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岳嵩山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中岳嵩山的诗句有哪些?

1、《嵩山望幸》王邕

峻极位何崇,方知造化功。降灵逢圣主,望幸表维嵩。隐映连青壁,嵯峨向碧空。象车因叶瑞,龙驾愿升中。万岁声长在,千岩气转雄。东都歌盛事,西笑伫皇风。

2、《游嵩山》熊皎

独背焦桐访洞天,暂攀灵迹弃尘缘。深逢野草皆疑药,静见樵人恐是仙。翠木入云空自老,古碑横水莫知年。可怜幽景堪长往,一任人间岁月迁。

3、《归嵩山作》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监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4、《送友人游嵩山》陈羽

嵩山归路绕天坛,雪影松声满谷寒。君见九龙潭上月,莫辞清夜访袁安。

5、《望嵩山》吴融

三十六峰危似冠,晴楼百尺独登看。高凌鸟外青冥窄,翠落人间白昼寒。不觉衡阳遮雁过,如何钟阜斗龙盘。始知万岁声长在,只待东巡动玉鸾

形容嵩山的句子

写嵩山的诗词的确不多,我找了几首,至少作者挺有名的:送李滁州 唐 白居易 君于觉路深留意,我亦禅门薄致功.未悟病时须去病,已知空后莫依空.白衣卧疾嵩山下,皂盖行春楚水东.谁道三年千里别,两心同在道场中.洛中送冀处士东游 唐 杜牧 饯酒载三斗,东郊黄叶稠.我感有泪下,君唱高歌酬.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秋.往事不可问,天地空悠悠.下山歌 唐 宋之问 下嵩山兮多所思,携佳人兮步迟迟.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再游兮复何时?

历代名人咏嵩山的古今诗词,

王维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嵩 山 清/顾炎武 位宅中央正,高疑上界邻。

石开曾出启,岳降再生申。

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馨。

岂知巢许窟,多屗济时人。

奉和宋次道游嵩十五韵 宋/刘敞 嵩峰三十六,皆在青云端。

宿昔望见之,恨不生羽翰。

卷脔尘土中,日月如波澜。

迩来老将至,更觉行路难。

闻君谢车徒,选胜穷峰峦。

幽深每独往,神异多所观。

若有真仙子,羽衣白玉颜。

吹笙烟雾中,举手留盘桓。

信非人间境,邈与时俗恋。

顾怀平生旧,慰以逍遥篇。

三复想在目,令人愧衣冠。

处世阔且疏,幼舆亦有言。

一丘与一壑,自谓无间然。

安得从君游,解缨弄云泉。

昏昏岁复晏,相望空长叹。

...

用古人的诗怎样来表达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

1、泰山: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华山:宋]朝寇准的《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另一首是杜甫的《望岳》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3、衡山:杜甫《望岳》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 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 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4、登恒山 金·元好问 大茂维岳古帝孙,太朴未散真巧存 乾坤自有灵境在,奠位岂合他山尊 椒原旌旗白日跃,山界楼观苍烟屯 谁能借我两黄鹄,长袖一拂元都门5、嵩山: 送李滁州 唐 白居易 君于觉路深留意,我亦禅门薄致功。

未悟病时须去病,已知空后莫依空。

白衣卧疾嵩山下,皂盖行春楚水东。

谁道三年千里别,两心同在道场中。

洛中送冀处士东游 唐 杜牧 饯酒载三斗,东郊黄叶稠。

我感有泪下,君唱高歌酬。

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秋。

往事不可问,天地空悠悠。

...

中岳嵩山一百字简介

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崇山”,西周时成称为 “岳山”,以嵩山为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定嵩山为中岳,始称“中岳嵩山”。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登封市西北面,西邻古都洛阳,东临郑州,属伏牛山系。

介于东经112°56′07〃~113°11′32〃,北纬34°23′31〃~34°35′53〃。

嵩山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共72峰,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

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

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通郑汴,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是古京师洛阳东方的重要屏障,素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和道教圣地。

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亲临。

《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

嵩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国名胜风景区,为五岳中的中岳。

2004年2月,嵩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地质公园。

...

