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我的人不需要解释,不懂我的人解释有何用的诗句

懂我的人不需要解释,不懂我的人解释有何用的诗句

1、“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2、 这句诗出自《诗经·王风·黍离》

3、知我者无以言,不知者语何用。

毎个人和人之间不一样,古诗词怎么说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赤璧怀古》词《念奴娇》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辛弃词:《满江红》。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词《江城子》。

沙上弃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 词:《天仙子》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扬花过无影。

张先 词:《木兰花》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蒋氏女 词《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

吕本 《南歌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 词:《雨霖铃》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

苏过 《点绎唇》

我想学习诗词歌赋啊,不知道要怎么打基础。

还望懂的人指点一二。

《红楼梦》第四十八会中,林黛玉是这样教香菱的: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Д,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可见应该先读一些名家的诗作。

有一定底子后,可以读读《诗词格律》之类的书,然后就多练习。

语文诗词到底要不要背,我真的觉得没用啊?

普通人欣赏诗词,一上来根本不用读全篇、不用知道背景、不用看专家解析,关键就在一句,打动你的那一句,它可能说中了你的心事,可能描述了你看过的美景,可能表达了你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的东西,你的感受、你与那句诗词的情感共鸣,这些才是更重要的。

由那一句开始,你感受到美,然后被牵引着去探究更多。

我会每天分享一句打动我的诗词,希望也能打动你,更欢迎你与我一起分享你的那一句。

普通人读诗词,从「一句」开始,读「一句」就够。

形容人多情的诗词

1. 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2. 羁恨虽多情,俱是一伤情。

3.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4. 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长挫摧。

5. 酷怜风月为多情,还到春时别恨生。

6.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7.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8.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9.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0.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1.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12.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3.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14. 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 15.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16.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17.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18. 拼将一生休,尽君一日欢。

19. 古多情空余恨,多情总被无情恼。

20.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21. 君当做磐石,妻当如蒲草。

22.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23.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24. 杏花未肯无情思,何事行人最断肠。

25.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惜奴娇】 南宋-石孝友我已多情,更撞著、多情底你。

把一心、十分向你。

尽他们,劣心肠、偏有你。

共你。

风了人,只为个你。

宿世冤家,百忙里、方知你。

没前程、阿谁似你。

坏却才名,到如今、都因你。

是你。

我也没星儿恨你。

思旧(三首)元-邦哲初相见,意思浓,两下爱衾枕和同。

销金帐春色溶溶,云雨期真叠叠重重。

谁知道,天不容,两三年间抛鸾拆凤。

苦多情朝思夜梦,害相思沉沉病重。

尔在东,我在西,阳台梦隔断山溪。

孤雁唳夜半月凄凄,再相逢此生莫期。

【摊破浣溪沙】清-纳兰性德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毛泽东的主要诗词作品

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

在同时代的革命领袖人物中,他更具有鲜明的诗人气质和风采,这是由于他的兴趣、爱好和深厚的素养所使然。

他的诗词创作成就,一方面与他作为伟大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的恢宏气魄和宽广胸怀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与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刻见解有直接关系。

从毛泽东关于诗词与欣赏的见解和主张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创造无产阶级新文化的。

为了深入说明这一点,本文不能不涉及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有关问题。

一、肯定“诗言志”。

1945年毛泽东为诗人写了“诗言志”的题词。

这既是他关于诗的一种见解,也是他对诗人的一种主张和号召。

所以关于“诗言志”的内涵,必须加以说明。

“诗言志”之说,屡见于先秦以来的古籍,为历代优秀诗人所遵循。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人对于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作为中国诗歌最基本的审美创造原则,一直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史。

这样的诗歌传统,必然被毛泽东所接受。

他青年时代在湖南师范读书时写的《讲堂录》,就记述了关于诗歌特征的一些语录,这些语录自然反映了他当时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

