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灵隐寺诗词 关于灵隐寺的著名诗句

杭州灵隐寺诗词 关于灵隐寺的著名诗句

灵隐寺(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白居易)

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

芳情香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夏日登灵隐寺后峰(方干)

绝顶无烦暑,登临三伏中。深萝难透日,乔木更含风。

山叠云霞际,川倾世界东。那知兹夕兴,不与古人同。

寄杭州灵隐寺宋震使君(贯休)

罢郡归侵夏,仍闻灵隐居。僧房谢脁语,寺额葛洪书。

月树獮猴睡,山池菡萏疏。吾皇爱清静,莫便结吾庐。

早秋寄题天竺灵隐寺(贾岛)

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洲。人在定中闻蟋蟀,

鹤从栖处挂猕猴。山钟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

心忆悬帆身未遂,谢公此地昔年游。

洒泉子(潘阆)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

冷泉亭上几行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

别来几向画阑看。终是欠峰峦。

题灵隐寺山顶禅院(綦毋潜)

招提此山顶,下界不相闻。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

观空静室掩,行道众香焚。且驻西来驾,人天日未曛。

游灵隐寺得来诗复用前韵(苏轼)

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

屋堆黄金斗量珠,运尽不劳折简呼。

四方宦游散其孥,宫阙留与闲人娱。

盛衰哀乐两须臾,何用多忧心郁纡。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乔松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笑柳与蒲。

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

清风时来惊睡余,遂超羲皇傲几蘧。

归时栖鸦正毕逋,孤烟落日不可摹。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苏轼)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灵隐前一首赠唐林夫(一题闻林夫当徙灵隐寺(苏轼)

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

不知水従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

无情有意两莫测,肯向冷泉亭下相萦回。

我在钱塘六百日,山中暂来不暖席。

今君欲作灵隐居,葛衣草履随僧蔬。

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

白居易的有么

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白居易)

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

芳情香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杭州灵隐寺诗词

题杭州灵隐寺

年代:唐作者:张祜

正文: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后塔耸亭后,前山横阁前。

溪沙涵水静,涧石点苔鲜。好是呼猿久,西岩深响连。

希望可以帮到你 满意望采纳

描写“灵隐寺”的诗句有哪些?