中岳嵩山绝顶亭对联赏析

中岳嵩山绝顶亭联赏析翠色千重包楚塞;黄河一线下秦川。

——佚名撰中岳嵩山绝顶亭联【注释】(1)“翠色”句:这句的大意是,站在嵩山绝顶,鸟瞰四周的祟山峻岭,只见苍翠重迭,连绵纵横,一直延绵到古代楚地的边界。

包,环绕。

楚塞,指古楚国北边的边界险要之处。

古楚国北边直到河南南阳一带。

(2)“黄河”句:这句的意思是,站在嵩山绝顶朝北眺望,那自秦川蜿蜒奔腾而下的黄河,明灭一线,时隐时现,可见嵩山绝顶山峰之高峻奇绝。

秦川,指约包括今陕西、甘肃两省之地的广大地区,因这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属秦国而得名。

(3)中岳嵩山:属伏牛山脉,其主体在河南登封西北,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等组成,东西绵延约60余公里,古称外方。

东周时始定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为我国五岳之一。

中岳山峦起伏,峻峰奇异,有太阳、少阳、明月、凤凰等七十峰,另外还有五乳峰和峻极峰。

嵩山绝顶,即竣极峰,是中岳嵩山的最高峰,古有“嵩高峻极”和“峻极于天”之说。

站立蜂顶,极目远眺,北望黄河,明灭一线;鸟瞰山麓,少林寺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令人目不暇接。

【鉴赏】这是一副描绘中岳嵩山绝顶风光的正对联,上下联分别从近瞰、远眺的角度描摹登上中岳绝顶所见的风物景象,以突出中岳山峰之高奇峻峭,展现出一种峻奇雄伟之美。

读此联可感受到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能让人具有眼界、胸怀和气概的开张之感,给人以遐思怡想的余味,启发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幻想神思中去寻觅那神奇变幻的美景胜境。

作为一副山水名胜联,乍看上去,本联仅短短一十四字,对仗工整,短小精悍,貌似寻常。

经仔细吟哦玩味之后,就不难发现,这副对联具不凡的气度,高超的技巧,乃是名胜联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它以雄健的笔力,宏伟的气魄,摄取中岳嵩山绝顶风物之精英,显现中岳奇胜之特色。

上联“翠色于重包楚塞”,取居高临下之势,从鸟瞰的角度,描绘高山绝顶处于郁郁苍苍的众山群峰簇拥环绕之中,从而突出显现峰项之高峻雄奇;下联“黄河一线下秦川”则取由近而远眺望北国之势,极目所见,咆哮奔腾、一泻千里的黄河,只不过是若隐或现的明灭一线,由此,可以想象高山绝顶是何等的高耸险峻。

无怪乎千百年来,人们将嵩山称为中岳,封为名山。

登峰顶,目望神驰,正如前人所谈的:“高山大川,历历如绘;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开编相对,恍在目前。

”对联字数极为有限,但要表达的内容却几乎是无穷尽的。

这就要求撰联时巧具匠心,惜墨如金,在遣字用词上下苦功夫。

作为山水名胜联,必须以凝炼简洁的文字、画龙点睛地点透山水之神髓,撷得风物精英,呈现胜地特色。

本联在这方面是颇具特色的。

本联特别注重炼字。

全联描绘登上峰顶所见之景观,本来是一幅无生命的风景画,但是对联作者运用比拟手法,在上下联中分别用“包”和“下”两个动词,使“翠色”“黄河”具有了生命,景物具备了动感,使本来是“静物写生”的风景画,变成了动静结合的山水诗。

本联还巧妙地运用数字,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联中用“千重”来修饰翠色,用“一线”来修饰黄河,使得眼前的景物高度形象化,更加明确清晰,使全联意境更加深远。

另外,本联还运用“借对”的方式,使对仗更为工整。

本联运用的是借对中的“借义”这种方式,即同时用一个字的两种含义,用这个字的甲义表示内容,用其乙义适应对偶的需要。

上联首字“翠”系表示颜色的形容词,下联首字“黄”本义是表示河名的名词(甲义),但在本联里,它又同时具有表示黄色的形容词义(乙义),这就是完全适应了与上联“翠”字对偶的需要,兼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中岳嵩山一百字简介

