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端砚”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端砚”的诗句有哪些?

  • 《谢人墨》

年代: 唐

作者: 齐己

珍重岁寒烟,携来路几千。只应真典诰,消得苦磨研。

正色浮端砚,精光动蜀笺。因君强濡染,舍此即忘筌。

  • 毕履和惠端砚余以大歙砚报之佐以一诗》

    年代: 宋

作者: 陈鉴之

履和惠端砚,玉质马肝色。

我有大砚卧蚕纹,元是新安龙尾石。

持以答佳贶,聊尔见此心。

极知不是双南金,未足报君绿绮琴。

我得履和砚,清润如履和。

天然粹德非琢磨,秋江印月平不波。

君刚甫砚,朴钝若刚甫。

不能轻捷随人后,默默寒窗守愚鲁。

端砚入手喜有余,展开古帖聊学书。

大砚知君不负渠,墨池飞出北溟鱼。

  • 端砚

1.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

2.端砚(duān yàn)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

3.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端砚、歙砚和洮砚,素来有"三大石质名砚"之美誉。

4.端砚石出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描写“端砚”的诗句有哪些?

《谢人墨》年代: 唐作者: 齐己珍重岁寒烟,携来路几千。

只应真典诰,消得苦磨研。

正色浮端砚,精光动蜀笺。

因君强濡染,舍此即忘筌。

毕履和惠端砚余以大歙砚报之佐以一诗》年代: 宋作者: 陈鉴之履和惠端砚,玉质马肝色。

我有大砚卧蚕纹,元是新安龙尾石。

持以答佳贶,聊尔见此心。

极知不是双南金,未足报君绿绮琴。

我得履和砚,清润如履和。

天然粹德非琢磨,秋江印月平不波。

君刚甫砚,朴钝若刚甫。

不能轻捷随人后,默默寒窗守愚鲁。

端砚入手喜有余,展开古帖聊学书。

大砚知君不负渠,墨池飞出北溟鱼。

端砚1.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

2.端砚(duān yàn)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

3.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端砚、歙砚和洮砚,素来有"三大石质名砚"之美誉。

4.端砚石出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描写文房四宝的诗词有哪些?

1. 《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宋 梅尧臣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

予传澄心古纸样,君使制之精意余。

自兹重咏南堂纸,将今世人知首尾。

又得水底碧玉腴,溪匠畏持如抱虺。

拜贶双珍不可辞,年衰只怕歔歈鬼。

2. 《四友赞》唐 薛涛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煤而黯黯,入文亩而休休。

3. 《谢人墨》唐 齐己珍重岁寒烟,携来路几千。

只应真典诰,消得苦磨研。

正色浮端砚,精光动蜀笺。

因君强濡染,舍此即忘筌。

4. 《咏宣州笔》唐 耿湋 寒竹惭虚受,纤毫任几重。

影端缘守直,心劲懒藏锋。

落纸惊风起,摇空见露浓。

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

5. 《赠笔工冯应科》宋 方回世言善书不择笔,此物岂可不精择。

空弓难责养由射,快剑始堪孟贲击。

多钱而贾长袖舞,工良器利贵相得。

文房四宝拟四贤,最不易致管城伯。

乍可微钝勿太尖,又恐过肥宁少瘠。

一兔仅足成一枚,奈何攟束动。

氄毛乱毳纷交加,醉人蓬首发不栉。

落腕当如画铁椎,顾乃蒌弱欠筋力。

山谷道人昔有取,诸葛鸡距异枣核。

长句哦赠林为之,余子徐偃似无骨。

上党华陵君家孙,苦心隐艺造玄极。

买非其人拂袖行,但取赏音不论直。

二毫三副及散卓,随意真行作波磔。

燕丹匕首付荆卿,血不濡缕笑空擿。

紫鸜鹆眼刷丝文,谁无端石与歙石。

奚李法传外诸孙,我亦尚有潘衡墨。

捣冰槌玉乌丝栏,百轴千筒动充斥。

惟有毛锥真强项,不受折简屡太息。

善书今谁第一人,冯应科笔今第一。

参考资料组词网:https://zuciwang.com/zhuanti/%E8%B5%9E%E7%BE%8E%E6%96%87%E6%88%BF%E5%9B%9B%E5%AE%9D%E7%9A%84%E5%8F%A4%E8%AF%97.html