录中所记“有情而后著之于诗,始美且雅”;“性情识见俱到,可与言诗矣”等,就属于“诗言志”的范畴。

他从青年到中年写的诗词作品,也鲜明地表现了忧国忧民、奋发有为的豪情壮志。

因此,他在抗战期间提倡“诗言志”,就不是偶然的了,而且他又使这条古老原则增添了新的光彩。

但是,毛泽东不仅肯定了“诗言志”的积极内涵和优秀传统,而且又给它赋予了新思想、新内容。

关于“诗言志”的“志”,他没有直接进行诠释,但我们可以从他的大量诗词品评中看出来。

从1937年到1944年期间,他在给何香凝、柳亚子、萧三等人的书信中,屡屡以不可抑制的激情,赞美他们的诗中所表现的那种不被恶势力所压倒的“骨气”和为民族解放全力以赴的“战斗”,就清楚地表明了他之所谓“诗言志”的新内涵。

毛泽东自己的诗词所表现的“志”,不论是战争年代的作品还是和平时期的作品,都具有中国人民不可侵犯、不可欺侮和独立自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铮铮骨气,具有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祖国的战斗豪情。

二、注重“诗格”。

1945年秋,毛泽东由延安到重庆谈判期间,曾多次致函柳亚子。

其中有云:“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这里所说的“一首词”,指的是1936年2月他写的长调词《沁园春·雪》。

这里所说的“诗格”指的又是什么呢? 关于“诗格”,在中国古典诗学中也是由来已久的。

它的含义大致有这样几种:一种是指诗的体制、格式或格律;一种是指诗的品格、风格或格调。

毛泽东所说的“诗格”是属于后者。

因为他在寄词之前,曾收到柳亚子的赠诗,并当即复信赞赏:“先生诗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使人感发兴起。

”这就为他的“诗格”作了注解。

陆游和陈亮,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词人,力主抗战,反对求和;所作诗词,慷慨激昂,为历来诗评家推为高格。

然而毛泽东竟以为柳亚子超过了陆游和陈亮,其诗格之高可想而知。

毛泽东说自己的《沁园春·雪》略近于柳诗,显然是谦逊之辞,但也说明了他是多么重视“诗格”。

柳亚子接读毛词后,极为激动,赞赏不已,当即次韵奉和,盛赞毛词高格:“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

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其中“黄州太守”,指的是北宋大词人苏轼。

他打破了唐五代以来婉约词风的传统,开创了豪放词风的新生面。

柳词所谓“稼轩居士”,指的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将豪放词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柳亚子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就是这样的词坛巨擘的豪放高格,也是比毛词逊色的。

在“诗格”上,柳对毛之评价,大体说来不算是溢美,毛词《沁园春·雪》确是绝唱,自有词这种艺术形式以来,以《沁园春》的词牌咏雪的,还没有如此雄浑的作品,千古词人向他折腰敬服是可以想见的。

值得研究的问题是,毛泽东为什么将“慨当以慷”的作品视为高格?这是因为中国文学史历来以“建安风骨”为高格,而“建安风骨”就是以“雅好慷慨”为其特征的。

毛泽东所说的“慨当以慷”一语,就出自领导“建安风骨”的曹操之《短歌行》。

1949年所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又用此语:“天翻地覆慨而慷。

”总之,他很喜欢“慨当以慷”的作品。

关于这个问题,他自己作了回答,即给柳亚子信中所说的:“读之使人感发兴起。

”这句话十分重要,因为它将慷慨高格的审美价值的精髓很集中地提炼出来了。

三、崇尚“诗味”。

关于“诗味”问题,是毛泽东于1957年1月12日给臧克家等人的信中提出来的,在1965年7月21日致陈毅的信中有比较深入的探讨,因此是他十分重视的诗歌理论问题。

“诗味”的“味”,也是一个最富于中国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它的形成非常有趣。

“味”,本来是一个味觉概念,把它引入艺术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462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