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崇山”,西周时成称为 “岳山”,以嵩山为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定嵩山为中岳,始称“中岳嵩山”。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登封市西北面,西邻古都洛阳,东临郑州,属伏牛山系。

介于东经112°56′07〃~113°11′32〃,北纬34°23′31〃~34°35′53〃。

嵩山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共72峰,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

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

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通郑汴,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是古京师洛阳东方的重要屏障,素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和道教圣地。

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亲临。

《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

嵩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国名胜风景区,为五岳中的中岳。

2004年2月,嵩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地质公园。

中岳嵩山是褶皱山吗

谢道韫《泰山吟》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非复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云:“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其中“咏絮才”用的是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故事。

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王凝之妻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尝内集,雪骤下,叔谢安曰:‘何所拟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安大悦,众承许之。

”后世常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咏絮才”。

可惜谢道韫的咏雪佳作有句无篇。

这首《泰山吟》虽不及她的咏雪句著名,亦差可见其文才气度。

诗咏泰山,一开始就大气磅礴。

巍峨泰山屹立神州之东,与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遥相对峙,故有东岳之称。

作者描写它雄伟蕃秀,高耸入云,第二句中的“冲”字,极写泰山逶迤而上,直刺云天的气势,既传神且有动感。

接着四句描绘山中景观,“岩中间虚宇”的“间”作分隔解,表现天际空明,云横崖间的景色。

“云构”指山中岩洞,“非工非复匠”句,作者赞美了造化之功。

这四句描写泰山胜景,作者未事藻绘,只赞以“寂寞幽以玄”,“云构发自然”,似偏于质朴无文。

孰不知,此正是东晋土族文人审美品评的最高标准。

据刘义庆《世说新语》,魏晋时期人物品藻就是强调“冲静”、“玄远”、“旷淡”、“自然英发”。

当时的诗风,亦崇尚质木玄胜。

这种质朴审美观的思想基础是老庄之学,如《庄子·天道篇》云:“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在《刻意篇》中又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东晋时期老庄之学在士族中广为流行,这不仅成为人物品藻的尺度,亦成了诗歌美学的准则。

所以谢道韫赞泰山以寂寞无言幽玄自然,看似质木不文,而实质表达了作者对峨峨泰山的最高赞美,包含着作者面对巍巍东岳的无比景仰之情。

女才子在高山仰止之际,也触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因景动情,作者质问时运造化,何以使她屡遭迁谪流离。

谢道韫生平行事已难详考,此二句应有所指不是泛泛之笔。

查《晋书》本传,道韫夫王凝之及诸子均丧于乱臣孙恩之手,此后失亲流离之苦,不难推想。

但是,作者并没有由此归结为自伤身世的哀叹。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面对雄峻壮伟的泰山,诗人表达的是置身山川天宇,乐享天年,将有限之生命融化于无限之美景的希望胸怀。

我国古代名媛诗作,多以阴柔见长,以宛转细腻见胜,而谢道韫的这首《泰山吟》,却充满阳刚之气。

女才子大笔挥洒,气度非凡,不让须眉。

《晋书》本传记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这首诗正可见其一斑。

(祝振玉)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它们分别在什...

三山五岳 三山五岳,成语,泛指名山或各地。

五岳指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三山指 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三山五岳在中国虽不是最高的山,但都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之上,这样也就显得格外险峻。

东、西、中三岳都位于黄河岸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祖先最早定居的地方。

《诗经》中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等诗句,可以看出泰山、嵩山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三山处于南方,相对于中原稍远,继五岳之后成名,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南向扩展和中原文化的传播。

目录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三山 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三山 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展开编辑本段五岳 中国名山首推五岳 。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以象征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闻天下。

以中原为中心,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命名,“五岳归来不看山”。

五岳称华夏名山之首,有景观和文化双重意义。

五岳各具特色: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

东岳泰山 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被尊为五岳之首,号称“天下第一山”,被视为崇高、神圣的象征,故有“五岳独尊”之说。

