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战事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战事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战事的诗句:

1. 战城南

唐代: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2. 战城南

两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3. 战城南

唐代:卢照邻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4. 战城南

南北朝:吴均

躞蹀青骊马,往战城南畿。

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

名慑武安将,血污秦王衣。

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

5.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古人为何爱以战事作诗? 

以战事作诗,往往表达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要豪放派诗词和赏析

那就给你豪放派首领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赏析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翻译: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翻译: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翻译: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翻译: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翻译: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翻译: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翻译: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翻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全词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

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

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

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

“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

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

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

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

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

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

“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阙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

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

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

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

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

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

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

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作者也不例外。

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疑难指津】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 。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既有聪明能干的一面,又有狭隘嫉妒的一面,且无“羽扇纶巾” 儒将风度。

两部作品对同一人物的刻划各有其妙,且都已深入人心。

不必追究谁更接近历史真实。

但一定要理解,苏轼词中如此刻划周瑜、赞颂周瑜,意在怀古伤今,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参考资料:http://www.lxyz.net/xk/yw/wyw/lang12/lang1212.htm

苏轼的诗词赤壁怀古

赤壁怀古 版本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版本二:(高中语文课本(语文出版社)上的版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释】念奴娇:词牌名。

大江:指长江。

风流人物:为人所仰慕的杰出人物。

故垒:旧时的营垒。

周郎赤壁:周瑜破曹操的赤壁。

周瑜二十四岁时为吴国中郎将,人称周郎。

乱石穿空 :陡峭不平的石壁直插 天空。

公瑾:周瑜的字。

小乔:周瑜的妻子。

纶巾:有青丝带的头巾。

故国:指赤壁古战场。

华发:花白 的头发。

樽:酒杯。

酹:祭奠时把酒浇在地上或水上。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全词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

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

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

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

“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

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

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

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

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

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

“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阕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

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

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

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

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

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

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

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作者也不例外。

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疑难指津】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 。

《三国演义》中...

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诗句与注音

念奴娇(niànnújiāo)——赤壁怀古(chìbìhuáigǔ) 宋(sòng)?苏轼(sūshì) 大江东去(dàjiāngdōngqù) 浪淘尽(làngtáojìn) 千古(qiāngǔ)风流人物(fēngliúrénwù) 故垒西边(gùlěixībian)人道是(réndàoshì) 三国(sānguó)周郎(zhōuláng)赤壁(chìbì)。

乱石崩云(luànshíbēngyún)惊涛裂岸(jīngtāo lièàn)卷起千堆雪(juǎnqǐqiānduīxuě) 江山如画(jiāngshānrúhuà) 一时(yìshí)多少(duōshǎo)豪杰(háojié) 遥想(yáoxiǎng)公谨当年(gōngjǐndāngnián) 小乔(xiǎoqiáo)初嫁(chūjià)了雄姿英发(lexióngzīyīngfā)羽扇纶巾 (yǔshànguānjīn)谈笑间(tánxiàojiān) 强虏(qiánglǔ)灰飞烟灭(huīfēiyānmiè) 故国神游(gùguóshényóu) 多情应笑(duōqíngyìngxiào) 我(wǒ)早生华发(zǎoshēnghuáfà) 人生如梦(rénshēngrúmèng) 一尊还酹江月(yīzūnháilèijiāngyuè) 一个网上朗读的网址:http://www.wuys.com/lit/reading/61.mp3

南宋时的所有的诗词

秋波媚·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陆游四十八岁。

当时他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在这一时期当中,陆游积极向宣抚使王炎献计献策,前方的有利形势以及军旅中的实际生活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的进展、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

与陆游其他诗歌一样,词里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激情。

上片写登高酹酒。

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为诗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quot;悲歌"三句,诗人正面出场,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诗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

一是"悲歌击筑",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二是"凭高酹酒",这里不只是奠祭为国捐躯的将士,更重要的是预祝收复长安,获得全胜。

"此兴悠哉"一句,无保留地抒发了这一壮志豪情,并引出下片。

下片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幕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

作者高兴地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十六日晚上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

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从南郑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

诗人仿佛真地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这首词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描绘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词中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韵味。

《月夜忆舍弟》中,感叹战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其它省略)单说“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

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供参考。

...

