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诗句大全

山水画诗句大全

野望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江上

王士禛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田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中国画的题款是指什么,包括画的主题,还有哪些内容,有没有特定的...

浅谈中国画的基本构成元素http://hi.baidu.com/zyzgh/blog/item/1a1899133f452f035baf536e.html中国画的题款与印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c4f6050100lc3q.html谈中国画笔墨结构http://fanfengzhao.blog.163.com/blog/static/13064572007112493345370/谈谈中国画的构图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c4f6050100lc3u.html剩下的你自己找吧

我朋友有幅山水画,题款是:丁亥年 初冬 书于京城书香阁 成涛 ;款印...

李成涛的画吧?李成涛,1935年1月生于浙江鄞县,字巨澜,号逸秋,又号迟暮斋王,四明野老等,哈工大毕业,高级工程师,民建会员。

现为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的一级艺术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级书法家、特约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社理事。

书法师承二王,旁及颜、柳、赵、董、王铎等,也涉金文碑版。

近年来临摹历代法书名迹,自钟繇、二王至金农邓石如等,涵盖我国自秦至清末及近、现代书法作品1341幅,临刻收藏印章17016枚,书法作品总长3528.51米,通过文化部IS C2000艺术价值评审并上网,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

有经验的画家在画较复杂的国画山水画或工笔画的时候,往往中途先...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自署阿寿 、寿者。

现代画家、教育家。

浙江宁海人。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

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

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潘天寿的画让人感到震动;一个洋溢着生活的情采和趣味,一个勃发着精神的张力和豪气。

前者以自然流露为上,后者以刻意经营为工。

他一生的奋斗,正与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美术的起伏冲击同时,他认为中外美术的混交,可以促进美术的灿烂发展,但他自己的创作却毕生坚持从传统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来因素借鉴。

他在风格上和吴、齐、黄的差异,并无超出传统材料工具、表现方式和审美趣味这个统一的大圈。

因此,他追求的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性格,依然未出“壮美”这一传统审美范畴,没有由借鉴西方文化精神而转为崇高性。

他是传统绘画最临近而终未跨入现代的最后一位大师。

如何提升中国书画鉴赏能力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

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

但如果是粗放的。

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

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

一神韵、意境是国画的灵魂中国画十分重视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即所谓的「神韵」,而不在乎是否画得很像,所以齐白石先生说:「画在似与不似之间。

」一位创作者是将融合于胸中的自然现象,经过情感的激发,藉纯然之技法自然绘画而生,这就是谓「灵感」的流露。

意境是画的灵魂,所谓「意境」就是撷取客观事物中的精粹,加上主观 思想感情的冶炼,即借景抒情,再经过艺术加工,达到情境交融的「美的境界」、「诗的意境」。

二「留白」让观赏者拥有想象空间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华民族的基本哲学,亦即易经的宇宙观:「一阴一阳之谓道。

」所以,画面的空间凭着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尤其讲究「气韵生动」,即是一种有 节奏的生命,虚实相映,计白当黑(以虚为实),达到「此时无声胜有 声」的境界,因此,「留白」是中国艺术中一门很大的学问与特色。

不管是山水、花鸟或人物画,一般来说,国画很少会将整个画面填满, 而是要留给观赏者更多的想象和自由以让思绪在宇宙无限的空间里飘游,因为一幅作品并不是最后的叙述,而是一个开端,国画家所记录的并 不是单独视觉上的经验,而是许多经验的聚合,这种经验以形式来表现 ,同时还赋予象征性的意义例如画家画黄山,黄山的真面目对画家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自然 形态的精髓,可以对着它凝想,可以对着它遨游。

又如画家画树上的小鸟时,这只小鸟并非是被画框框起来的东西,而是无限空间中的一个生命象征,是「超以象外」、「灵的空间」,其内涵力量在于能引导观「脱离自我」、从所观赏的画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及清新脱俗之感。

三远看形,近看笔墨趣味。

“气韵生动”者,是指一幅作品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衡量作者对主题(主体)的诠释和渲染水平。

气韵生动与否,不仅是绘画技能的展现,也是美学修养的体量。

因此,气韵生动是品鉴画作时的第一要素,余下如“骨法用笔”等五法,均是营造气韵生动的具体措施。

“骨法用笔”者,指笔墨技巧。

中国画是用笔和墨塑造形象的。

画中如果不见“笔墨”,不啻去欣赏摄影作品了。

明末清初常州画派的开山鼻祖恽寿平(1633-1690年)说:“有笔有墨谓之画。

”故笔墨是画的灵魂,是中国画独特的美学趣味所在。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中国画是线的艺术,通过用笔的轻重、长短、粗细、刚柔、虚实、方圆、转折、顿挫、疾徐以及用墨的干湿、浓淡等多种变化,去表现对象的结构、形态,抒发作者的情感,渲染主题(主体)的意境。