  • 灵隐寺月夜

    清代:厉鹗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 灵隐寺

    唐代: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 题灵隐寺山顶禅院

    唐代:綦毋潜

    招提此山顶,下界不相闻。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

    观空静室掩,行道众香焚。且驻西来驾,人天日未曛。

  • 早秋寄题天竺灵隐寺

    唐代:贾岛

    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洲。人在定中闻蟋蟀,

    鹤从栖处挂猕猴。山钟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

    心忆悬帆身未遂,谢公此地昔年游。

  • 夏日登灵隐寺后峰

    唐代:方干

    绝顶无烦暑,登临三伏中。深萝难透日,乔木更含风。

    山叠云霞际,川倾世界东。那知兹夕兴,不与古人同。

  • 寄杭州灵隐寺宋震使君

    唐代:贯休

    罢郡归侵夏,仍闻灵隐居。僧房谢脁语,寺额葛洪书。

    月树獮猴睡,山池菡萏疏。吾皇爱清静,莫便结吾庐。

  • 宿天竺寺,寄灵隐寺僧

    唐代:张籍

    夜向灵溪息此身,风泉竹露净衣尘。

    月明石上堪同宿,那作山南山北人。

  • 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

    唐代:白居易

    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

    芳情乡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 题灵隐寺皖公院

    唐代:郑巢

    山寒叶满衣,孤鹤偶清羸。已在云房老,休为内殿期。

    岚昏声磬早,果熟唤猿迟。未得终高论,明朝更别离。

  • 秋夜宿灵隐寺师上人

    唐代:张祜

    月色荒城外,江声野寺中。贫知交道薄,老信释门空。

    露叶凋阶藓,风枝戛井桐。不妨无酒夜,闲话值生公。

  • 题杭州灵隐寺

    唐代:张祜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后塔耸亭后,前山横阁前。

    溪沙涵水静,涧石点苔鲜。好是呼猿久,西岩深响连。

  • 题灵隐寺师一上人十韵

    唐代:张祜

    八十空门子,深山土木骸。片衣闲自衲,单食老长斋。

    道性终能遣,人情少不乖。樔枸居上院,薜荔俯层阶。

    洗钵前临水,窥门外有柴。朗吟挥竹拂,高楫曳芒鞋。

    迸笋斜穿坞,飞泉下喷崖。种花忻土润,拨石虑沙埋。

    旧往师招隐,初临我咏怀。何当缘兴玩,更为表新牌。

  • 酒泉子·长忆西山

    宋代:潘阆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 关于灵隐寺的诗句就这么多了。

    关于古诗《灵隐寺》的导游词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灵隐寺的山门前。大家请看,这堵赭红色墙的照壁上写着“咫尺西天”四个大字,就是说,我们再走进一步,前面就是佛国世界了。进入寺庙我们还要走一小段路,沿途要经过合涧桥、春淙亭、壑雷亭和冷泉亭,趁这个机会,我来简单介绍一下灵隐寺的建寺情况。灵隐寺又名“云林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距今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在是杭州最大的丛林寺院,也是全国十大名刹之一。灵隐寺比少林寺的创建要早170年(少林寺建于公元495年)。关于灵隐寺的创立·,据{灵隐寺志}记载,公元326年,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风水蕴藏着灵气,于是就把对面的这座飞来峰比作天竺(印度)灵鹫山的一座小岭,不知何时飞来,认为“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就在此驻足,建立寺庙,取名“灵隐”。起初山门寺额,题名“绝胜觉场”,到了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改题为“景德灵隐禅寺”,明朝后直名为“灵隐禅寺”,一直沿用至今.历朝以来,寺院屡毁屡建先后14次,现在的殿宇,是19世纪重建的。目前灵隐寺可供游人游览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和云林藏室等;各位,现在我们来到了灵隐寺的第一个寺院——天王殿。大家请看殿屋重檐下悬挂着两块横匾,“灵鹫飞来”金匾是黄元秀居士的题字,还有一块“云林禅寺”的匾额是清康熙皇帝的亲笔手书。这就是康熙皇帝将“灵隐寺”改为“云林寺”的由来。那么,灵隐寺为什么又叫云林寺呢?这里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民间,传说在清康熙二十八年,康熙皇帝南巡到杭州。有一天,康熙喝得酩酊大醉,前呼后拥,一路游到灵隐。寺庙住持和尚深知这位皇帝喜欢作诗题字,于是就提出想请康熙重题一块寺额,康熙也就乘着酒兴,满口答应。不料因酒误事,落笔太重,把“灵”字上半截的“雨”字头写得太大,下半截的三个“口”和一个“巫”字,再也写不下去。康熙一慌,’急得汗如雨下,、酒都醒了。正在为难之际,旁边有位大学士名叫高江村,急中生智,在手掌心上写了“霎林”二字,然后假装磨墨,向皇帝暗示,康熙也就随机应变,把“灵”字写作“雩”字,于是“灵隐寺”也就变成“云林寺”。到杭州旅游,一看西湖,二看灵隐,灵隐位于西湖西部的飞来峰旁,离西湖不远,可谓“不可不去”。

    相传始东晋时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

    灵隐寺天王殿外有一冷泉亭,据说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常在冷泉亭上饮宴赋诗。

    灵隐一带的山峰怪石嵯峨,风景绝异,印度僧人慧理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称为“飞来峰”。

    飞来峰是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可与四川大足石刻媲美。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

    1993年,灵隐景区新辟了“中华石窟艺术集萃园”,它借飞来峰山林之势,把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经典造像(如:乐山大佛、龙门石窟等)微缩于此,值得一看。

    特别关照:到灵隐旅游,一定要到飞来峰最大的石刻--大肚弥勒佛前照个像,餐饮:游灵隐,看飞来峰,可别忘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领略佛教文化之后,你可以到合涧桥畔的天外天菜馆重食人间烟火。涧水在楼前潺潺流过,古刹钟声隐约可闻,在此品尝美味佳肴,是不是别有一番风味啊?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西北北高峰山麓飞来峰前,是中国佛教著名的“十刹”之一。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

    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天王殿入口的弥勒佛坐像,已有200年历史。弥勒佛背后的护法天神韦驮像为南宋时作品。大雄宝殿高33.6米,是中国保存最好的单层重檐寺院建筑之一。殿内正中有贴金释加牟尼像,净高9.1米,加上莲花底座和佛光顶盘,高达19.69米,坐像用24块香樟木拼雕而成,精细而庄严。大殿两侧分列“二十诸天”和“十二圆觉”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后侧有海岛立体群塑,共有浮雕150多尊。大雄宝殿、天王殿两侧有五代时所建的石塔和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所建经幢,距今已有1000余年。清康熙皇帝曾题“云林禅寺”四字。

    灵隐一带的山峰怪石嵯峨,风景绝异,印度僧人慧理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故称“飞来峰”。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与周围群山迥异。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矫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仿佛是一座石质动物园。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明人袁宏道曾盛赞:"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

    飞来峰奇石嵯峨,钟灵毓秀,在其岩洞与沿溪的峭壁上共刻有五代、宋、元时期的摩崖造像345尊,其中尤以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造像最为珍贵,堪称我国石窑造像艺术中的瑰宝,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飞来峰西麓有冷泉掩映在绿荫深处,泉水晶莹如玉,在清澈明净的池面上,有一股碗口大的地下泉水喷薄而出,无论溪水涨落,它都喷涌不息,飞珠溅玉,如奏天籁。明代画家沈石田诗云:"湖上风光说灵隐,风光独在冷泉间。"冷泉池畔建有冷泉亭。

    杭州灵隐寺那三生石的传说?或者故事?

