺是次要的。

    ●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德益进而业益修,业益修则德益进。

    清·张履祥《备忘三》业:学问,技能,事业。著:显示出来。修:研修完善。

    ●学生以勤学为务,尤以立品为先。

    清·张之洞《札知县蒋楷等充武备学堂稽察委员》立品:确立品质。先:首要。

    ●人必受教育,然后乃有知识,知识即势力也。势力之效用,较金钱为大。

    清·容闳《西学东渐记》指出知识即力量,人受教育有才能是强者。

    ●人之愚不肖,亦由智教不备之所致也。

    清·康有为《大同书》人的愚昧不贤能,是由于智育教育不完备所招致的。

    ●善于教育者,必能注意学生之道德,以养成其优美之品格。否则,仅仅以学问知识授于学生,自谓能其事,充乎其极,不过使学生成一能行之百科全书,或一具有灵性之鹦鹉耳,曷足贵哉。

    清·容闳《西学东渐记》强调道德教育对于塑造人才的重大作用,指出忽视它,只能造就书呆子和学舌之辈。

    ●重精神,贵德育。

    清·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亦指神志,风采。贵:崇尚。

    ●有文采以养其目,声音以养其耳,威仪以养其四体,歌舞以养其血气,义理以养其心。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这里程颐提出有利身心发展的五项措施。

    ●国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

    清·梁启超《新民说》这是梁启超新民说的核心。

    ●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

    清·严复《原强》当今的人论及一个国家富强的有效之法,认为强壮体魄是其根基。

    ●学贵以养身健乐为主。

    清·康有为《大同书》养身健乐:涵养身心使之健康快乐。

    ●外国教育,必有体操,所以强其体魄,壮其胆色,养成不畏强敌,不慑雷霆之志,然后内可以清国难,外之以拒强敌。

    清·梁启超《论政变与中国不亡之关系》清:清除。

    ●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717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