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烈女的诗句

描写烈女的诗句

1.《列女操》唐. 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表达诗人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之品行。不过它是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是属于封建,应予批判。

2.《赠孟浩然》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贵品行;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以古代三首不同时代的爱情诗,说明古代爱情发展特点

纵观中国古代的爱情诗歌史,我们大致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中国古代爱情诗歌,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特点,所取得的成就也参差不齐。

在宋代以前,出现过比较集中的三次创作高潮,即:先秦的《诗经》《楚辞》时期,这一时期的爱情,以《诗经》中的《郑风》和《卫风》最为突出,其特点是清纯和大胆,直率和坦诚;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爱情以“钟情”为特征,即那个时期的士人们宣称的:“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这也构成了“魏晋风度”的一个重要内容;中晚唐及五代时期,这是从唐诗到宋词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的爱情以深情绵邈,委婉细腻为特征;从五代开始,诗词分工,到了宋代,“词为艳科”的大局已定,就爱情词的创作而言,那更多的已经不是写爱情,而是写艳情了。

到了元明清时代,出现了新型的、更适合市民阶层口味的文学样式——戏曲和小说,它们崛起并且逐渐繁盛,传统的诗词体裁则相形见小。

爱情在戏曲小说中大放异彩,而在诗歌当中,除了元代散曲以它浅俗露骨的语言放肆地表现市俗化的爱情心理因而别有一番风味以外,元明清正统的的诗词中对爱情的描写则始终未脱前人,未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面目,唯一可以欣慰的是明代冯梦龙收集的江南民歌《山歌》和《桂枝儿》,用通俗文学的方式在表情方面比较突出,所以被后人称之为“明代一绝”。

在先秦时期,当女子的天性还未被封,建,礼,教,严,重,束,缚,时,一切还能比较顺乎人性地自然发展,女子一旦爱了就毫无顾忌地向男子,求,爱,“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召南·摽有梅》)而且在交往中也是大方而自信的:“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国风周南》中的《关雎》,描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由起初的“寤寐求之”的思慕,到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然后“琴瑟友之”亲近她,使她快乐,终于鼓乐娶之,宜其室家。

在中国文学史上,爱情诗词作品可谓源远流长。

知识分子有托儿女情、言君臣事的传统。

晚唐五代时期形成花间词派,大写闺,情,而且绝大多数的作品堆砌华艳的词藻、铺锦列绣、雕章琢句,多写女子的容貌服饰体态,而较少触及她们的思想感情较深层次的内容,风格香艳绮靡,题材狭窄。

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中女子娇弱无力,让人怜爱,百无聊赖,慵懒多情。

但这只是外部浅层次的描写,给人的感觉并不真实。

翻开女子真正的爱情作品,这种感受就更为鲜明。

到了汉未,在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出于种种机缘,爱情诗歌的创作出现了“中兴”局面,从而出现了从汉未到南北朝爱情诗歌创作的第二次高潮。

首先是民间创作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歌可以看做是汉末一个女子对爱情的呐喊和呼叫。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中,表现爱情婚姻的作品居多数,其中南朝乐府民歌几乎是清一色的爱情歌曲,典型的就是《子夜歌》、《子夜四时歌》,这些诗歌既继承了《诗经》的传统,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

其次是文人作品:汉未文人古诗,建安诗人,两晋诗人,南朝诗人都染指爱情诗作,而且大都受到民歌的影响。

无论是民歌还是文人诗作,都表现出以下特点:首先是爱情诗所描写的内容和情感,从汉未到南朝呈现出由复杂到单纯的走向。

《孔雀东南飞》和《西洲曲》最能说明这一点。

与上述特点相伴相生的,便是从汉末到南朝的爱情诗越来越注重比兴手法的运用而不大喜欢“直陈其事”了,他们特别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体态服饰的刻划,使用谐音、双关、暗示、象征的手法,这既与当时社会风气日渐侈靡、审美趣味日渐细腻有关,也与南方的地域文化有关。

