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花的诗词赏析400字 诗词赏析练字导学案

有关花的诗词赏析400字 诗词赏析练字导学案

求5篇古诗词的赏析文字~400字的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

3. 啼:叫。

-------------------------------------------------------------------------------- [简析]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

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

“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

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

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

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

字达夫,一字仲武。

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

有《高常侍集》。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

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

有《临川先生文集》。

塞下曲 卢纶 月 黑 雁 飞 高,单 于 夜 遁 逃。

欲 将 轻 骑 逐,大 雪 满 弓 刀。

[注释]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

赏析一些关于花的诗词、句子?(两个都要有)句子不少于100个字,...

深林人不知。

这既是即景即事,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著手成春”。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写人(独坐,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佚名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而其所以写此景,就是:“独坐、弹琴,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

诗中写到景物,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弹琴复长啸,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幽篁”、“深林”,房屋周围有竹林,偏来相照。

赏析作者,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

更从全诗的组合看,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不取诸邻,俱道适往,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唐代作者:王维原文,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独坐幽篁里,却妙谛自成,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

译文及注释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诗人在我与物会。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

但四句诗合起来、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进入“薄言情悟。

它不以字句取胜。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明月来相照,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

当然。

注释⑴此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俯拾即是,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

表面看来,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这里说“俯拾即是”。

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幽深的竹林,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写此事,一边弹琴一边吹口哨。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

对人物。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就意境而言,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又写了弹琴,故名。

⑵幽篁(huáng),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而命笔成篇的。

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

因此、超拔脱俗的气质、明月),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反衬深林的昏暗,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

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长啸”,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竹里馆 朝代

经典诗词读后感(400字左右)

我写诗词作业的时候写的,还真有点长....截取一下不知道能不能用,希望能帮到你。

《甘露歌》赏析甘露歌宋·王安石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

疑是经春雪未消,今日是何朝。

关于王安石和他的集句诗,公道的评论自宋就有。

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集句自国初有之,未盛 也。

至石曼卿人物开敏,以文为戏然后大著。

至元丰间,王荆公益工于此。

”何文焕《历代诗话考》里亦有提及:“荆公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

”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对集句诗的深研和发展,是具有开先河的意义的。

《梦溪笔谈》记录了一则佳话,大抵是对诗的切磋:“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

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 ……本宋王籍诗,元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

”这无疑又为荆公的诗词造诣平添了一份独到的注解。

清人贺棠曾在《转酒园诗话》中批判集句诗“佳则仅一斑斓衣,不且百补破衲”,我在读王安石的这首《甘露歌》时,却没有觉得毫无牵强之态,反觉得浑然天成,词简而情极致,意迂而味不薄,幽远清新。

虽是集句,乃有取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不失为一种突破。

昔闻少陵以天上之曲刺花卿,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人间难得一闻竟得闻,愈发见得其美妙了。

诗人是折了一截梅在手,幽香淡淡,大概也萦绕指间心间,心旷神怡,才有了“人间应未有”的唏嘘,“折得一枝香在手”的妙处自然同少陵的“仙乐”有可比之处了。

再说梅之清高孤傲姿态,诗中并没有十分具体的描绘,只从折下来的一枝梅吟起,但从诗人为之陶醉的清香,却可以隐隐觉察她盛开在雪地的样子,想象的世界因为这一种描写的缺失反而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

仙乐之余韵,让人觉绕梁三日,冬梅之缕香,同样地能攫住心魂。

这两句,不绘其形,而传其神。

这大约就是一种神往了。

然思绪猛地一扯,突然想起,这是不是经春未消的雪啊,否则哪来这么白这么清冽?雪和梅,一直以来都可以说是相互映衬的意象了。

许浑诗云“素艳雪凝树”,说的是梅花似雪;荆公亦作《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花香解惑。

这种怀疑,自古以来就有,梅花是公认的白似雪,香气浓郁。

于是这里诗人也有这样的猜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疑是经春雪未消”,此句直接借用张谓《早梅》中的原句,表达与张同样的感受。

信手拈来,前后无一丝牵强。

紧接着诗人似乎未恍悟,仍困在鼻前的幽香中。

“今日是何朝”,是自呓还是询问,不得而知。

只知道诗人徜徉其中,产生一种飘飘然的时空叠错之感了。

韩愈曾被贬阳山,途中在船上逗留了几天,走出船舱忽觉天晴,也产生了一种久违的感受,像是搅乱了时空,不禁发问“今朝是何期”。

久未逢物,突然呈现在面前,当然有陌生之感,甚至要问是否穿越时空了。

荆公的感受大抵相同。

手中的梅白似雪,故以为雪未消,春天未到,而明明香气扑鼻,浓厚得还以为人间不多闻,错觉自此产生。

全词以恍惚的发问收尾,韵味更加悠长。

由于此词史料稀少,我无法确定这是在什么环境下所作。

唯一可以推论的,是荆公后期的隐居生活中,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状物咏志诗代替了之前的政治诗,情趣渐露,艺术风格偏于雅丽。

其中有《泊船瓜洲》、《梅花》等诗,亲近自然,诗风淡雅。

因此标签其为咏梅诗也无可厚非。

本词含蓄委婉,精丽工巧,是王安石咏物诗的典例。

值得一提的是,荆公颇爱梅,常写常新,心境清凉,意境空灵。

张岱在《陶庵梦忆》里提到:“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这么看来,荆公的隐居生活,倒是别有情趣,真心深情都齐了。

生命中最动人的旁逸,大概在于此。

求5篇古诗词的赏析文字~400字的如题~5篇400字的诗词赏析文字~尽...