    传说

    相传女娲在补天之后,开始用泥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计,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其立于西天灵河畔。此石因其始于天地初开,受日月精华,灵性渐通。不知过了几载春秋,只听天际一声巨响,一石直插云霄,顶于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

    女娲放眼望去,大惊失色,只见此石吸收日月精华以后,头重脚轻,直立不倒,大可顶天,长相奇幻,竟生出两条神纹,将石隔成三段,纵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娲急施魄灵符,将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后,独缺姻缘轮回神位,便封它为三生石。

    赐它法力三生诀,将其三段命名为前世、今生、来世,并在其身添上一笔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为了更好的约束其魔性,女娲思虑再三,最终将其放于鬼门关忘川河边,掌管三世姻缘轮回。当此石直立后,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缘轮回者更是络绎不绝。

    扩展资料:

    三生石是一种泥质石灰岩,呈褐红、朱红、玄黄、土黄等色。三生石产于孔子故里曲阜城北的九仙山上,其质地柔软、文理精腻,山体前面的三生石为褐红色,称为三生石阳石,经打磨抛光之后可现类似于木纹的图案或黑点点缀,所以又有石中紫檀的美誉。

    而山背面的石头多呈玄黄色或土黄色,被称为三生石阴石,阴石亦有黑色天然画面装点,大块儿石头经打磨后可构成高山流瀑、古木枯枝、飞禽走兽、风流人物等图案,清晰逼真,各得其妙,有水墨画的清高淡雅。三生石中含有朱砂、石英、方解石、辉锑矿、地开石、高岭石等成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生石 (泥质石灰岩)

    杭州灵隐寺是干什么的

    是旅游和宗教地,是信男善女去的地方,当然也是观光和了解历史的地方。

    位于西湖灵隐山麓的灵隐寺,为杭城最早的古寺,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距今已有1670多年了。

    灵隐寺的创建,颇具传奇色彩。前章已经提到过,印度僧人慧理从中原云游入浙,登临灵隐山时,见山中一峰似曾相识,说:"此乃天竺灵鹫山一小峰,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在飞来峰下卓锡建寺,连建五刹:灵鹫、灵隐、灵山、灵峰、灵顺。除灵隐之外,其他四寺或废或更,均已不存。寺院初创之际,佛法不盛,一切禅林规制,初具雏形。僧不甚众,游客清淡,香火寂寥。所以刘宋智一法师住持时,因寺院法务清淡,有足够的时间来啸聚群猴, 自称猿父,与之玩耍竟日。

    到了南北朝时,佛界喜得福音,门阀士族竭力提倡佛教,信奉佛法,广建浮屠。当时南齐的竟陵王萧子良与梁武帝萧衍等都大力推崇佛教。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年),萧衍下诏"舍道归佛",将佛教奉为国教,随即大兴土木,建寺立塔。一时间,佛刹林立,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盛况。杭州为南朝属地,自然就出现了不少佛寺。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从之。皇帝爱佛教,便会到处见到寺院,听到梵呗钟声。当时,在杭州,就建有天真寺、净空寺、东林寺、建国寺、发心寺、孤山寺等,还有许多俗家居士,舍宅建寺,供奉香火。灵隐寺也得到了梁武帝的青睐,赐田扩建,规模粗具,香火渐盛。不过,这样的好时光不长,至北周武帝年间(561-578年),一度宣布废佛,并下令僧徒还俗,焚烧法器佛典,将寺庙充作公产。尽管这次法难对北方寺院打击很大,南方寺院稍好,但也不能说没有丝毫影响。有些胆小的僧人,风闻法难之声,便悄悄溜走,还俗的还俗,隐居的隐居,致使灵隐寺陷入冷落荒寂之中。

    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隋文帝不但恢复佛教,还派僧人慧诞法师来杭弘扬佛法。在灵隐寺前飞来峰与莲花峰之间的栈道,建神尼舍利塔(后倾圮)。到了唐代,灵隐寺宇已具相当规模。唐朝茶圣陆羽的《灵隐寺记》载:"晋宋已降,贤能迭居,碑残简文之辞,榜蠹稚川之字。榭亭岿然,袁松多寿,绣角画拱,霞晕于九霄;藻井丹楹,华垂于四照。修廊重复,潜奔潜玉之泉;飞阁岩晓,下映垂珠之树。风铎触钧天之乐,花鬘搜陆海之珍。碧树花枝,舂荣冬茂;翠岚清籁,朝融夕凝。"

    陆羽,唐肃宗时人。当时他为了撰写《茶经》,考察茶山,曾寓居过灵隐。他还写过《二寺记》:"南天竺,北灵隐,有百尺弥勒阁、莲峰堂、白云庵、千佛殿、巢云亭、廷宾水阁、望海阁。"可以说,陆羽的记载是非常可信的,当时,灵隐寺的规模已非常了得。寺宇的规模一大,天下高僧云集。唐长庆时(82l一824年),灵隐寺僧道峰专修"华严宗",他常在灵隐寺本山和杭州各寺之间讲经说法,信徒甚众。据白居易《华严经社石记》载:唐长庆二年(822年),道峰在龙兴寺开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时,听众达数千人之多,盛况空前。

