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煮茶”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煮茶”的诗句有哪些?

  • 《暮雪》

    清代:大须

    日夕北风紧,寒林噤暮鸦。

    是谁谈佛法,真个坠天花。

    呵笔难临帖,敲床且煮茶。

    禅关堪早闭,应少客停车。

  • 《咏孟端溪山渔隐长卷》

    明代:陶振

    翦裁苍雪出淇园,菌蠢龙头制作偏。

    紫笋香浮阳羡雨,玉笙声沸惠山泉。

    肯藏太乙烧丹火,不落天随钓雪船。

    只好岩花苔石上,煮茶供给赵州禅。

  • 《茶中杂咏·煮茶》

    唐代: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 《奉和袭美茶具十咏·煮茶》

    唐代:陆龟蒙

    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 

    倾馀精爽健,忽似氛埃灭。不合别观书,但宜窥玉札。 

  • 《和萧郎中小雪日作》

    唐代:徐铉

    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篱菊尽来低覆水, 

    塞鸿飞去远连霞。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 

    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

  • 《冬日书怀寄惟真大师》

    唐代:李中

    自别吾师后,风骚道甚孤。雪霜侵鬓发,音信隔江湖。 

    扰扰悲时世,悠悠役梦途。向公期尽节,多病怕倾壶。 

    贱迹虽惭滞,幽情忍使辜。诗成天外句,棋覆夜中图。 

    落壁灯花碎,飘窗雪片粗。煮茶烧栗兴,早晚复围炉。

  • 《与节供奉大德游京口寺留题》

    唐代:齐己

    柳岸晴缘十里来,水边精舍绝尘埃。 

    煮茶尝摘兴何极,直至残阳未欲回。

  • 传统节日的诗句

    清明节《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秋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端午日赐衣(杜甫)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元宵节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中国传统文化——诗词,快!

    1、春节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总把)2、中秋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3、重阳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4、清明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日赐衣(杜甫)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6元宵节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7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 春节: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

    找寒夜的诗句

    【原文】寒夜[宋]杜耒(lěi)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译文】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赏析】这首诗因为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

    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

    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

    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前两句,诗人与客人夜间在火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滚滚,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而屋外是寒气逼人,屋内是温暖如春,诗人的心情也与屋外的境地迥别。

    三、四句便换个角度,以写景融入说理。

    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

    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

    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

    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诗看似随笔挥洒,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耐人寻味。

    宋黄升《玉林清话》对三、四句很赞赏,并指出苏泂《金陵》诗“人家一样垂杨柳,种在宫墙自不同”与杜耒诗意思相同,都意有旁指,可说真正读出了诗外之味。

    【作者简介】杜耒(?——1225),南宋诗人。

    字子野,号小山,南城(今属江西)人。

    尝官主簿,后入山阳帅幕,理宗宝庆三年卒。

    饮酒相关的诗词

    古人对饮酒与养生保健的关系早就有所认识。

    《诗经.豳风》中便载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称彼兕觥,万事无疆”的诗句。

    上句的意思是说用酒帮助长嘉,下旬的意思是说举胱敬酒祝长寿,都把酒和长寿联系到了一起。

    古人饮酒养生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常饮质量好、度数低的酒 古人对酒的品质十分讲究。

    早在周代,酒便有了《五齐》、《三酒》之分。

    《周礼.天官冢宰》裁:“辨五齐之名,一口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 ,四口缇齐 ,一曰沈齐。

    ”“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口昔酒,三曰清酒。

    ”五齐是按酒的情独及味的厚落分为五等,三酒是依据酒的酿造时间和长短而划分的。

    《吕氏春秋》说:“圣人蔡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毒得长焉。

    长也者,非短而绩之也,毕其数也。

    毕数之务,在乎去害。

    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成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凡养生,莫若知本,……凡食,无(勿)强厚味,无(勿)以烈味重酒。

    ”认为不应该饮用那些度数高而质量低的烈性酒,而应该适量饮用一点味谈而质量校好的酒乙堰一观点深为后世注重养生的人所重视。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酒算是好酒呢?情人顾仲在《养心录》中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 酒以陈者为上,愈睐愈妙。