端砚石的发展历史

端砚始于唐、盛于宋、精于明清、兴旺于今天。

端砚在唐代已经被列为贡品,历代帝王、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赞美端砚的诗词、著述、砚铭、传说、故事、对联、谜语、书画等,形成了完整的端砚文化体系。

端砚是集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品。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20世纪60、70年代老坑、坑仔岩与麻子坑三大名坑的重新开采,直接促进了端砚生产的繁荣,端砚创作进入了艺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端砚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现代的端砚题材十分丰富,人物、山水、花鸟样样都有,政治题材、历史事件、民风民俗各领风骚,文学名著、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也都在端砚上争奇斗艳。

现代的端砚更强调收藏价值,讲求名家之作,砚形在传统的基础上,又以天然砚、随形砚较为流行。

关于笔墨纸砚的说明文。

宣笔 泾县产笔,历史久远。

相传古代自有书契以来,我国便开始有笔,不过早期的毛笔很简易,也不叫笔。

战国时期楚称笔为聿,吴称不律,燕称弗,到了秦代始称为笔。

据记载,公元前二二三年,泰将蒙恬南伐楚国,路过中山(即现在宣城、泾县一带),得 到毛纯质佳的兔毫,遂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秦笔。

后人因称豪恬为笔工之祖师,那么,这种以中山之毫所制的亲笔,应该说就是今天宣笔的祖先. 宣笔选料严格、精工细作,具有装模雅致,毛纯耐用,刚柔得中,尖圆齐健兼全的独特风格。

唐、宋时代,宣城兔毫(又称紫毫)笔极受书画名获的仰慕和追求。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下脍炙人口的《紫毫笔诗》:“江商石上有老兔,吃刘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

”又云:“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

”诗人耿伟在亲试宣笔后,欣然写 了《咏宣州笔》,盛赞道:“落纸惊风起,摇 空邑露浓,舟奇与纪事,舍此复何从!”唐律把宣笔列为“贡品”,作了“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二两”的规定。

到了宋代,笔工巧匠辈出,制笔技术又前进了一步,笔杆的雕镂艺术也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地步。

当时全国制笔业中,以宣城诸葛高、诸葛渐、诸葛元等名声最重。

梅圣俞诗赞:“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

”著名文学家苏东坡 应试时用宣州笔,经“终试不败”,遂“以为珍玩”,平生书字每得诸葛笔则宛转可意,自谓除宣城外,不仅岭南无笔,就连“都下”亦无称心之笔。

宣笔产于我省泾县,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因品质优良,曾被列为“贡品”、“御用笔”。

宣笔选料精慎,工艺要求严格,主要以兔毛、羊毛、狼毛为原料,有“装潢雅致、毛纯耐用、刚柔适中、尖圆齐健”的独特风格。

有260多个品种,其中“古法胎毫”、“梦笔生花”'、“莲蓬斗笔”等品种,为笔中精品。

徽墨 徽墨产于徽州地区的屯溪、歙县、绩溪等地。

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徽墨以松为基本原料,渗入20多种其他原料,精制而成。

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经久不褪、馨香浓郁及防腐防蛀等特点,宜书宜画。

高档徽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

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

创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

唐中叶至唐未,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

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

南唐后主李煜,雅爱书法绘事,将召奚廷担任墨务官,井赐给“国姓”的奖励。

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

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

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

宋时,随着制里亚的繁荣,形成了“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

黟县的张遇、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制墨业的著名人物。

张遇是油烟墨的创始人,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其“龙香剂”为历代收藏家追来的瑰宝;沈以占松煤用脂、漆滓烧之,得烟极黑,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曾得宋孝宗犒赏缗线二万的奖励。

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

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他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后,苏东坡写下“一如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诗句悼念他。

砚 笔、墨、纸、砚是我国传统的书写工具,也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绚丽的瑰宝。

千百年来,它以独特的神韵和风采,精美博深的艺术造型,为灿烂的中华文化谱写出累累篇章,被誉为“文房四宝”。

现在,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文房四宝”中的砚。

砚,也称“砚台”,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

因为墨须加水发磨始能调用,所以发墨之石就是砚。

其中有陶、泥、砖瓦、金属、漆、瓷、石等,最常见的还是石砚。

可以作砚的石头极多,我国地大物博,到处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种石头,所以产砚的地方遍布全国各地。