“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千载流传。

“重于泰山”、“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北斗”――泰山其实已经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积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岳华山 西岳华山,五帝时称“太华”,夏商时称“西岳”,雅称“华岳”。

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华夏”、“中华”皆藉华山而得名。

“自古华山一条路”,险居五岳之首。

华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陕西华阴县,为五岳之西岳。

北瞰黄河,南依秦岭,雄踞关中平原东部秦晋豫三省交汇处,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北峰云台、中峰玉女五峰环峙,高擎天空,“远而望之若花状”,故有其名。

南岳衡山 五岳之中,唯独衡山雄踞南方。

《述异记》称南岳系盘古左臂变成的。

南岳称为衡山,因它位处星度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度应玑衡”,像衡器一样,可以称量天地的轻重,能够“铨德钧物”,所以定名叫“衡山”。

又因轸星旁有一小星,曰“长沙星”,这颗星主管人间寿命。

而衡山古属长沙。

借名伸义,所以衡山有“寿岳”之称。

后人祝寿,时常称颂为“寿比南山”,其来源就是从这儿借喻的。

南岳衡山地临湘水之滨,林木苍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岳独秀”的美名。

衡山位于湖南省 衡山县,是五岳之南岳,自古天下闻名,尤以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佛、道两教形成的人文景观著称。

北岳恒山 北岳恒山则山势陡峭,沟谷深邃。

深山藏宝,如著名的悬空寺便隐匿其中。

相传四千年前舜帝巡狩至此,因见其山势雄伟,遂封为北岳。

秦时“奉天下名山十二”,泰山之次便是恒山。

恒山,又称恒岳,位于山西浑源县。

恒山别名常山。

恒,常也,万物伏北方,有常也。

历来称为北岳。

秦朝时“奉天下名山十二,其二便是恒山”,《尔雅》也称:“恒山为北岳”。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曲阳知县田兰广重修北岳庙竣工,他在撰写的《重修北岳庙之碑记》中说:“大茂在邑之西北,崔蛲截粜,巍然见百里之外”。

等等此类记载颇多。

《三家注史记》卷二云:“孔安国曰:‘正义《地理志》:恒山在定州曲阳县西北百四十里’”也是这样记载大茂山和恒山的。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解释:“大茂山在河北阜平县东北70里,接曲阳县界,即恒山之巅,五岳之北岳也。

一名神尖石,又曾名常山”。

此番解释,虽然是今人沿用古书的说辞,但也说明一点,是对恒山历史的一种认可。

《辞海》载:“恒山,古山名,在今河北曲阳西北与山西接壤处……唐宋一名大茂山”。

辞海的解释虽然笼统些,但还是指出了,唐宋时期恒山的另一名称为大茂山,并与其它字典相互印证。

《宗教词典》称:“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与山西接壤处,……明定山西浑源县之玄武山为恒山,清开始祀北岳于浑源,此后曲阳之恒山通称大茂山”。

此解释对恒山和大茂山的关系与界限有些模糊不清,时间的划分也有出入,但有一点可取:曲阳的恒山通称大茂山。

20世纪80年代成书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载明:“自春秋时期起到明朝早期,北岳恒山一直在河北曲阳和涞源之间,也曾称常山、大茂山;明朝后期和清初,恒山才标注在山西浑源”。

“大茂山”为北宋和辽的界山,曲阳、飞狐分属北宋、辽。

当时的恒山山脉称为常山山脉,其中“倒马关” 还出现在金朝的版图里。

北岳庙内还有一块金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保留下来的《北岳恒山图》碑刻,至今也有700多年的历史。

此图描绘了北岳恒山的区域范围,以及河流山脉分布情况及曲阳城的部分地理情形。

还有诗人元好问证大茂山为北岳的诗句:“大茂维岳古帝孙,太扑未散真巧存”。

诗人对于恒山的描写,他们大多使用形象思维,认为“山为地之胜,山为地之灵”。

有了胜灵之山的蕴育,也就有了“人杰地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493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