这种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改变最终导致了这个时代爱情诗风格的变化。

“诗缘情而绮靡”,陆机的概括极为正确。

他们好用色泽浓艳的语言津津有味地去倾诉爱的寂寞和苦闷,特别注重辞藻的繁饰和声律的和谐,特别赏心悦目于女子的容貌美。

因此与《诗经》质朴健朗的美相比,这个时期的诗浮艳柔弱而含蓄。

这实际上是受到屈原的影响,最终走上了齐梁宫体诗浮靡甚至色情的道路。

陈子昂与初唐四杰标榜汉魏风骨,反对华靡浮艳诗风,诗坛开始出现真正的唐代气象。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正是把爱情诗从宫廷乐户带向市井民间的代表作品。

在张若虚笔下,爱情意识与更为深广的字宙意识融为一体。

他尽情讴歌了宇宙自然的壮美和生命青春的短暂,从而突出显示了人间真挚爱情的弥足珍贵。

因而爱情诗歌终于摆脱了痴男怨女只会卿卿我我的“小家子气”而具有了“大家风范”。

它预示了盛唐气象的到来。

与其它题材的诗歌相比,盛唐爱情诗似乎并不那么引人注目,但盛唐仍不乏优秀的爱情诗篇。

赠内诗、宫怨诗、离妇诗、产生于安史之乱中的弃妇诗和别离相思诗都是盛唐诗人的薪的开拓。

但是爱情诗的创作高潮只是到了中晚唐才出现,这似乎是南朝历史的重复,因...

帮忙解一道历史题

古代贞操观 宋代为妇女所崇尚形成俗规,而这一现象此时普遍出现。

妇女贞节观念,宋代以前的统治者都倡导过,但是并非视为十分严重之事。

比如秦汉时期,当时,在理论上有刘向的《列女传》、班昭的《女诫》以及《礼记》的独立成书加以倡导。

在实行时,统治者还采取一些行政与法律措施。

像秦始皇就曾在泰山、会稽等地刻石提倡贞节:“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

”“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洁诚。

夫为寄,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并且,为褒奖巴清寡妇,秦始皇修筑怀清台,以劝导贞节。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

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

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 西汉宣帝也效法秦始皇,于神爵四年(公元前五十八年)诏赐贞妇顺女帛。

东汉安帝也曾于“开初六年二月,诏赐贞妇有节义谷十斛,甄表门闾,旌显厥行”。

虽然如此,但从总体上看,从秦汉以来一直到宋代程朱理学兴起之前,对妇女的贞节观念还是较为宽泛的,寡妇再嫁决不会被视为不符合礼教的规范而严加指责或禁止。

如前汉朱买臣妻离婚再嫁,是个人人皆知的故事,况且朱买臣发达后,还优厚地对待前妻夫妇。

著名的《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妻被罗母休回娘家后,也无人嫌弃,反而是太守、县令一再遣媒议婚。

到后汉,寡妇或弃妇再嫁更视若为常,如著名的蔡文姬,嫁三次,也并没有被人们轻贱,可见汉代对贞节观是较为淡薄的。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分裂、动乱,从宫廷到地方,普遍滋生及时行乐心理,世风乱杂。

因此,无论统治阶层还是有名望的学者,都对贞节观念提出肃严之策,提倡诏旌门闾。

如北齐时的《羊烈家传》说,一门女子不许再醮。

女子寡居且无子的,均出家为尼。

晋书《列女传?跋》说:“盖女人之德虽在于温柔,立节垂名咸资于贞烈。

” 此外,晋惠帝时的国子祭酒裴颜,曾作一篇《女史箴》,很重贞操:“膏不厌鲜,女不厌清,玉不厌洁,兰不厌馨。

尔形信直,影亦不曲。

尔声信清,响也不浊。

绿衣虽多,无贵于色。

邪径虽利,无尚于直。

春华虽美,期于秋实。

水璧虽泽,期于见日。

浴者振衣,沐者弹冠;人知正服,莫知行端。

服美动目,行美动神;天道佑顺,常于吉人。

”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在贞节观念上比前代保守,但对贞女节妇的约制却并不苛严。