其中最著名的有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山东鲁砚、江西龙尾砚、山西澄泥砚。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著名的“龟形陶砚”。

“龟形陶砚”长22.3厘米,宽16.3厘米,通高9.6厘米,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里。

“龟形陶砚”整体为龟形,龟背为盖,上刻精致的龟甲纹,腹部是一个斜坡砚面,底部有一个“寅”字。

龟四足撑地,后高前低,龟首伸头微昂,作爬行状,形象刻画清晰,栩栩如生。

泥质细腻,呈灰色,是唐代龟形砚中的精品。

笔、墨、纸、砚,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讲究,所谓“名砚清水,古墨新发,惯用之笔,陈旧之纸”,合起来是整个一套,再写出我们的文字,综合成为我们独特的传统书法艺术。

与玉有关的古诗词

九日蓝田雀氏庄杜 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醇把茱萸子细看. 这首诗中写到我国古代名玉——蓝田玉产地的情境.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说明产玉之处地势险峻.在此采玉困难较大.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李 贺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千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 这是一首描写中国名砚(端砚)的诗.一块紫色而带青花的端砚,何以如此获得李贺的赞赏?端砚石质坚实,细润.发墨不损毫.利于书写.且造形美.雕琢精.唐代已事盛名.大书法家柳公权论砚时曾推此为第一.端砚以紫色者尤为世所重.唐代李肇《国史补》说;“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青花为石砚上的“鸲鹆眼”.它本是石上的一处青筋.可说是石病.但偏偏为人宝视.杨生有这样一块青花紫石砚.无怪李贺要欣然命笔.一气写下这首笔饱墨甜的赞美诗.老夫采玉歌 李 贺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要.古台石磴县肠草. 这是一首播写采玉民工艰苦劳动和痛苦心情的诗.唐代长安附近的蓝田县以产蓝田玉而著名.蓝田县西三十里有蓝田山.又名玉山.它的溪水中出产一种名贵的蓝田碧玉.但由于山势险峻.开采这种蓝田玉十分困难.民工常常遇到生命危险.《老夫采玉歌》是以这里的采玉实际情况为背景.采玉行 韦应物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尤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鞭还.衰衰舍南哭.这首诗与李贺的《老夫采玉歌》一样.也是描写蓝田玉采玉民工的艰苦生活.凉州词 王 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间. 关于此诗中提到的夜光杯.据汉代东方朔《海内十洲记》云:“周穆王时.西胡献昆仑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根据现代的认识.“白玉之精”是今天的新疆和田白玉中最好的羊脂玉.用它雕琢成杯壁极薄的酒杯.可以透明月光.斟酒时可见月影而得名.

“微才任聊且”出自哪一首诗词

端砚诗宋苏轼诗词正文编辑披云离北岩,度岭入中夏。

重藉剪楚茅,方函斲英檟。

骚坛意莫逆,匠石语□侈。

匪垩劳运斤,如带防毁銙。

砺□□□□,观隅整同厦。

津津剖马肝,索索模羊觟。

气逼松滋豪,烟联雪涛诧登堂却蹒跚,饮水何谻閜。

守墨面宜黔,含贞口终哑。

静惟有寿焉,玷尚可磨也。

鲁史记获麟,晋帖题裹鮓。

供给到唐文,护持等商斝。

眉形空爱纤,风字仍嫌哆。

载观七八评,咸本六一写。

退然敢摩肩,信矣俱出跨。

始知尹公他,不媚王孙贾。

铭诗与器传,篆刻当碑打。

严韵拾孑遗,微才任聊且。

为什么被誉为四大名砚之首

砚,在我国的文明史上,和纸、笔、墨一样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文房四宝中最具收藏价值。

据考证,我国最早的砚始于秦汉。

唐朝以来,我国出现了端、歙、洮、红丝四大名砚。

端砚被誉为四大名砚之首,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水一带。

肇庆在古时名为端州,端砚因此而得名。

端砚的石品优良,其质坚实细腻,素有“发墨不损毫”、“天寒不结冰”的特质,关于这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好的传说:晚唐时端州有个姓梁的举人赴京会试,应试之地京都正降大雪,天寒地冻,考场内应考的举人们研出的墨汁都结了冰,惟独端州的梁举人在端溪砚台上研出的墨汁不结冰,后来他考中了进士,端砚也由此而名扬天下。