    华严宗也名"贤首宗",以其创始人唐僧法藏受赐"贤首"之号,故名。该派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认为佛教由浅入深可分五个层次:小乘(即声闻小乘教)、始教(即大乘初阶)、终教(即大乘终阶)、顿教(顿超顿悟法门)、圆教(圆满无缺无碍之理沦)。又以"六相"、"十玄"、"三观"作为基本思想。阐发了《华严经》有关"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并以"圆融无碍"作为最高的认识境界。该教融入儒、道思想,调和了佛教内部各派之间的矛盾。当时的灵隐、天竺诸寺,皆奉华严宗,一时间,宗风甚炽。

    继北周武帝毁佛之后,唐会昌五年(845年),发生了佛教史上再一次大规模的"会昌法难"事件。唐武宗力主排佛废佛并禁佛。灵隐寺噩运难逃,寺毁僧散,钟寂烟灭。其后,稍作恢复,然一时难成气候,仅延香火而已。到了吴越王钱镠时,情况大有改观。相传,钱氏寒微之时,初奉道教,后遇高僧法济,对他说"他日独霸吴越,当须护持佛法。"并劝他:"好自爱,他日贵极,当以佛法为主。"他对法济禅师十分尊重,"见必跪拜,檀施丰厚,异于常数"。法济圆寂时,他亲自撰写赞词并亲执丧礼,追谥为"建初兴国大师"。临终时,钱氏又告诫他的儿子:"吾昔自径山法济示吾霸业,自此发迹,建国立功,故吾常厚顾此山焉!他日汝等无废吾志。”于是,钱氏三代五王始终奉行"信佛顺天"之旨,使得杭州城乡,遍布寺院。寺与寺之间,梵音相闻,僧众云集。据史书记载:“吴越国时,九厢四壁,诸县境内,一王所建,已盈八十八所,含十四州悉数数之,不胜举目矣。”吴越寺庙"倍于九国",扩建创建的寺院有史可据的就有二百余所。在杭州的历史上,吴越时期,吴越王"以有土有民为主,不忍兴兵杀戮",保境安民,休兵乐业。清明向上的"吴越之治",使杭州成为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佛教文化的中心。吴越时期的摩崖石刻,佛像塑造、佛经雕刻特别丰富,寺宇园林、佛塔经幢随处皆有。学佛习禅之人日渐增多,佛门禅坛的诗词文章层出不穷,灵隐寺再一次佛光重现。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吴越王钱弘仿曾扩建灵隐寺为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一时间僧众三千之多,常有异邦僧侣前来取经。后周显德七年(960年),他又从奉化请来高僧延寿主持灵隐寺,新建僧舍五百余间,建石幢二座。东建百尺弥勒阁,西有祗园,共有殿宇房舍一千三百余间,廊庑曲折萦回,自山门左右连接方丈,称寺为"灵隐新寺"。从宋初文学家罗处约的《重修灵隐寺碑记》可以看出,那时的灵隐寺建筑精美,环境清幽,内部装饰非常华丽,寺容极为庄严。苏东坡《游灵隐寺》一诗中有"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之句,可以想见灵隐寺在那时的空前盛况。唐人司空曙《灵隐寺》曰:

    春山古寺绕烟波,石磴盘空乌道过。

    百尺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

    云生客到侵衣湿,花落僧前覆地多。

    不与方袍同结足,下归尘世定如何。

    诗中的"百尺金身"与"万龛灯焰",足以说明当时灵隐寺寺容之伟,规模之大。文人雅士纷至沓来,与僧侣结成方外之交。身处尘世久了,身心疲惫不堪,偶尔到寺院走一走,便会像白居易说的那样"我来恍入金天界,三伏蒸炎半点无",宋戴复古也有"生无适俗韵,老欲结僧缘"之句,颇能道明世俗中人暂避尘世之想与偶得清静之望。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改灵隐寺为灵隐山景德寺。天禧五年(1021年),真宗赐名"景德灵隐禅寺"。皇室对灵隐寺非常重视,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章懿太后赐脂粉钱九千五十四贯给灵隐寺,作为修茸寺庙之用。后又因灵隐寺斋僧施粥的需要,于天圣八年(1030年),将位于杭州、秀州(今嘉兴)两地良田一万三千余亩,赐与灵隐寺作为庙产。景佑二年(1035年),住持延珊将凿制于开宝二年(969年)置于吴越王家庙奉先寺(现已废)的经幢两座移至灵隐寺天王殿前。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赐御绣《观音心经》二卷、《回銮碑》及飞白黄罗扇等御用之物。庆历年间,丞相韩琦、参政欧阳修等奏赐契嵩所著书《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论》三书(合称《嘉佑集》)和《辅教篇》等入藏。宋仁宗准奏下旨传法院编入《藏经》,并赐契嵩"明教大师"的称号。契嵩是北宋云门宗的名僧,主张融合儒释两教,以佛教"五戒"、"十善"会通儒家的"五常"。他著有《原教论》一书,竭力反驳排佛者,以"原教论明,儒释一贯"的立论,来维护和阐发佛教教义,强调佛儒两家都以"教人为善"为宗旨,"相资善世",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敬重。自此之后,灵隐寺名闻遐迩,海内外佛教信徒纷纷前来探求佛法。当时的灵隐寺已成天下禅宗圣地。苏轼任杭州知事时,政暇之际,常到灵隐寺休闲赋诗,不但将白居易所书"冷泉"两字之后补上一个"亭"字,还写了许多有关灵隐寺的诗句,其中《留题灵隐寺方丈》一诗,描绘了当时灵隐寺晨钟暮鼓、香火鼎盛的寺庙盛况: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乔木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笔柳与蒲。