早发白帝城 李 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 3. 啼:叫.-------------------------------------------------------------------------------- [简析]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别董大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有《临川先生文集》. 塞下曲卢纶月 黑 雁 飞 高,单 于 夜 遁 逃.欲 将 轻 骑 逐,大 雪 满 弓 刀.[注释]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2.月黑:没有月光.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4.遁:逃走.5.将:率领.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7.逐:追赶.-------------------------------------------------------------------------------- [简析] 这是卢纶《塞...

《繁星·春水》分别摘抄以母爱童心自然为主题的诗歌各一首,并附上...

母亲啊!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从此处可以看出母亲是孩子最好的依靠,有了母爱的力量,孩子就会不怕风雨。

这就是母爱的体现

冰心成功的花的诗歌赏析1.冰心将现实与当初对比,目的是什么/2.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8)了。

好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感受: 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

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

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

即使见到了,肉眼也不易认识。

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

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

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

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

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

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

寒暑表上的水银爬到tempetate上,正是气候最tempetate的时节。

就景色上说,春色不须寻找,有广大的绿野青山,慰人心目。

古人词云:“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出。

”原来山要到春去的时候方才全青,而惹人注目。

我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

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朱磦,轻描淡写。

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他就毫不吝惜颜料,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花青而大块地涂抹,使屋屋皆白,山山皆青。

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像是Cèzanne的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

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吃了园丁的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

草则到处自生自长,不择贵贱高下。

人都以为花是春的作品,其实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

看花的能有几人?草则广泛地生长在大地的表面,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

这种美景,是早春所见不到的。

那时候山野中枯草遍地,满目憔悴之色,看了令人不快。

必须到了暮春,枯草尽去,才有真的青山绿野的出现,而天地为之一新。

一年好景,无过于此时。

自然对人的恩宠,也以此时为最深厚了。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

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着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的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桀卜闪,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这边颜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 展开

急!今日内!陆游,卜算子咏梅赏析,简短一点。

400字左右

卜算子·咏梅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

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

“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

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

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这着实、妙!下阕,托梅寄志。

梅花,迎来了春天。

但它却“无意苦争春”。

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

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

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

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

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

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

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

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

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

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

而这“劲节”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

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

“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关于杜甫诗歌阁夜鉴赏,400字!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 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 情的真实写照。

当时,蜀中发生了 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 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 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 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 甫深感寂寞悲哀。

诗人流寓于荒僻 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 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

他由 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 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 心超越令人悲伤的现实。

诗中虽有 悲凉哀伤之情,却也有壮情和超然 之意。

“阁夜”,即西阁之夜。

句解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 寒宵。

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 ;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 宵。

首联用流水对起题,点明时间 、环境。

“岁暮”,指冬季。

“阴阳”, 指日月。

短景,冬天日短夜长,所 以说“短景”,而此处深意是说光阴苦 短。

“催”这一动词,逼真地写出衰年 岁暮,久客不归,使人觉得光阴荏 苒,岁月相催。

“天涯”,这里指夔州 ,又有沦落天涯之意。

“霁”。

霜雪停 止、消散。

“寒宵”寒冬之夜。

当此霜 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 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景,不由感慨万 千。

这一联写实景,而寓深情,为 全诗奠定了一种沉痛的笔调。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 动摇。

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 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 江波动摇。

颔联上承“寒宵”,写夜中 所闻所见。

“鼓角”,古代军中用以报 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

当时 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 有战事。

古时将一夜分为五更,“五 更”即接近天明了。

此时,愁人不寐 ,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

这 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 、战争频仍的气氛。

天上星河虽然 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 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 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 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

这 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 采清丽壮阔,于《东坡志林》所言“ 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 的情怀。

正如刘辰翁所云:“第三四 句对看,自是无穷俯仰之悲”。

叶梦得《石林诗话》评价说:“ 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 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 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 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揺’等 句之后,常恨无复继者。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 渔樵。

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 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数处渔人樵 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 声息。

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 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

“野哭” 、“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 有地方性。

对忧国忧民诗人来说, 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几家” ,一作“千家”。

“战伐”,指当时蜀中 自永泰元年开始,崔旰、郭英乂、 杨子琳等军阀割据混战。

“夷歌”,指 蜀地少数民族的歌谣。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 寂寥。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 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 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 ?“漫”,任随。

“卧龙”,指诸葛亮。

“跃马”,指公孙述。

公孙述在西汉末 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

这里用晋 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之 意,诸葛亮和公孙述都曾在夔州活 动。

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 诗人深入的思考,正如卢世?所说 :“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

诗 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他早已写过 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 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

古 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 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 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 ,总会延续。

就像诗中所说,虽然 有“野哭”,但也闻“夷歌”。

评解此诗前四句写阁夜景象,后四 句写阁夜情事。

《批点唐诗正声》 分析说:“全首悲壮慷慨,无不适意 。

中二联皆将明之景,首联雄浑动 荡,卓冠千古。

次联哀乐皆眼前景 ,人亦难道。

结以忠逆同归自慰, 然音节犹婉曲。

”全诗激越悲凉,气象雄阔,诗 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 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 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 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 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 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

明 代胡应麟《诗薮·内编》称赞此诗“气 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 它是“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七言 律诗的“千秋鼻祖”。

《杜诗解》称赞 此诗“笔势又沉郁,又精悍,反复吟 之,使人增长意气百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1486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