    暴酒(指仓促酿成的酒)切不可饮,饮必伤人。

    此为第一。

    酒戒酸,戒独,戒生,戒狠暴,戒冷;务清,务洁,务中和之气。

    或谓余论酒太严矣。

    然则当以何者为至?口:不苦,不甜,不成,不酸,不辣,是为真正的好酒。

    又问何以不言戒谈也?日:谈则非酒,不在戒例。

    又间何以不言戒甜也?日:昔人有云,清烈为上,苦次之,酸次之,臭又次之,甜斯下矣。

    夫酸臭岂可饮哉?而甜又在下,不必列戒例。

    又曰:必取五味无一可名者(即苦、酸、辣、甜、成五味中任何一种味道都不突出一饮,是酒之难也。

    ……盖苦、甜、成、酸、炼者必不能陈也。

    如能陈即变而为好酒矣。

    是故陈之一字,可以作酒之姓矣。

    由于条件所限,古人虽然无法准确地测定出酒中所合的各种成分,但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却是非常具有秤学性的。

    根据现代科学测定,酒液中酒精含量较高,有害成分也就越高。

    如蒸馏酒和发酵酒比较,有害成分主要存在于蒸馏酒中,而发酵酒中部相对较少。

    高度的蒸馏酒中除合有较高的乙醇外,还合有杂醇油(包括升戊醇、戊醇、异丁醇、丙醇等)、醛类(包括甲醛、乙醛、糖醛等)、甲醇、氢氧酸、铅、黄曲霉毒素等多种有害成分。

    人长期或过量饮用丁这种有害成分含量高的低质酒,就会中毒。

    轻者会出现头晕、头痛、胃病、咳嗽、胸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的则会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

    而低度的发酵酒、配制酒、如黄酒、果露酒、药酒、奶等,有害成分极少,却富合糖、有机酸、氨基酸、甘酒、糊精、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

    开始的时候,古人认为质量皎高,有利于延年益寿的酒主要有黄酒、葡萄酒、桂花酒、菊花酒、椒酒等,后来才发展到白酒及以白酒为原料的各种药酒。

    发酵而成的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之一。

    合有丰富的氯基酸、多种糖类、有机酸、维生素等,发热量较高。

    自古至今一直被视为养生健身的“仙酒”、“珍浆”,深受人们喜爱。

    这也是绍兴等黄酒从春秋战国至今一直盛行不衰,甚至成为宫廷和国宴用酒的重要原因。

    葡萄酒合有校多的糖分和矿物质以及多种氦基酸、柠檬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是古人喜爱的一种养生酒。

    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曾经盛赞它“甘于曲蘖,善醉而易醒。

    道之固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唐太宗李世民不仅十分喜爱饮用,而且还亲见督造。

    大臣魏征擅长酿制葡萄酒,他曾亲自写诗称赞他酿制的葡萄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新修本草》已将葡萄列为补酒,认为它有“暖腰肾、驻颜色、耐寒”的功效。

    元人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称它有“益气调中,耐饥强志”的作用。

    李时珍也说葡萄酒有“驻颜色、耐寒”的作用。

    高濂在《运生八笺》中也将它列为“养生酒”。

    桂花酒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为古人所饮用。

    屈原在《九歇)中说:“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这种祭把仪式上所用的桂酒,就是用桂花酿制的桂花酒,古代也叫桂醣、桂花醋、桂浆等古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 ,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饮之嘉干岁”。

    《四民月今》裁,汉代桂花酒是人们敬神祭祖的佳品,祭里完毕,晚辈向长辈敬此酒,长辈们饮此酒后便会长寿。

    除此而外,桂花酒还是人们宴宾待客的上品。

    《汉书.礼乐志》说:“尊桂酒,宾八乡。

    ”不少封建帝王还将桂花酒作为礼品赏赐给大臣。

    历代文人士大夫对桂花酒也赞不绝口,白居易曾用“线惠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浪花细”的诗句来赞美桂花酒。

    宋代苏轼更作有《桂酒颂》,可见古人对桂花酒的珍爱。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己了解丁菊花的药用和食用价值。

    魏文帝曹丕认为菊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

    ”苏轼也认为菊花的花、叶、根、责“皆长生药也”。

    汉代,人们已用药花酿酒。

    刘款《西京杂记》裁:“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有哪些 (最好多几个)

    1、《元日》宋代: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翻译: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2、《田家元日》唐代:孟浩然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翻译: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3、《生查子·元夕》宋代: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翻译: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明亮。

    4、《上元夜六首·其一》唐代:崔液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翻译: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

    5、《寒食》唐代: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翻译: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6、《寒食野望吟》唐代:白居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翻译: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在昏暗的高大树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节日里哭泣?7、《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8、《已酉端午》元代: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翻译:已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让人竞渡龙舟,借以凭吊远古英雄屈原的灵魂。