有关雁门关的诗词句

1、题王昭君董必武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2、再过雁门关陈毅百尺雄关气郁森,驱车登览感丛生。

能兵李牧难终任,多计刘邦仅免身。

慷慨捐躯悲继业,从容谪戍念南星。

纷纭千古伤心事,端绪由来封建根。

3、谒杨无敌祠[宋]苏辙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大刚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常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4、风土记。

李牧祠[宋]司马光椎牛晌壮士,拔距养奇才。

敌帐方惊避,秦金已暗来。

旌旗移幕府,荆剌蔓丛台。

部曲依稀在,犹能话郭开。

5、三垂冈[清]严遂成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6、题李克用墓[清]顾炎武唐纲既不振,国姓赐沙陀。

遂据晋阳宫,表里收山河。

朱温一篡弑,发愤横琱戈。

虽报上源仇,大义良不磨。

竟得扫京雒,九庙仍登歌。

伶官陨庄宗,爱壻亡从珂。

传祚颇不长,功名诚足多。

我来雁门郡,遗冢高嵯峨。

寺中设王像,绯袍熊皮鞾。

旁有黄衣人,年少神磊砢。

想见三垂冈,百年泪滂沱。

敌人亦太息,如此孺子何!千载赐姓人,流汗难重过。

7、发南楼度雁门关再过雁门关 陈毅百尺雄关气郁森,驱车登览感丛生。

能兵李牧难终任,多计刘邦仅免身。

慷慨捐躯悲继业,从容谪戍念南星。

纷纭千古伤心事,端绪由来封建根。

[注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陈毅元帅(1901-1972),不但是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而且是著名的诗人,著有《陈毅诗词选集》等。

建国前夕,陈毅曾两次亲临雁门关。

1947年12月风雪过雁门关,高吟“朔漠庆土改,满蒙是同舟。

”1948年春,第二次过雁门关,创作了本诗。

《再过雁门关》是作者“驱车登览” 雁门关抒怀。

展眼望去,雁门关雄伟森严。

想到千古将士为戍守雁门关的悲壮气概,不禁百感丛生。

战国大将李牧守关,被奸臣陷害;汉高祖刘邦追击匈奴差点丧命;宋代杨继业慷慨捐躯。

怀念明代吏部尚书、东林三君之一的赵南星,削籍戍守雁门关至卒。

如此“伤心事”,归根到底是封建专制制度所至。

隐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统一祖国,使雁门关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理解!题王昭君董必武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注释]董必武(1886-1975),湖北黄安人,革命家,法学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

工于诗词,主要著作入编《董必武选集》。

《题王昭君》是董必武1963年登临雁门关所作。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公元前33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首领)主动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

汉元帝诏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

王昭君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过雁门,历时一年多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王者之妻)。

《题王昭君》是董必武赞扬王昭君为了国家安宁“识见高”。

劝告有些文人墨客莫说三道四,那是徒劳无益的。

谒杨无敌祠[宋]苏辙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大刚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常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注释]苏辙(1039-1112) 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

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永州、岳州、许州。

自号颍滨遗老。

文学上很有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为文以策论见长。

工诗,亦能词,著有《栾城集》等百卷。

死后谥文定。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2),苏辙奉命贺契丹主生辰,路过古北口,谒杨继业祠,作诗28首。

《谒杨无敌祠》是苏辙《奉使契丹二十八首》之六。

“杨无敌”是民众对杨继业将军的颂称。

杨家将的祠庙,全国只有两处,一在山西雁门关下,另一个在古北口。

杨继业及其后代(统称杨家将)战死于雁门关。

古北口在今北京密云县,是当时辽国的势力范围。

传说,辽国契丹人敬佩杨家将的忠勇,在古北口修建此庙,希望辽国将士学习杨家将。

周子隐(236—297),原名周处,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

周子隐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

后来悔过自新,立志成人,功业更胜其父,留下“周处除三害”的赞誉。

周子隐晚年在西晋做官,刚正不阿,被派往西北讨伐叛变,遇害于沙场。

苏辙把杨继业比作周子隐,歌颂他们为国壮烈牺牲的英勇气概!周子隐著有《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