唐代不甚注重贞节观念,从皇宫公主后妃到民间,妇女改嫁和再嫁较为普遍。

诗人白居易曾作《妇人苦》,指责要妇女守节是不公平的,他说:“人言夫妇亲,义合如一身,及至生死际,何曾苦乐均。

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有如林中竹,忽被风吹折,一折不重生,枯死犹抱节。

男儿若丧妇,能不暂伤情;应似门前柳,逢春易发荣,风吹一枝折,还有一枝生——为君委曲言,愿君再三听,须知妇人苦,从此莫相轻。

” 至宋代,由于出了一班儒者,形成理学,改变了中国的学术思想以及风俗制度,也使妇女的贞节观念在崇古的基础上愈演愈烈。

在宋代开国初期,对于贞节观念还是很宽泛的。

如范仲淹在“义庄”《田约》中,准许给予寡妇再嫁的费用,而男子再娶反而不给,他也从无指责妇女再嫁,范仲淹的母亲就曾再嫁,他毫不以母亲再嫁为耻。

宋初社会对妇女再嫁并无非议。

宋代的司马光著有《家范》,他主张女子要读《论语》、《孝经》、《女诫》、《列女传》等书,认为女子“为人妻者,其德有六:一曰柔顺,二日清洁,三日不妒,四日俭约,五日恭谨,六曰勤劳”。

但他也崇尚男尊女卑观念,在《训子孙》一文中,提出:“夫,天也;妻,地也。

夫,日也;妻,月也。

夫,阳也;妻,阴也。

天尊而处上,地卑而处下;日无盈亏,月有圆缺;阳唱而生物,阴和而成物——故妇专以柔顺为德,不以强辩为美也。

” 而王安石的贞节观念是很宽容的。

他当儿子在时,就把媳妇改嫁了。

宋代理学的先驱周敦颐对妇女的观念,代表了宋儒的妇女观。

他的《通书》说:“礼,理也;乐,和也。

阴阳礼而后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后和,故礼先而乐后。

”所谓夫夫妇妇,就是夫为妻纲,以夫御妇。

而从周敦颐传到二程(程颢和程颐),对于妇女的贞节观念就已严格起来。

《近思录》中有一段话: 或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如何?”伊川先生曰:“然!凡娶,以配身也,若娶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

”又问:“人或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

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宋代从程子传到朱子(朱熹),已是宋儒理学的集大成者了,对于妇女来说,至少要受到四种压迫:第一,女子必须柔顺,服从男子,曲不可争,直不可讼,不许干涉外事,只安心做家庭奴仆。

第二,丈夫死时,无论有饭吃无饭吃,都要守节,守到饿死也不能失节;而且,守节妇女不但不能涉及性要求,就连皮肤手臂也不能与男子触碰。

第三,男子有休妻的自由,为博得男子欢心,不被遗弃,妇女的一切言行举止、服饰妆扮都要以男子好恶为准。

第四,处女的贞...

更字成语有哪些

半夜三更 [ bàn yè sān gēng ] 生词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bàn yè sān gēng ]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时。

指深夜。

出 处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这船上是什么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

”例 句1. ~,你上哪去?