    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

    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宋高宗为保皇位,偏安东南一隅,不思迎回被金人掳去的徽、钦二帝,却大力宣扬他的"孝道",将一些名刹梵宇改为祀庙斋宫,把净慈寺改名为"报恩光孝禅寺"。并于绍兴五年(1135年),将灵隐寺改为"灵隐寺崇恩显亲禅寺"。高宗和孝宗时常到灵隐寺进香,闲暇之际,挥洒翰墨。宋理宗把显亲禅寺原有的大雄宝殿改名为"觉皇殿",另外赐书"妙庄严域"四字。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评定浙江禅院,径山为第一,灵隐次之,净慈又次之,宁波天童寺又次之,阿育第五。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二月,诏令每年四月初八佛诞日赐帛五十匹于禅寺。乾道六年(1170年),赐灵隐寺住持慧远号"佛海禅师"。乾道八年(1172年),宋孝宗亲临灵隐,宣慧远奏对,又赐号"瞎堂禅师",改法堂名为"直指堂",又赐瞎堂禅师"直指堂"印。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灵隐寺仿净慈寺建"田字殿",塑五百罗汉。一时间,杭嘉湖地区盛传"数不清的灵隐罗汉"。在元一代,共90余年,灵隐寺有建有毁。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宋理宗赐号的"觉皇殿"蠹朽倾颓,由寺僧慈照、住持正传与平章张缔重修,历时四年,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竣工落成。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竹泉法林禅师自净慈寺迁往灵隐,一度宗风甚炽,朝廷授其金斓衣。不久,因他长期云游会稽山中,行院具疏奏请朝廷下旨并多次请他回归灵隐。他勉强答应住了三年,就退居了幻庵。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寺毁于兵火,损失惨重。尽管住持辅良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重修,但仅建了方丈室与伽蓝堂,灵隐寺的盛况已不再,曾经有过的"食罗千夫"、"撞钟击鼓"的盛况已成过眼烟云,灵隐寺的衰落于元代初露端倪。

    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是一介僧人,所以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后,就诏今天下举荐佛门高僧,召开了"无遮大会"。灵隐寺为江南名刹,自然派了不少僧人前往参加。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把灵隐寺住持见心复来召至京说法,轰动朝野,四众归敬。明太祖亲封他为"十大高僧"之一,授以金斓袈裟,并命他撰"正心"、"崇本"、"观道"、"敬贤"四箴。后因胡唯庸案牵连而被下狱杀害。

    明代初创之时,崇尚佛法,不久,就以整顿为名,对各寺庙采取种种限制的措施。灵隐寺僧怕"法难"惨剧再一次降临,便主动把宋时朝廷所赐的杭、秀(今嘉兴)两州庙田一万三千亩交还朝廷,以免灭顶之灾。灵隐寺僧的这种做法,深得明太祖赏识,所以他把其中的部分田地赐还给灵隐寺。洪武三年,灵隐寺失火,损失较重。洪武十七年(1384年),住持慧明重建了觉皇殿,改寺名为"灵隐禅寺"。因一时资金不足,佛殿内的佛像直到永乐元年(1403年)才增塑完毕,由僧善才募施装修大佛诸天及诸供具。觉皇殿总是多灾多难,至宣德五年(1430年),觉皇殿再次毁于火。宣德七年(1432年),由住持昙缵建左右翼门和面壁轩,继由住持良阶重建觉皇殿。据说,殿中有丈余长的拜石,刻有花卉鳞甲文,工巧如画,精美异常。但整个殿宇,部分堂室已圮废糜朽,旧观实难重现。