衣纹的描法,山石的皴法和花叶的勾勒,都是笔墨技巧。

古人就有十八描二十六皴之说。

描法有高古游丝描、铁线描、柳叶描、行云流水描、钉头鼠尾描等等。

画家借用不同方法画出不同韵律的线条,造就不同的视觉效果,孕育不同的情感趣味。

皴法如披麻皴、直擦皴、横擦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小斧劈皴、大斧劈皴、拖泥带水皴等等。

作者用不同的笔锋,不同的墨色,表现物体不同的质地。

没骨法并非真正的没有“骨法”,而是墨中隐骨,色中藏笔,以片代线,蹊径另辟。

“应物象形”者,指作者的造型能力。

即画家的描绘要能完美地表现被写对象的形与神,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西方写实,东方写意。

国人作画,不照搬现实中的“形”,而更注重借“形”传“神”。

齐白石 (1864一1957年) 有句名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众所周知,白石老人精于画虾。

他长期深入观察和揣摩虾的形态,不断对虾的外形进行提炼,着力强化虾在水中的动态和透明感,最终让人感到画上的虾竟有生命的律动。

从解剖学分析,白石的虾与现实形态的确存在差距,但从艺术角度看,这种源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正是艺术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随类赋彩”者,是指着色技巧,用以强化物体的质量和感染力。

宋代以前的山水画十分讲究色彩,但并不看重色相、色度、冷暖等对比关系,更关注的是如何协调画面整体的明暗结构。

“随类赋彩”的“彩”,不单指光谱中的红、橙、黄、绿、青、蓝、...

五句以上古人咏月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9.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11.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12.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13.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 14.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5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6.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17.却下水精帘, 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18.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念奴娇大江东去>) 19.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20.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21.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22.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23.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概述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起源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

先秦绘画己在古籍中有记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多是神话人物,气势恢宏。

魏晋南北朝,出现文人画。

隋唐发展快,产生名家。

宋朝发展到高峰,元明清相继发展。

中国古代绘画起源很早,五六千年前的先民们就用矿物颜色在岩石上涂画拙朴的动植物纹样和人形图案,在陶器上描绘各种美丽的图案纹饰,之后又在青铜器上刻铸纷繁神秘的花纹及其他图形。

这些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所保存下来的实属凤毛磷角,却使我们得以一窥早期绘画的面貌。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绘制于纸绢上的独幅绘画作品,是出土于墓葬的随葬品,距今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中国绘画以作品的题材划分为若干画科,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公元17世纪前后,欧洲绘画传入中国,为了与本土传统绘画相区别,舶来之欧洲绘画作品冠名为"西洋画",本土绘画自然就称为"中国画"。

因此,中国画最初的称谓,是相对于西洋绘画(泛指欧洲绘画)而言的。

中国画是东方绘画艺术的主流,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无论在艺术内容、形式,还是表现手法上,中国画与西方绘画都有极大的差别。

工笔重彩画与水墨写意画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传统的中国画似乎就是水墨写意画,其实这是一个误会。

中国画按照其技法及风格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工笔重彩画和水墨写意画。

工笔画又称"细笔画"。

其绘画风格工整细致,以规整并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并注重于细部的刻划,然后再敷以厚重、鲜亮的颜色。

工笔画所用颜料大多以矿物质制成,历经多年,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的色彩;整个画面漂亮明丽,有着很强的装饰效果。

正因为这部分绘画作品具有富丽堂皇的外观,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宫廷画家部采用此种画法,以表现皇家气派。

相对于工笔画的就是写意画,又称 "粗笔画"。

其画风简略,通过尽量简练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神韵相意态,而并不十分在意所画对象的逼真与形似。

画家在画中多采用概括、夸张的手法,运用丰富的联想,最大限度地抒发自己的情绪,张扬不同的个性。

因此,写意画作品带有一定的即兴性、随意性和偶然出现的意外效果,较难临仿和描摹。

它们几乎部是用水墨完成的,有着素淡、清雅的外观。

这类作品在后期中国画坛上占有很大的比例。

从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来看,早期的(公元12世纪以前)画幅均为工笔重彩画。

晚期的作品则多是水墨写意画;再从作者的情形来看,工笔重彩画的作者大都是职业画家或工匠画家,水墨写意画的作者则大多兼有文人的身份。

当然,在工笔画和写意画之间还有一片开阔地带,供画家们在两端取舍,从而形成折中的即半工笔半写意的画法。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传统的中国画离不开诗词。

题款。

篆刻,是诗"书。

画、印相结合的艺术表述。

早期中国的许多文字,是根据对象的形状或意义,用简练的 线条描绘出来的象形艾宇。

这与使用线条画画相似。

中国文字的这一特点,加上书写文字的形式本身带有很强的艺术创造性,因而与绘画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人谓之"书画同源"。