《今古奇观》2000字读后感

奉上,请参考!《今古奇观》这本书虽然很古老了,但是我并不以为旧,所谓“书卷香留万年长”,我并不需要看别人推从的书,我看书不是为了附庸风雅。

书不看外表,正如看人不能只看衣装。

这本书是苏州白话小说,是明朝.抱瓮老人从旧时《三言》《二拍》中精选出来的40篇。

《今古奇观》讲的不是什么魔幻超现实的“奇”观,其实都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生活小品,引人深思。

而且用词隽永、意味深长、发人深思!一个故事套着一个故事,但是还可以写的很有条理,忙而不乱。

这平淡之中,有作文人的好功底一看便知。

我最赞赏它的是,它里面很多方言,对于很多地方人来说是多么亲切啊?还有,每个故事都有诗词做总结,归纳能力很了得。

好书,可以留得很久的。

那些浮躁的文字,怎麽能接受得起时间的冲刷呢?此书中的作品可分为四大类。

一是暴露官僚、地主对人民的高压和剥削,嘲讽、指责他们的贪婪、自私和愚蠢,并揭露他们内部的一些矛盾。

二是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以男女婚姻为题材,主张婚姻自由,男女结合以爱情为基础,反对封建礼教,打破门第观念,也反映了妇女争取人权的呼声。

三是友谊题材的作品,讴歌一诺千金、肝胆相照的精神。

四是还有另一些作品表现了市民阶层思想中落后的、庸俗的一面。

书中明显突出地提出的论点如:酒、色、财、气的好处与坏处,教育人民不要不顾一切地去爱、去嗜,要适可而止,要以人伦道德的规范去衡量自己、约束自己。

但它的很多见地和理论是不合乎当今政治的,尤其对于女人的说教是带有压制性的。

它要求女人忠义、孝悌,要求女人忠于自己的丈夫,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要求女人贞节,‘好马不备双鞍,烈女不寻二夫’,如果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时,就应该得到一定的报应。

从侧面来看很多方面也暴露出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和一些人们所向往的东西。

虽然有很多篇章故然是作者杜撰的,在布局方面是按作者或者是按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的政治服务的,但是其中人们向往真理、向往纯洁的爱情、向往社会的公平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其中反映爱情的故事有《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女秀才移花接木》,主要讽刺和嘲笑了封建社会时期男女婚姻方面的许多弊病,但由于绝大多数的青年男女他们向往纯真的爱情,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有力地抨击和嘲笑了当时的那些不合情理的婚姻制度,最终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在《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中主要是谈如何看待妇女的问题,他认为妇女一定要保持对丈夫的‘贞节’,而并不苛求男人对女人的忠贞。

全篇主要灌输了一个思想是不论男或是女感情是真挚的并不多,大都是建于表面的、肤浅的,正如书中所说的那煸坟的女人和庄子的妇人一样,一个是男人死后不等坟干而自己去用扇子来让它扇干去很快地嫁人,另一个是当她找着新欢时,即要劈开自己原先丈夫的头颅去医治自己的新欢,这两个例子就表明了一个道理: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苏小妹三难新郎》中主要谈历代妇女中才子佳人也是不乏其人的,而过去封建社会中妇女却只能是做家庭主妇,‘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终身之计,止无过生男育女,’实际上是历代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一种约束和压迫。

从现在来看女子的才能、本事并不亚于男子,就象体育盛会上,女子夺得的金牌数都超过了男子,这就充分说明男女是平等的。

男人女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异,很多事实还证明:女人在管理、耐力方面甚至超过了男子。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主要描绘了金玉奴的丈夫莫稽对爱情的不专一,但这在封建社会是不以为意的。

《今古奇观》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丰富的社会画卷,反映当时社会人民在道德、行为、性格、心灵之间之间的矛盾斗争和冲突。

那些有着进步思想的作品,永远是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今古奇观》在创作艺术上也有很高的价值、作者刻意烘托渲染、突出具有戏剧性的特殊情节,说话的艺人及编撰文人很注意选择最典型、最突出、最动人心弦的事件,把这些原始材料加以巧妙的安排,合理的裁剪,构成完整的故事内容。

因此这些作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斑、另外,为求得故事的情节动人,作者把情节安排的曲折复杂,又特别喜欢运用偶然巧合的手法,使结局不落俗套,出人意料。

此书编排严谨,校点精当,完整的保留了原著的风貌,并有精美的插图。

这些图达到了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了反映中国古代版刻艺术的发展。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宋代的婚姻制度是怎样的?