李牧祠[宋]司马光椎牛晌壮士,拔距养奇才。

敌帐方惊避,秦金已暗来。

旌旗移幕府,荆剌蔓丛台。

部曲依稀在,犹能话郭开。

[注释] 司马光(1019-1086),字公实,号迂叟。

原籍山西夏县。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温国公,谥文正。

他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让、刚正不阿。

从小有“司马光砸缸救人”的美传,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

《从军行》(王昌龄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 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注释】:1. 青海:指青海湖。

2. 穿:磨破。

3. 金甲:铠甲的美称。

4.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借指敌人。

【出处】:《从军行》选自《全唐诗》。

【参考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写作背景】: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

诗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此为第四首,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作品赏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采微》一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赏析 ...

[今译]往日离家出征,杨柳轻柔,随风而舞。

如今返回故乡,纷纷雪花,漫天飘飞。

[赏析]《采薇》是一首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

这四句,是诗中情景交融的名句。

“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肯体、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的内心世界。

“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

“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心情。

清人王夫之说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姜斋诗话》)

杜莆对着月亮感叹的诗句

一.赞景抒情。

《夜宴左氏庄》林风纤月落,衣露静琴张。

暗水流花轻,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该诗向我们描绘了庄园夜的静谧温馨的景色和一个审美的月。

这是杜甫早期生活在开元盛世,少年漫游时的作品,意境之美可见杜甫早年炼字之工绝。

但单纯绘月赞景的作品在杜诗中并不多见,而抑郁感伤之作几乎占了其全部咏月诗的百分之九十左右。

二.感时忧国。

因为安史之乱的发生,使杜甫更倾心于民生疾苦、更加关注国运兴亡。

因此这一时期的诗作大多忧念实事、谈古道今、即事遣兴、咏物寓意、感时忧国。

也使得月这个意象更带有几分忧愤与哀伤。

《月》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该诗望月情生、借月抒情,强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战事与人民疾苦的忧心。

《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七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该诗主要是忧心吐蕃之乱。

《倦夜》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由最后两句可看出,杜甫是为了国事而忧心。

这时杜甫人虽然寓居在浣花溪草堂中,但安史之乱刚平息,又兼吐蕃为乱,怎能不感忧心?《宿江边阁》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杜甫在此诗中透过不眠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翻腾在波浪中的孤月,与末二句在不眠之际,中所产生的忧虑及无力感正相呼应,因此孤月不仅是单纯的水月之景,同时更是作者心境的象征。

三.怀乡思亲。

盛唐时代士人漫游之风兼及战乱时的流离辗转,杜甫的一生四处漂泊、独在异乡,便更加思念家乡、亲人。

游子心灵孤寂时,月亮便成了精神寄托的对象,把自己的心托于月,让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引发了亘古一月两地相思的主题。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被俘长安,离乱之中,亲情最难释怀,遂写下了这首思念妻儿的佳作。

遥念妻子独自看月,更衬托出诗人自己的孤寂与相思之情。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月夜魂归故里的形象,来寄托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秋风二首》之二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舟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诗人无法回家与亲人团聚,也只好对月黯然伤神。

正如傅道彬说:“在月亮意象中反映著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

” 四.离愁别绪。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钟云岸湿,胜地石堂烟。

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毕竟知音难寻,友人远行,杜甫在送别后更是感到依依不舍。

写景而寄情、望月而生悲,将凄楚的离愁别绪一展无遗。

五.怀才不遇。

杜甫一直以来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抱负,把国家兴亡、人民安康视为己任,然而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得对月长叹。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此时月的意象都带有短暂、渺小、孤独的意境。

杜甫深深感受到了自我的孤弱无力,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但他仍表达了自己报国的忠心犹如孤月一样的皎洁,孤愤之中饱有积极报国思用的情怀。

求带“娇”字的诗词?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全词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

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

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

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

“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

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

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

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

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

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

“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阕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他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

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

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

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

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

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

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

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作者也不例外。

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544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