中国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

在作画的过程往往十分自然地将写字的笔法运用到绘画中去;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很多时候以诗句的形式——直接题在画面上;并按中国文人的习惯,在画的落款处盖上刻有自己名号的朱砂红印章。

强调线条的表现力,强调绘画笔墨的书法情趣,是品评中国画作品格调高下的重要标准。

中国绘画非常讲究画家综合的艺术修养,画家在下笔之先,一般已经将题诗的内容、宇体及印章在画面中的位置作了通盘的考虑。

画中的诗何与图像相辅相成,对画面意境和构图起到了某种补充和平衡的作用;印章的红颜色义与黑白的(水墨)图画形成色彩的差异。

将诗、书、画、印四个分割的因素融为一体,组成一幅统一的画面,是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特色。

从画面布局上看,中国传统绘画与欧洲绘画有一个明显不同,就是中国画很注重在画面留有空白。

空白处并不是空无一物,它可以是山中的云蔼,可以是江面的晨雾,也可以是日月的光华,甚至可以什么都不是。

有人认为,"布白"是中国画中最为人关注的要点。

画家强调画面诗意的传达,那些空白处也许正是诗意的不确定性、模糊檬拢的象征,留给观赏者想象的余地。

公元11世纪时的中国大画家、大文学家苏拭(1036-1101)曾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主张,这也是后来历代画家追求的境界。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足鼎立 在中国画中,人"物、山水、花鸟是三个最大的科目,也是最常见的题材。

它们大致可以和欧洲绘画中的人物、风景、静物相对应。

以人物形象为赛主体的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各科目中出"现最早的,美术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

原始社会的先民"们用白茎、红矾土、霸炭黑在岩壁上画的人寨形和动物图案,可以"说首开人物画的先霸河。

至大约1500年前的魏昔南北朝时期,人物画的艺术发展逐渐成熟。

这一时代的霞著名画家、艺术理论家顾档之(348-409)提出了人物画应"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主张,认为画家不仅应当正确地描绘人物的外形,而且要注意...

请问杭州旅游景点的“杭州雷峰塔”有多少层,多高?急等答案啊,谢...

杭州雷峰塔www.zjol.com.cn 2006年03月15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雷峰夕照景区位于西湖南岸,以南屏山支脉夕照山为主体,与净慈寺遥望相对。

唐末五代吴越国国王钱弘俶为藏佛螺髻发,在夕照山上建塔,立名黄妃,俗称雷峰塔。

南宋宫廷画院马远等画了十幅各有款名的西湖山水风景画,其中陈清波画了雷峰塔山水画,题款"雷峰夕照",又传"雷峰落照"。

这一款名就成了留传千年名闻遐尔的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

1924年塔圮,塔景全虚。

八十余年来经各界人士呼吁,省、市委,政府为顺乎民心,保护文物遗址,提升西湖总体景观,重现雷峰夕照景色,丰富杭州文化名城内涵,决定重建雷峰塔。

景区目前占地约8公顷,属风景文物名胜景区。

雷峰新塔选在原塔址重建,并覆盖整个遗址,是遗址文物保护罩与塔结合一体的风景名胜建筑。

它远借西湖,邻借古刹,晚借夕阳,朝借钟声,水、光、声、色俱全,绝妙无比。

新塔的设计,新塔台基以下两层(含地下一层)呈平面八角形,外饰汉白玉石栏杆。

塔身即台基以上五层(不含暗层)是平面八角形仿唐宋的楼阁式塔,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韵。

同时还有外挑平座可供观景。

风姿优美,古色古韵。

塔的总高度为71.679米(其中台基9.7米,塔身45.809米,塔刹16.10米)。

占地面积为31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6089平方米。

其中台基建筑面积为3133平方米,塔身建筑面积为2956平方米。

塔的体量,台基对径为60米,边上为23.34米,周长为186.72米;副阶对径为35.25米,边长为13.426米,周长为107.408米;塔身对径为28米,边长为11米,周长为88米。

塔的内部空间充分体现了现代功能要求,内部承重结构采用现代钢桁结构,创造内部宽敞的大空间,内设电梯、步行梯,既能反映新时代建筑设计水平,又能满足广大游客登高俯瞰西湖全景的心愿。

副阶内底层下是雷峰塔遗址,底层设遗址玻璃防护罩,站在底层可直接观看遗址。

原雷峰塔历经千年形成了深厚的人文积淀,有经典的佛教文化,又有吴越文化,诗词文化,更有广为传颂的《白蛇传》爱情故事。

雷峰新塔将依托这些历史文化灵魂,每层布置制作精美、格调高雅的文化陈设供游人参观,享受高品位的艺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385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