端砚的使用始于初唐,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端砚以其上乘的石质成名于中唐。

经过宋、元发展时期后,又经历了明清成熟期和清末的衰落期,以及1949年后的恢复发展时期。

不同时期的端砚特点各有不同。

端砚形制在唐宋时期较为简单、古朴,注重实用。

明代端砚的欣赏价值趋于强化,花式品种不断增多。

而清代的端砚形制已是集雕刻、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于一身的文房珍品,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

现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5月,“端砚制作技艺”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方端砚的问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10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

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运作,只能以手工为主。

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

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

因为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制砚传统,2004年9月,肇庆市被授予“中国砚都”荣誉称号,这让端砚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迎来了一个新机遇。

目前肇庆的端砚民营企业已发展到100多家,端砚作坊近400户,端砚的主要市场也从国外转到国内。

现代雕砚名家在继承古代雕刻艺术的基础上,更多的以肇庆本地名胜风景、传说及特产为题材,大胆创新,其艺术创作更是向大型化、立体化方向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产生了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风采的优秀作品。

端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关于端砚1、端砚定义:端砚,是采用广东省肇庆市行政区域内适合研墨的石头经过加工,具有研墨功能的砚台,肇庆市古称端州故而称端砚。

据清代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

”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由此推算,端砚问世已有1380多年。

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证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2、端砚石特点:石质细腻、滋润,发墨不损毫,呵气能研墨,石品花纹丰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等特点名列中国石砚之首。

硬度适中;端砚石硬度为摩氏(2.8至3.5),比墨条的硬度(2.2至2.4)稍硬,但比刻刀的硬度(约5)低1倍左右。

致使端砚下墨快、易雕刻。

不吸水;端砚石显孔隙率小、饱和吸收率低,说明砚石的矿物细、粒间间隙小,开型或小开型裂隙不发育,使砚石蓄水不涸。

3、端砚石的分类:端砚石分紫端、绿端、白端三种,其中紫端石为富铝、钾、铁的硅酸盐类岩石。

绿端石和白端石为富钙、镁的碳酸盐类岩石。

紫端石和绿端石形成于同一个泥盆纪。

白端石形成于比紫端石晚7000万年石炭纪。

紫端石的矿物主要是粘土矿物类的水白云母以及由水白云母变质的绢云母。

还有少量的铁矿物、高岭石和石英碎屑。

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其次为磁铁矿、菱铁矿、绿泥石及褐铁矿等。

砚石中含微量的白云母碎片、长石碎屑、锆石、电气石、金红石等。

绿端石主要由白云石组成,次为水白云母、石英碎屑、磁铁矿、方解石等矿物。

白端石就是白色的端砚,产于肇庆七星岩,地质图上为壶天灰岩。

白端石属碳酸盐岩,为准同生泥晶——粉晶白云岩。

岩石呈白色或浅灰白色,主要矿物成分,白云石98%,方解石等。

端砚石眼是生长在砚石中,形状似动物眼晴的球状石核。

原型为绿色豆粒沉积作用形成,地质学称豆粒构造,中心一粒为铁矿物,外壳包裹不含磁铁矿和赤铁矿等铁矿物的绿色粘土。

颜色晕圈于砚石形成的最后阶段因中心铁矿物氧化,铁质扩散浸染作用形成的。

眼的基本特征是球状,由球体和核部的瞳子,边缘的眼皮三部分组成。

端砚上的自然球形点,其外形、大小等均与鸟、猫、鸡等的眼很相似,古人将它称为石眼。

长期来,人们在赞扬端砚石质的时候,对端砚上的石眼也大加赞赏。

端砚上的石眼,硬度稍大,有碍于磨墨,但4、砚坑分布及主要砚坑 端砚自唐初开采至今,断断续续基本上没有停止过开采。

清代开采的砚坑最多,据清道光何传瑶《宝砚堂砚辨》记载,约有70余处。

现在可找到具体位置并在国家地形图上定位的新旧砚坑口约有42处,目前在开采的砚石有十多种。

端砚石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段:一是西江羚羊峡以东斧柯山一带,即端溪水以东地段,连绵10多公里,端砚最优质的砚石主要集中在这一带,主...