    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寺僧弦理建直指堂,堂额为张即之所书。这时,寺内已恢复建有弥勒阁、莲峰阁、千佛殿、延宾水阁、望海阁及白云庵、松源庵等,稍具旧时规模。隆庆三年(1569年),灵隐寺全寺均毁于雷火,仅剩直指堂。其时正值海寇纷扰,无暇顾及,寺僧德明等欲图复兴,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万历十年(1582年),才由吏部尚书张瀚、司寇陆光祖等迎如通法师做灵隐住持。至即讲经,信施颇丰。万历十一年(1583年)冬开始重修灵隐寺,历五年而成。大殿仿唐而建,用平头柱四十八,石柱十六,改觉皇殿为"大雄宝殿"。寺成后,如通禅师"开讲说法,士庶云集"。万历十八年(1590年),如通又和僧祓秽重建理公塔,并在正殿塑五百罗汉涌壁。在弥勒阁旧址建三藏殿,其后为直指堂、方丈室。方丈室左为妙应阁,右为选佛斋,张瀚为之撰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由司礼监孙隆进行修葺,并在三藏殿中置轮藏以奉藏经,计六百三十八函。轮藏之左为药师灯藏,计四十九灯;轮藏之右为水陆像藏,共一百二十五轴。到了崇祯十三年(1640年),灵隐寺又遭灾祸,全寺失慎于火,除大殿、直指堂等殿幸免于难外,其余悉付祝融之口。其时,昭庆寺与上天竺也焚于火,似乎那段日子,祝融氏心情十分恶劣,大有"逢寺便吐火舌"的味道。

    灵隐寺到了明末清初,已成一"苔寮藓壁"的破败惨状。那时,灵隐寺建立了"房制",共有二十四房。"房制"就是把各院落分作私人产业,一切收支及招收僧徒等事,外人不得干预。灵隐寺住持,由各公房推选,看上去俨然成了一个部落,世俗之味浓重,而道风自然就无从谈起了。各房除了公事,其他的事都自顾自的,谁也无心修复寺院殿堂。当时的住持是豁堂禅师,他自幼在灵隐寺出家,受戒后,遍参名师,得法于三峰法藏禅师,由各公房推举当了住持。他把自己的方丈称作"破堂"。面对满寺零落残败、风雨飘摇的凄凉景象,豁堂禅师自知难以使灵隐寺起死回生,便请在扬州弘法的深交具德和尚来重兴灵隐古刹。

    具德和尚法名弘礼,是三峰法藏法师的嫡嗣,天童密云法师的法孙,为临济宗三十二世,不管到哪儿开堂说法,均受到僧众信徒的欢迎。《灵隐寺志》载:"道风广被十座道场,位下法从动以千计。"清顺治六年(1649年),具德和尚仔细地核查了明末如通和尚修造灵隐寺旧籍,共花银八万两。而到具德和尚时,工料价格倍增,没有百万银子下不来。众僧竭力反对。具德和尚力排众议,历尽千辛万苦,花了十八年,终于使灵隐寺面貌焕然一新。灵隐寺大雄宝殿上梁之日,前来观看的人达十多万! 《灵隐寺志》载:"自建造以来未见若斯盛者也!"

    具德和尚修复后的灵隐寺规模非常之大,共建成"七殿"、"十二堂"、"四阁"、"三楼"、"三轩"等。

    七 殿: 天王殿、大雄宝殿、轮藏殿、伽蓝殿、金光明殿、大悲殿、五百罗汉殿。

    十二堂: 祖堂、法堂、直指堂、大树堂、东禅堂、西禅堂、东戒堂、西戒堂、斋堂、客堂、择木堂、南鉴堂。

    四 阁: 华严阁、联灯阁、梵香阁、青莲阁。

    三 楼: 响水楼、看月楼、万竹楼。

    三 轩: 面壁轩、青猊轩、慧日轩。

    另外,还仿净慈寺建有"五百罗汉殿",也称"田字殿",共五十四间,建于西禅堂下。《湖山便览》卷五记载:"法像小于净慈,而完好过之。"除此以外,尚建有双桂室、香积厨、圃室,浴室、各寮房公所等。同时,寺里寺外,广植树林,称为"玉树林"。梵宫庄严华丽,时誉"东南之冠"。具德和尚惨淡经营十八年,使得灵隐寺"法席一新,建置甚盛"。《灵隐寺志》称:"虽曰重兴,实同开创。"王益朋在《重修灵隐寺碑记》里盛赞灵隐寺:"钱塘三百六十寺,未有先此者也。"后人评说灵隐寺历史,说"理公为祖,延寿为宗,具德中兴",可见这三人名望均很高。具德和尚可以说是一个改革家,经过他的十八年努力,终于使灵隐寺的积弊尽除,禅风重振,时人皆称灵隐寺为"东南第一山"。不过,灵隐寺有这一天,还得感谢豁堂禅师,如果当初没有他慧眼识高人,把具德和尚请到灵隐寺来重整禅院,恐怕"东南第一山"的美誉还没这么早就能得到。

    继具德和尚主持灵隐的是晦山和尚。据《灵隐寺志》载:晦山和尚具大才,未出家时,与吴梅村先生为同窗好友,文名甚著。明甲申(1644年)春,他听说李自成破京,崇祯殉国,就恸哭焚书,无意于仕途。《灵隐寺志》载曰:"以金刚王宝剑斩断葛藤,于千华老人处受具,于具德老人处传法印。"他曾当过几个大丛林的方丈,著《锻炼禅人说》十三篇,为诸方所钦仰。住持灵隐寺后,不改故常,建飞来峰碑坊、具德和尚慧日塔院、普同塔三座,以补未备。但晦山和尚的功迹尚不在此。他主要的功德在开示后人,得正法眼藏。《灵隐寺志》记载"每结制一七之期,必有数人省发正法眼藏之利益。学人有如此滹沱绝学,重开生面,以大展具老人未竟之绪,灵隐重兴,固不在殿宇鼎新已也。"意思是说,具德和尚因把主要精力花在重振灵隐寺的建筑上,而很少有时间去开示后人,而晦山和尚正好弥补了具德和尚想做而没时间做的事情,其功甚伟!