宋代婚姻形态的几个特点.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大概弄清了不平等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共同本质之后.现在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封建婚姻制度发展到宋代,究竟呈现出了哪些与前代不尽相同的新特色. (一),禁止族际婚 我们知道,宋朝的江山是不完整的.宋从开国以来,就受北方民族的威胁,与其并立的政权就有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因而这样的社会背景反映在宋代的婚姻制度上就是禁止汉族同其他民族通婚.也就是禁止族际婚.这也是宋代民族矛盾突出的重要表现. 宋代禁止族际婚据《宋史·太宗本记》记载,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 年)八月的诏令为凭,这道诏令的内容是:"禁西北缘边诸州民与内属戎人昏娶".值得注意的是,这道族际之间不得通婚的禁令不仅施行于西北沿边,而且在原则上适用于东南沿海.在这方面,朝廷身体力行,断绝了自汉唐以来与少数民族首领"和亲"的惯例.如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辽屯兵幽蓟,声言南下,并派遣大臣出使宋朝,在提出割地的同时,要求把宋公主嫁与辽兴宗之子.宋朝廷则宁肯增加岁币,也绝不实行和亲,结果"罢结婚之仪".但在北方的辽朝和金朝则均无此禁.辽开国初,辽太祖阿保机在如何对待族际通婚的问题上,便接受了谋臣韩绍芳的建议,实行"许婚"政策.会同三年(公元940年),辽太宗又专门下诏:"契丹人接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后来,辽道宗为了对付境内各族人民的起义,才改变了这一政策,在大安十年(公元1094年)规定:"禁边民与蕃部为婚".[6]可是,这已经是辽朝末年的事情了.至于金朝,对于族际通婚,比辽朝放得更开.不仅从未禁止,而且予以提倡.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金世宗为了防范在他统治下的契丹人民的反抗,曾经采取措施.鼓励契丹族"与女直人相为婚姻"[7]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四月,尚书省为了缓和迁移到中原地区的女真屯田户与当地汉族人民的矛盾,提出建议:"齐民与屯田户往往不睦,若令递相婚姻,实为国家长久安宁之计."金章宗当即批准这项建议,鼓励族际之间"递相婚姻".由以上可知,女真族在金代是可以同汉族,又可以同契丹族通婚的.因而,在如何对待族际通婚的问题,宋朝同辽金等朝所推行的政策差别十分明显. 我国自第一个朝代——夏建立以来,在婚姻问题上,都不曾明文限制过汉族与少数民族不能通婚.在汉,唐两代还大力提倡.从而减少了许多民族矛盾.但在宋朝,有了明文规定禁族际通婚,与其之前的所有朝代都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禁止族际通婚是宋代社会特有的婚姻制度. (二),禁止异辈婚 宋朝是一个十分重伦理的朝代.这反映在婚姻问题上,则表现在宋代社会严禁婚姻乱伦,反对异辈婚.所谓反对异辈婚,是指宋代十分注重辈分.辈分不可混淆这一观念在婚姻制度上得到充分体现.为了防止"尊卑混乱,人伦失序".颁布于北宋初年的《宋刑统》,就严厉禁止异辈为婚,在《名例律》,《户婚律》,《杂律》中反复申明此禁.后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八月,又将其中有关禁止异辈为婚的条文予以重申,并对起其禁止范围作了某些扩大. 异辈不婚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普通人,即使士大夫和皇帝也不例外.宋代禁止异辈婚,比唐代严格得多且卓见成效.我们知道,在唐代尽管禁止异辈通婚的法律比前代严密得多.但是,唐代异辈婚的现象并不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少.那是因为,唐朝的最高统治者便立法犯法,带头实行异辈婚.皇帝与后妃辈分不合的事情简直不胜其举.如徐坚的"长姑为太宗充容,次姑为高宗婕妤."[9]徐氏两姐妹居然分别嫁与太宗,高宗两父子.而高祖女常乐公主,肃宗女郜国公主,代宗女升平公主的女儿分别做了中宗,肃宗,宪宗的皇后.则是姑奶奶把女儿嫁与侄孙子.这3位皇后分别比中宗等3位皇帝高了一辈.而在民间,唐代异辈婚的事例也不少.如据《太平广记》卷160《秀师言记》条记载,崔昭与李仁钧是表兄弟,但崔昭竟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李仁钧做妻子.又据当代史学大师陈考证.大诗人白居易的父母是舅舅与亲甥女结为夫妻. 然而,在宋代异辈婚是绝对不行的.不但普通人不可以,即使士大夫,皇帝也不行.因而,在宋代的官场斗争中,只要抓住对方这方面的把柄,即可将其置于尴尬的境地.仅以欧阳修为例,他先后遭到过两次这样的攻击.一次是在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八月,欧阳修的政敌诬告他与其外甥女张氏有不正当关系.这还了得,仁宗立即下令追查,后来尽管查明并无此事,但欧阳修任然被贬官.另一次是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三月,神宗即位之初,欧阳修的政敌又诽谤他与其大儿媳妇吴氏有苟且行为,建议朝廷将他"贬窜".这一次,欧阳修可不答应,他立即杜门不出,躺倒不干,并接连上了三道奏疏,请求朝廷一定要把这件事弄个水落石出.大臣吴充作为吴氏的父亲,欧阳修的亲家,也把这件事视为奇耻大辱,"上章乞朝廷力与辨证虚实,明示天下,使门户不致枉受污辱."[10]结果很快查明,此事纯属捏造,欧阳修的政敌因此被贬官.上述事实表明,在宋人看来,长辈与少辈关系暧昧尚且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更不用说异辈为婚了.因此,宋人是十分反对异辈婚的,不只是朝廷限制,就连民间的舆论也不允...