有关文房的诗句

笔: 纤端奉积润,弱质散芳烟.直写飞蓬牒,横承落絮篇. 南朝梁.徐摛《观笔诗》 虽匪囊中物,何坚不可钻.一朝操政柄,定使冠三端. 唐 杨收 寒竹惭虚受,纤毫任就重.影端缘守直,心劲懒藏锋. 落纸惊风起,摇空滴露浓.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 唐 耿沛《咏宣州笔》 墨: 正色浮端砚,精光动蜀笺 唐 齐己《谢人墨》 琐窗冷透芙蓉必,定有新明到九成。

宋 苏轼《谢人送墨》 唐代才女薛涛曾作诗《四友赞》:“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煤而黯黯,入文亩而休休。

”...

赞美广东的诗句

《山河颂》是广东省政府原省长黄华华编辑,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年年8月出版的诗集。

记录了广东历史人文文化及改革开放后南粤大地崭新景象。

由于诗集内容太多,所以诗词选登。

重回梅城何方能觅旧时踪?故土情怀别样浓。

十里长堤花烂漫,千年名邑景葱茏。

锦铺闾巷青山外,宇耸蓬莱丽日中。

更喜书香常作伴,宋湘佳话绕围龙。

清晖园秋高气爽到清晖,如画如诗逸兴飞。

白鹭一行云淡处,荷花半亩绿茵围。

隔窗喜闻升平乐,临水长观金鲤肥。

偷得浮生闲一日,叹茶微醉忘家归。

广东大峡谷飞流直下万寻长,漫织烟纱起雾茫。

地陷云翻天一线,山崩水激岸相望。

谷深不觅行人迹,峰转犹闻花蕊香。

有缘仙山庐舍隐,胜为堂上作将王。

淇澳岛红树林万亩苍绿一青苔,只见林木不见海。

坐船入林看不见,闻笛始觉有人来。

礐石风景区层峰叠翠起烟峦,碧水环流汇海滩。

波澈花鲜双岸秀,云轻草绿一望宽。

洞中景物新天地,浪里风帆正横盘。

此景只应仙界有,缘何降落到尘寰。

高州冼太庙率兵平乱亦称豪,男儿英雄尽折腰。

巾帼功高成一统,庙前犹闻马萧萧。

拜谒叶剑英元帅纪念园戎马生涯剑气虹,安邦治国见英雄。

阴那千载留佳境,地厚天高万世崇。

注:阴那,山名,高1300多米,位于梅县雁洋镇,距梅州市区40多千米,人称粤东群山之祖。

惠州西湖六如亭外尽高楼,堤岸红棉千万头。

四面青山三面水,五湖明月一湖秋。

朝朝花雨人犹醉,夜夜笙歌舞未休。

东坡云游驾仙鹤,误将天堂作惠州。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武昌举戟为“三民”,激荡百年忆先勋。

烟灭灰飞皇帝梦,开天辟地数孙文。

注:“三民”,孙中山所倡导的“三民主义”。

端州行明珠千载有端州,不废西江万古流。

四塔巍然擎天立,铁军长啸阅江楼。

梅庵六祖泉仍涌,黑脸包公名永留。

人杰地灵传佳话,端砚笔墨写春秋。

...

关于郑燮的故事

一、清代才子郑板桥的姻缘: 郑板桥文采盖世,可惜穷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生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作品,郑生忙道自己正是郑板桥,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许配给郑板桥,郑板桥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儿至,夫妇二人也恩爱一生。

二、郑板桥夫人的“人各有体!” 清代郑板桥临摹诸家法帖甚勤,有一晚上,做梦也在临帖,东指西横,梦中误将指头横在夫人背上大肆临摹。

夫人惊醒,郑板桥在睡梦中听得夫人娇声曰:“人各有体!”,郑板桥幡然醒悟,尽毁所有法帖,自己另创一体。

三、郑板桥嫁女儿 板桥嫁女儿,嫁得别创一格,嫁得爽快利落;不比时下婚姻,讨价还价,有辱婚姻的神圣。

“板桥有女,颇传父学。

”当女儿大到可以嫁人的时候,板桥说:“吾携汝至一好去处。

”板桥把女儿带到一位书画至友的家中后说:“此汝室也,好为之,行且琴鸣瑟应矣。

”一句话交待清楚,转身自去,而嫁女大典,也就此告成了。

四、郑板桥的小处不可随便 郑板桥的字很值钱,书童经常把他草稿偷出去,裱褙后卖钱。

有一回郑板桥故意写了“不可随处小便”的字,他想这回不会被拿去卖钱。

过几天,郑板桥在一家书画店里看到他的这幅字,但内容已被改为“小处不可随便”。

五、郑板桥的宽厚 郑板桥作官时,他的弟弟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以致各向前修围墙,阻断道路。