    据《云林寺志》记载: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杭州时,驾幸灵隐寺。当时的住持是谛晖,请康熙皇帝题一块匾额。康熙亲书"云林"二字,灵隐寺遂改名为"云林禅寺"。之后,康熙皇帝在三十八年(1699年)、四十二年(1703年)、四十四年(1705年)又三至灵隐,均有记游诗文留下。

    清雍正六年(1728年),由总督李卫重修大雄宝殿、天王殿及诸堂宇楼阁等。雍正十一年(1733年)六月初二日,颁帑金五百两,斋僧二千人。

    乾隆初年,住持巨涛,嗣法谛晖,博涉群书,于佛学造诣颇深,为朝野所重。当时的光禄少卿扬州的汪应庚来游灵隐,与巨涛一见如故,捐资重修大雄宅殿及其他殿、堂、阁、轩、楼、亭等数十处,又补饰五百罗汉,修理合涧桥、龙泓洞、鹫峰径等,总共用去二万余两银子,从乾隆六年(1741年)十月至乾隆九年(1744年)十月,历时三年。

    乾隆年间,乾隆帝分别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年(1755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六次驾幸灵隐,都有诗记游,刊刻于石,至今仍立在寺前碑亭之中。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布政使徐恕及司道各府,因灵隐寺年久失修,捐款修葺。那时,全寺僧人五百余人,食用浩繁,又无田产,糊口之粮全向居民募化而来。因灵隐寺靠近天竺,故用天竺的香火钱来贴补灵隐斋粮的不足。这个办法得到朝廷核准,永远遵守。四十四年(1779年),因灵隐、天竺两寺同一住持,顾此失彼,难以兼顾,只得恢复分管旧制,至今天竺每年津贴灵隐斋粮银二千两。这个办法,直到民国以后才取消。

    清嘉庆、道光两帝,对灵隐也一如既往地支持与关心,曾拨款给灵隐,作为修复与兴建的费用。据载: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秋,灵隐寺毁于火。工程浩大,恢复不易,只得奏请朝廷,特赐帑金一万两重修。官员捐款一万一千两,加上富绅汪大临、金肇新等捐资,共得银十万七干两。当时的住持是仪谦,前前后后向浙西绅士募得银二万两左右。这次的修复工程,开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的七月七日,竣工于八年(1828年)的四月十六日,共用银十三万七千余两,使得灵隐"还灵鹫之壮观,复名山之胜景"。十四年(1834年),阮元为浙江巡抚,对灵隐关照有加。他主持刻朱熹、翁方纲等集成,议藏灵隐,故建了"灵隐书藏"。又广集世典储藏其中,对书籍加以编号,制订管理条例,并选寺僧玉峰、偶然两人按照所订条例来管理书籍,阮元亲自撰写“灵隐书藏”。灵隐书藏,内容丰富,有宋明教契嵩禅师的上堂槌,宝达的照佛镜、白沙床,宋孝宗赐的直指堂印,范仲淹所遗之床,秦桧赠送的斋僧锅,龙文拜石,沈周飞来峰图、灵隐山画卷,程嘉燧的冷泉亭图,李流芳的西湖卧游画册、冷泉红树图,宋天圣八年(1030年)赐杭州灵隐山景德灵隐禅寺牒。另外,还有董其昌、密云、三峰、谛晖、巨涛、陈鹏年、翁方纲、胡高望、王时敏、张照、梁同书、白松麟、石韫玉等人墨迹。

    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入杭州,大多寺宇被毁,灵隐寺仅存天王殿与罗汉堂。灵隐书藏中的珍贵藏物大量流入民间乃至湮没。

    自此之后,住持是贯通,他是天竺法镜寺僧,到了灵隐寺后重修联灯阁、大寮、库房等房屋,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圆寂。继贯通法师做住持的是昔征和尚,他在灵隐寺住持十年,曾得到盛宣怀的护持,于宣统二年(1910年)重建大雄宝殿,高十三丈五尺。建殿木料是清廷从美洲购买而得,原系修理颐和园的,因时局不稳,无法整修,故而南运杭州,修建灵隐。这是灵隐寺在民国以前的最后一次整修。

    民国6年(1917年),又建大悲阁。之后住持是心融法师,毫无建树。民国9年(1920年),慧明做住持,他自己以脱略著称,将全寺事务交由监院却非打理。民国19年(1930年),慧明示寂,却非继任,锐意整顿,重修翠微亭、春淙亭并天王殿,使寺宇旧貌换了新颜。