    9、《端午日》唐代:殷尧藩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翻译: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10、《秋夕》唐代:杜牧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翻译: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11、《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唐代: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翻译: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

    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

    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

    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

    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

    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

    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

    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

    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

    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

    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

    有香辣甜酸咸五味。

    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

    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清明节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

    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

    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

    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

    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

    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秋高气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尽收眼底。

    这实际上是一种野游,为我国人民传统的体育活动。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饮菊花酒。

    《艺文类聚》引《续晋阳秋》说:“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山饮菊花酒。

    ”据说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

    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

    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

    插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菊糕”、“花糕”,即古时的“蓬饵”。

    因“糕”与茱萸.“高”谐音,重阳佳节,不能登高而吃点糕,也可聊以自慰。

    据说封建时代,皇帝在重阳日还以花糕赐宴群臣。

    骑射活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

    关于春节元宵的诗词

    春节:1 《元日》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 《除夜》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宵节:1 《上元夜》 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2《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3《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望采纳!...

    有关春节元宵的诗句!!!!!!!!快快快快快快快!!!

    便是平头六十人,东风应渐闻。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岁除夜 【唐】罗隐 官历行将尽。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燎暗倾时斗,寇戎犹未平,春通绽处芬。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村醪强自倾。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除夜 【唐】尚颜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

    青帝今应老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

    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

    关于“茶”的古诗有哪些?

    (1)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年代:清 作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2)望江南·超然台作 年代:宋 作者: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3)寒夜 年代:南宋 作者: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4)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年代:宋 作者: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5)临安春雨初霁年代:宋 作者: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一、赏析《浣溪沙》纳兰性德此词,上阕是此时此地的沉思,下阕是对往时往事的回忆;上阕是纳兰性德此时此地的孤独,下阕是纳兰性德和妻子在曾经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短暂而无边的欢乐。

    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

    首句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

    西风渐紧,寒意侵人。

    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日,卢氏便会催促作者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

    但今年此时,卢氏已长眠黄土,阴阳阻隔,天壤之别,她再也不能来为作者铺床叠被,问寒问暖地关心他了。

    “谁念西风独自凉?”这句反问的答案尽在不言之中,混合了期待与失望的矛盾情绪。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

    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冬天日子里,作者紧闭着窗子,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呢?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

    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

    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次句“萧萧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

    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作者心头更添一层秋意。

    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触绪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

    窗户关上了,黄叶自然不会再来叨扰,但作者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绝,因而处境更加孤独。

    孤寂的感受使作者触景生情。

    他独立在空荡荡的屋中,任夕阳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长很长。

    这时,他的整个身心全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纳兰性德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

    “西风”、“黄”、“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向了一个定格镜头,凄凉的景物衬托着作者凄凉的回忆,长久地锲入读者的脑海,并为之深深感动。

    下阕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

    前两句回忆妻子在时的生活的两个片断:前一句写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自己在春天里酒喝得多了,睡梦沉沉,妻子怕扰了他的好梦,动作说话都轻轻的,不敢惊动;后一句写夫妻风雅生活的乐趣,夫妻以茶赌书,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举杯饮茶为乐,以至乐得茶泼了地,满室洋溢着茶香。

    这生活片断极似当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赌书的情景,说明他们的生活充满着诗情和雅趣,十分美满和幸福。

    纳兰性德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白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

    纳兰性德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阴阳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

    伤心的纳兰性德明知无法挽同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七个字更是字字皆血泪。

    卢氏生前,作者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平平常常。

    言外之意,蕴含了作者追悔之情。

    全词情景相生。

    由西风、黄叶,生出自己孤单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继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对亡妻在时的生活片断情景的回忆;最后则由两个生活片断,产生出无穷的遗憾。

    景情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一层紧接一层,虽是平常之景之事,却极其典型,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哀伤,故能动人。

    二、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

    南昌的节日习俗

    春节是南昌一年三节中最为热闹和最讲究的节日,时间从阳历11月28日冬至节开始,有的地方直热闹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完后止。