弟弟修书给郑板桥,希望帮忙打赢官司。

郑板桥回信时做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邻居知悉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尺,而成了六尺巷。

六、入骨的温情 论及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以“率真”二字似可概之。

他深知恕道,非常练达人情,从一些生活的细节上,都能表现出十足的人情味,为诗为文,字里行间也莫不流露出至情至性,他堪称是中国读书人的典型。

他感念乳母之恩,后母之爱,叔侄亲情,朋友道义,以及自己的困顿,写了一首“七歌”,随口白话,不见藻饰,而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怀念儿时的游伴(一位邻居乖巧的小姑娘王一姐),他题了一阕“贺新郎”的词相赠,淡淡的几笔素描,小儿女的憨神态,即跃然纸上,留下一股甜蜜的回味。

他虽已富贵了,仍不忘贫贱的故旧,多所存问,体贴入微,这在他的家书上更很生动的表达。

如何接待贫寒的求告者:先请其吃碗热粥,然后再问其来意;如何体恤童仆:想想人家的孩子,亦正如自己的孩子;甚至为了保全一座无主的孤坟,而甘愿买下一块没人肯要的荒地,以备自己他日归土,好与地下作伴,这种泽及枯骨的想法,正是仁心的高度发挥。

不管他的什么想法,总能表现出他的率真,在惯见虚伪取税的社会中,率真可算是很难得的。

七、耿介的操守 专制时代的衙门,具有十足的可怖性,纯良的百姓是不敢轻易进入的。

身为县太爷,高高在上,为了养威,也不会轻易外出,出必鸣锣喝道,以示尊不可犯。

功名与利禄相密合,就不会再想到民间的疾苦。

所谓“灭门县令”,能少作点恶,已属难得,遇有灾难,掩饰之不遑,浸吞赈款之不遑,更难顾及其他。

而板桥一反官场的积习,布衣草鞋,深入民间,以了解疾苦;并毫无矫情,一本其真,将所见所闻的民间悲惨事,一一表达诗篇中,以作刺骨的讽喻。

他在“逃荒行”中写卖妻卖儿的悲痛,“还家行”中写一妇与前后两夫及子有间难割难舍的幽情,读来都会令人酸鼻。

这些血泪文字,为痛苦无告的小民倾吐心声,是不合为官之道的,亦属练达宦情者的大忌。

他对县民的关切,虽已尽心竭力,仍感惶恐未足。

在他写“范县”的诗中有两句:“县门一尺情犹隔,况是君门隔紫宸。

”可以体会得也。

以小小县衙的一道浅的门墙,对民情尚有隔膜,何况那皇帝老倌只高坐在重门深禁的金銮殿上,还能知道些什么?在君权至上的时代,这种感慨很易受到曲解,甚至惹出祸端。

幸而他仅仅是个小小的“七品官耳”,若像苏东坡那样的树大招风,遭到小人的罗织,定个轻蔑朝廷的罪名,抄家问斩,都属意中之事,实在大意不得的。

八、板桥巧断赖婚案 他在地方任知县时,颇为当地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例如他任潍县的知县时,岁逢饥荒,于是大兴工赈,令豪门大户煮粥救饥,全活者甚多。

传闻郑板桥于潍县担任县令时,受理一桩赖婚案,穷秀才告其岳父不守诺言,无端赖婚。

板桥事先已知穷秀才的岳父是一位大地主,他令穷秀才暂留衙内,派人传唤地主与他的女儿到堂上。

于是,板桥问道:“你为什么要赖婚?”财主答:“因穷秀才养活不了我的女儿,他们不宜生活在一起。

”板桥说:“原来如此,看来你的女儿确实不应该嫁给一位穷秀才。

不过,你也得为你的女婿想想。

这样吧!你出一千两黄金,我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保证你满意。

” 财主听说郑板桥要帮他解除女儿与穷秀才的婚约,颇为高兴。

他按时如数付现。

板桥说:“你的女儿迟早总是要嫁人的,倒不如我给你找个乘龙快婿,这一千两黄金就算是嫁妆之资,你意下如何?”财主听了之后,眉开眼笑,连连点头哈腰说:“当然好!当然好!” 在说话之间,板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481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