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谁知道?

张生简历: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今河南洛阳人),时年23岁,先人(父亲)拜礼部尚书,不幸因病身亡,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

??一日,普救寺里遇见莺莺,“正撞者五百年前的风流业冤”张生立时变成情痴: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莺莺也不差:他那里尽人调戏亸著双肩,只将花笑捻。

捻花微笑是有典故的,相传释伽牟尼于灵山会说法,捻花示众,众不解其意,惟有弟子摩诃迦叶破颜微笑,后遂以捻花微笑喻心心相印。

张生的定力之差,与坐怀不乱的柳下惠自不能相提并论,甚至连采花大盗西门庆的把持力都不如;莺莺也不是断臂明志的烈女,有陌生人垂涎三尺的注视,她是垂着双肩,任人调戏,并且是捻花微笑,表示与艳羡者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你尽管调戏,我喜欢。

不知“调戏”一词有没有古今词义的变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起来,“调戏”一词用的尖刻而到位,对相国之女、大家闺秀也用不着涂脂抹粉的周旋,男欢女爱没什么高尚的,是动物本能,是人之常情。

??只电光火石的一眼,两人就迅速交换了“生辰八字”,并预约了下次见面的可能性。

心心相印得简直没道理,往好里说,这叫“一见钟情”,而一见钟情的爱情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成功的机率接近于0。

??若张生遇见的不是崔莺莺呢?而是另一个美眉,还会这样失魂落魄吗?;若莺莺遇见的不是张生,而是另一个掷国潘安呢,还会不会同样尽人调戏,作心有灵犀状,只将花笑捻???戏剧总有夸张性、个别性和特殊性,让我们原谅张生和崔莺莺的千载难逢的巧遇。