    腊月二十四,南昌人称之过小年。

    从过小年到过大年这一个星期,习俗接踵。

    在小年的前一天即腊月二十三祀灶。

    有的地方百姓还敬上香烛供灶神菩萨。

    祀灶后,接着扫尘开始,经过一年辛苦,扫除尘灰,一则是讲究卫生,欢欢乐乐过新年,二则在人们心理上,扫尘为驱除瘟邪,这种扫尘一直要忙到除夕之夜。

    除夕,是一年最后的一个夜晚,除夕到来,无论是做买卖、做工和作田的人,都从繁忙纷纭琐事中得到解脱,全家聚集一堂,痛快高兴地享受一餐美味的年夜饭。

    这样的年夜饭习俗南昌人最讲究,四盘八碗,或四盘十碗为旧时贫苦人家最简单的团圆饭。

    桌上摆上鸡鸭鱼肉,这些佳肴以大块红烧为主,肉切得越大越显得丰盛,合家坐拢,呷上自家酿的美酒,吃喝间说些吉利之类的话以添新年气氛。

    年夜饭的洒席上,南昌人有的喜欢炒碗青菜上桌,以示青青吉吉,有的地方还端上碗热腾腾的汤圆或八宝饭,都含团圆之意。

    年夜饭毕,小孩则玩他们的小龙灯去了(纸扎的各种形状如飞机之类灯笼的纸糊品,内点小蜡烛)。

    大人们则准备大的初一的活动,如贴上书有“新年纳余庆,嘉年号长春”之类的对联,斗大的“福”字横批则在门首,有的故意将“福”字倒贴成“福”,意思是“福到了”。

    春节贴对联是南昌很时兴的习俗,再苦的人家,过年也要在自家门前贴上一副吉庆对联红光红光,据《燕京岁时记、春联》云:“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除贴春联外,各种给人以吉庆的异彩纷吐的年画在门上、厅堂上张贴了起来。

    旧社会,由于印刷关系,年画没有现在这样丰富精美,有的村庄也买不到年画,则只好用“五色锦笺线巧绣图案,中缀天官赐福画像粘于堂户,谓可招福,亦足雅观,贫者资力不逮,亦必用赫赫红纸凿‘天官赐福’四字,粘于门前……。

    ”守岁,是老少咸宜之时辰。

    古代南昌人把守岁看得很重,他们乐于在这“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的除夕之夜,围炉聚话,给小孩赐压岁钱(谓之岁)。

    耳听之处,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响彻夜空。

    这一守岁习俗不仅南昌,各地都时兴。

    据宋代《东京梦华录》云:“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处,市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这种守岁一直延续到钟敲十二点。

    便预示新年(大年初一)来临。

    守岁在旧社会对有钱人家确实是欢天喜地,合家举庆,但在穷苦人家,像欠债户,就苦于要躲年关;逃避逼债人入户讨债。

    据习俗,躲年关的人,只要等时辰过了钟敲十二,逼债人就不会上门了,这时,躲年关的人也可以回家吃上年夜饭。

    正月初一为拜年之始,一直要拜到正月初三日,有的地方要拜到初四、初五。

    拜年之日,各自串门拜户,吃上糖果,也是热闹之一种,有的地方邀集四方五邻到族长家拜年或集合于祠堂里互相拜年,此习俗类似我们今天搞的团拜活动,《南昌县志》载有新年习俗云:“亲戚无疏近,新年必一人往贺,否则举颜语绝之,新年不拜年,素日无来往。

    ”可见新年拜年在南昌古已有之。

    另外大年初一,南昌时兴许多荒唐可笑之习俗,如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家里人不能洗衣服、晒衣服,意思是去年的脏东西不能拖到第二年,得在新年之前扫除完毕。

    有的人家里在初一这一天不能煮饭,习俗解释为:除夕之日要多煮点饭留到大年初一吃,这叫做年年有余。

    除此,诸如不能用菜刀,不能扫地,倒垃圾,不能打骂小孩,大人们也不能吵架,意含一年复始,万象更新。

    初一到初四,南昌近郊时兴踩高跷,舞龙灯,表演者走街串巷,市民以鸣鞭炮迎之。

    总之,能热闹到什么程度就玩到什么程度,有的地方连玩半月直到元宵节为止。

    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

    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南昌人对于拜年也是很讲究的。

    初一儿子给父母拜年,幼辈依次给尊长拜年,尊长又率幼辈向邻居贺年。

    初二女婿给丈母娘拜年。

    初三女儿回娘家要给邻居分糖饼,体现邻里关系融洽。

    在过年期间,初七是很重要的,南昌民谚:“上七大似年。

    ”因为传说女娲造人就是在初七。

    初七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糊羹,人们认为,吃了糊羹,象征步步高。

    过年的最后一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有张灯观赏的习俗,因此也称“灯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479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