    民国25年(1936年)冬,罗汉堂失火被毁,前代所遗之物,仅存天王殿中的木刻韦驮像了。民国26年(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进入杭州,市民逃难到灵隐与天竺。经十字会设难民收容所于灵隐,收容难民五六百人,嘈杂无序,惨不忍睹。当时灵隐寺内的客堂、伽蓝殿、梵香阁及东山门,都因难民夜半失戒于火而被毁。

    却非和尚眼见处境艰难,暂去上海避世。寺庙无主,情形更见窘迫,寺僧无以为炊,常露饥饿之色。抗战结束后,却非和尚返回灵隐寺,虽说退居二线,然仍主操寺务,于1948年冬圆寂。

    解放之后,由于灵隐寺大殿遭受白蚁蚀蛀,大殿正中部分倒塌,佛像被压毁。1952年夏,由民政厅组成"杭州市灵隐寺大雄宝殿修复委员会"主持修复工作,由政府拨款,经两年多时间,大殿终于竣工。有关大殿佛像的塑造问题,也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批示。

    50年代时,灵隐寺的住持是大悲法师,他率领寺僧参加土改、镇反、抗美援朝三大运动,将百亩土地交公,并废除"子孙制"等不合理制度,实行"十方丛林制",整饬寺院戒律,并要求寺僧诵经学佛,锐意进取,一改以前寺僧散漫习气,使灵隐寺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十年浩劫之初,一股破"四旧"的狂风震撼着宗教界,灵隐寺受到极大的威胁,所幸周总理得到这个消息后,发来"灵隐寺暂加封闭"的电报,才使灵隐寺逃过大劫,得以保存下来。

    1975年,因接待国宾需要,经国务院批准,于当年11月开始进行全面整修,共耗资一百三十余万元。寺内佛像,全部贴金,石塔与经幢等进行保护性整修,并对飞来峰造像进行修补。这项修复工程于1980年结束。虽说寺宇重修,但这段时期,"左"的思想影响仍很严重,寺庙中反映出不少与寺规不相符合的问题,如寺庙只能作一般的浏览景点,不举香火,不准跪拜,严重影响了名刹的形象。此时,大悲法师已经圆寂,继他上任的是尘空法师,然因寺内大多僧众被遣散回了原籍,一时间变得寺大僧少,只得设法找回原有的一些僧人,但那些僧人仍心有余悸,顾前瞻后,不安心于寺庙,弄得寺内规制松弛,宗风不振。加上寺内经费没有来源,生计维艰。

    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深入人心。灵隐寺的面貌也为之一新。1982年,实行"双轨制",对外有"十方丛林制",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成立寺庙管理委员会。经费来源方面,通过实行"门票制"(香花券),能自给自养,并能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1987年开始实施《灵隐寺总体规划》(即十年规划),在市佛教协会支持下,监院根源、继云、体严率两序大众,并得到海内外众多佛弟子的护持与关心,全面整修了大雄宝殿,将佛像进行了重新贴金工作。

    1998年,木鱼法师出任灵隐寺方丈,他引领一些有才识的僧众骨干,充分发挥佛教的优良传统,按"伽蓝规制",纵深布局,完善古刹的庄严氛围,重建了藏经楼。清浙江巡抚阮元在灵隐寺建立"灵隐书藏"实际上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图书馆,可惜该楼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时隔一百四十余年,新建的藏书楼规模更大,藏经更加丰富,品位之高,前所未有。与此同时,重建了罗汉堂。

    2007年,光泉法师住持灵隐寺后,加强寺院管理,推进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大力弘扬佛教文化建设,使灵隐寺以更加崭新的面貌焕发出了新时代的风采。光泉法师于2011年10月8日正式荣膺灵隐寺方丈,并举行了隆重的晋院升座法会,千年古刹,一朝名蓝得主;法门重光,灵隐法席相续。

    从慧理禅师开山至今,灵隐寺已有167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雨雪搏激流。寺宇可毁,人心未灰!经过历代僧人的不懈努力,灵隐寺屡毁屡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谁知道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和杭州的灵隐寺,哪个寺庙佛教地位高?

    也许你知道灵隐寺,却没听说过国清寺,其实国清寺在宗教上的地位是远远高于灵隐的,国清寺是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在日本、韩国都设有分院。国清寺后院的中日祖师碑亭和中韩祖师堂即是见证。

    国清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占地7万多平方米,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寺庙是隋炀帝杨广根据当时著名的智者大师描绘的一张草图修建而成。寺庙依山傍水,四周五峰环抱,左右双涧萦流,极其清幽。

    杭州灵隐寺的由来?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

    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

    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灵隐寺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构成。现任方丈是光泉法师。

    浙江灵隐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扩展资料

    寺庙传说

    飞来峰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

    济公成佛后的尊号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灵隐寺建有道济禅师殿,香火鼎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灵隐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661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