??张生自是倾慕小姐美貌:眉毛、头发、樱桃小嘴、白牙、走路的姿势、娇软腰肢,无一不好(以上全为目测),还有价值百镒之金的一双小脚(这个全凭意会,离得老远,且穿着长裙),真是无限香艳;小姐一开口说话,“恰便是呖呖莺声花外啭”,张生就直呼:我死也。

张生的生理反应是:心痒、肠荒、眼乱、心忙,莺莺临去向张生回头一眸,是以后张生孜孜不倦追求莺莺的精神动力。

??张生岂非等闲之辈,及莺莺走后,张生找和尚搭讪:怎么观音来了,引出话头,从和尚嘴里套出莺莺身世,并作出一个决定:不往京师应举也罢,欲借一间僧房,倘遇那小姐出来,必当饱看一会。

读书君子应遵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古训,而张生是: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古之君子算不上,连现代青年的风度都没有。

??张生实乃市井之徒,为借到一间僧房,大拍长老马屁:无心求官,有心待听讲。

恰遭遇一身缟素的红娘,张生立时煞有介事的想到了遥远的未来:若共他多情的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

我将小姐央,夫人怏,我亲自写与从良。

考虑得远、细、大胆,非常人所及,真应了文革时的一句话: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你看人家张生志存高远,不是最终娶了莺莺了么。

积极争取到与红娘同行一遭的机会,并适当表现出绅士风度:著小娘子先行,俺近后些。

惹的长老夸他:一个有道理的秀才。

??不久又开起长老的玩笑:崔家女艳妆,莫不是演撒(勾搭迷惑)你个老洁郎?红娘前行,张生说长老:我与你看著门儿,你进去。

简直一肚子的男盗女娼,哪有正经事啊。

遭到长老怒斥,依然背后嘟囔:这秃厮巧说。

怀疑一切,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许是无聊。

??在听到小姐做道场的日子后,也要备钱五千,追荐父母,目的是:看莺莺强如做道场。

小姐能来,这五千钱使得有些下落,软玉温香,不说是相亲相偎,就是能碰她一碰也好。

张生是色迷心窍,连亡故的父母都要利用一下,可谓不肖子孙啊。

??张生先行告退一步,在外面等红娘,没来由的先作自我介绍:姓名、籍贯、年龄、生辰八字、婚否……被红娘奚落教训一顿,张生勇气可嘉,怨天尤人一番,依然不泄气,想象着如何勾引莺莺的对策,只有先下手为强,一旦莺莺被一窃其香之后,必然爱我不暇。

强盗逻辑,和掠人为妻的孙飞虎没什么原则上的不同。

??张生主动出击,藏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侧著耳朵儿听,蹑著脚步儿行:悄悄冥冥,潜潜等等。

何等鬼鬼祟祟,哪有一点君子之态。

若是碰见莺莺,就将她紧紧的搂定。

张生投石问路,高吟一首,莺莺马上作出回应: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我很寂寞,正是怀春少女,你这位大哥,是否能垂青于我。

诗以言志,虽然自唐以来文风极尽华丽、夸张,无病呻吟,莺莺用现代人的标准衡量,还是属于生猛一族。

这属于网恋速度,而网络是虚拟的,不见面的,接近于自言自语,而他们则是面对面的讯速调情,比前一阵电视上流行的娱乐节目——超级配对都生猛。

连张生都感慨:好应酬得快也呵。

一首诗表明莺莺心迹,张生比猎狗都敏感:再不用精神恋爱——再不向青琐闼梦儿中寻;而转向现实的肉体感官的男女幽会——则去那碧桃树下等。

??到法事一场,张生更是扭捏著身子百般做作,来往向人前卖弄俊俏:点灯烧香,忙了一夜。

超度亡灵的法事,张生暗中祈祷:则愿得红娘休劣,夫人休焦,犬儿休恶。

佛啰,早成就了幽期密约。

佛啰,这种场合,张生提出如此非分之想,您会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575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