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奉化的诗词文赋

有关奉化的诗词文赋

题奉化西峰圆觉禅院 水流百折山苍苍,古寺秋容横野航。

明月初濡寒露白,篱花似趁重阳黄。

道人心已老松石,学子胆须磨雪霜。

默默澄源坐兀兀,游鱼沙鸟静相忘。 送叶伯几赴奉化录

君不见东海狞龙子,学飞使逐风云起。

又不见西域豪马驹,堕地一日能驰驱。

叶家翁季亦如此,一经接武成师儒。

毛锥如风腹如笥,快书疾读三千字。

颇闻曾下仲举榻,不为频通祢衡刺,

台书翩翩江上来,吾州自古多贤才。

裹琴携砚速相就,为子归归山中来。

描写奉化的诗句有哪些

据古籍载,甬山曾有梅福庵、梅福洞等古迹,系汉道家梅福所留,官至南昌尉的梅福为抗王莽的专政,便辞官弃家在甬山之阳听莺悟道,元时戴表元作《访梅福洞》诗云:“路逢耕者问,山是化人开。

梅尉成仙去,安知不此来。

”在《奉化风情》一书中曾收录法号“西来”和尚咏《梅福庵》一诗,诗云“羽士留丹定,金仙作化城。

松房新月朗,药井旧泉清。

路入幽篁去,门开沧海平。

倚栏遥骋望,寥廓一身轻。

” 历代文人墨客对寿峰塔题咏颇多,清儒学之士蒋翼清有《甬山高塔》诗“山头突兀,昂耸太空。

雾迷文峰秀,烟冲警信通。

夜顶明星探碧汉,朝迎嫩日带轻虹。

”寿峰塔与奉化南山瑞峰塔遥相呼应,被称为“姐妹塔”,毛翼虎先生曾作《姐妹双塔》诗“巍巍双塔立西东,古迹千年造化工。

溯本追源思甬地,三江相汇五洲通。

蒋介石的诗词述志的寓意

一九○七年冬,蒋介石获清廷公派赴日本士官预备学校留学,○九年,经其浙江同乡陈其美介绍加入同盟会。

当时,作诗一首《述志》寄给表兄单维则: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那是个全球杀气腾腾的时代,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俄国和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

该诗虽略输文采,但平生志向,尽展无遗。

还可算是一首不错的诗。

末句是针对他的亲戚们存在的封侯拜相的观念做出的回应。

雪山名胜擅幽姿,不到三潭不见奇。

我与林泉盟在夙,功成退隐莫迟迟。

蒋介石的故乡奉化溪口,有个景色优美的雪窦山,这首诗是一九二○年冬,蒋氏闲居故乡韬养时所作。

前两句写雪窦山奇山异水引人入胜,后两句表达大丈夫成就一番事业后功成身退、归隐林泉的情怀。

此诗比上述《述志》诗较有文采,但有一点必须指出:将雪窦山简称“雪山”太牵强,有歧义。

这是蒋介石一时疏忽。

其实此句大可改为“名山雪窦擅幽姿”。

一九二五年二月,蒋介石率军东征陈炯明,十日,军至东莞常平,作《常平站感吟一绝》:亲率三千子弟兵,鸱鸮未靖此东征。

艰难革命成孤愤,挥剑长空涕泪横。

此诗前两句叙事、写实;后两句抒发感慨。

当时滇粤桂十万联军东征,初战连捷。

但滇军杨希闵部和桂军刘震寰部却为保存实力而按兵不动。

致使蒋介石的子弟兵──粤军和黄埔校军付出重大牺牲。

这就是诗中“孤愤、涕泪”之由。

一九三五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四川甘孜地区,人困马乏,粮草全无。

而四川当时有胡宗南二十多万装备精良的大军,在蒋介石看来,红军已濒临绝境。

不可能咸鱼翻生了。

因此他作完围追堵截以期最后消灭红军的部署后。

便登峨眉山作逍遥游了。

七月二十七日,作《游峨眉口占》二首:一、朝霞映旭日,梵贝伴清风;雪山千古冷,独照峨眉峰。

二、步上峨眉顶,强消天下忧;逢寺思慈母,望儿感独游。

两首的第二三句均“失黏”,此为折腰格,还可视为标准格律诗。

第一首景中寄兴,表达身居绝顶的快意。

意境不错,但“朝霞映旭日”一句,有凑词之弊。

第二首由忧国转而思亲,大概想述说忠孝不能两全吧。

蒋介石受传统文化影响极深,十分在意孝道。

据说当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蒋介石回国参加革命军,因未经母亲同意而中断了在日本的学业。

在率部攻打浙江巡抚衙门的战斗空隙时间,还不忘写信给母亲,恳请“恕儿不孝之罪”。

一九五三年十月三十一日,宋美龄以画为蒋祝寿,蒋介石作诗《为夫人题画》:风雨重阳后,同舟共济时。

青松开霁色,龙马动云旗。

我们无法看到宋美龄的祝寿画,但从蒋介石这首极具生活气息的诗里,可以看出一对渐入晚境的老夫妻,相亲相爱,闲适安恬──半世纪金戈铁马,如今只在画中看了。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一日蒋宋联姻,婚前蒋介石曾向全国征集贺诗。

结果压卷之作是下面这首诗:读罢兵书舞细腰,森森戈戟杂蓝桥。

英雄盖世浮云过,儿女痴情艳雪消。

将将将兵多事日,卿卿卿我可怜霄。

伯符手创江东业,应许周郎配小乔。

蓝桥,在陕西蓝田县东边。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公元前三二○年,苏秦向燕王讲过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桥。

唐代秀才裴航遇云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两千多年来,蓝桥几乎就是爱情的象征。

元稹诗云“蓝桥春雪君归日……”,苏东坡名句“蓝桥何处觅云英……”。

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一出经典爱情电影,一传到中国就被译为《魂断蓝桥》。

当时蒋介石是北伐军总司令,用“森森戈戟杂蓝桥”写蒋宋婚礼,深得形象思维之道,十分传神。

然更妙的还是末联。

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结合,宋老太太起初不同意,更兼孙夫人宋庆龄坚决反对。

蒋介石“穷追不舍”五年之久才抱得美人归。

因此,作者说,三国期间,孙策(字伯符)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建立了江东吴国。

如今,孙中山娶了宋庆龄,创建了中华民国,“应许周郎娶小乔”──应该让蒋介石娶宋美龄了。

诗中将孙中山比孙伯符,将宋氏姐妹喻大小乔。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把上述各种人事关系比喻得如此精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二十年前我在《团结报》读到这首诗时拍案叫绝:诗词与典故,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高手根本不为格律所束缚。

该诗作者叫张琴,福建莆田人,前清进士。

张琴学识渊博,诗文书画皆工,有《桐云轩画集》、《桐云轩诗文集》等传世。

“袅袅蜻蜓菡萏枝”出自哪一首诗词

出自宋代舒岳祥的金线草。

金线比方浑未尽,玉函收录尚多遗。

盈盈蜂蝶菩提叶,袅袅蜻蜓菡萏枝。

寒女有针缝不得,山人无衮补何为。

芝茎底事生庭砌,莼叶胡为上井湄。

剪彩不香难作实,垂丝著石便生儿。

莫轻小草沿幽僻,也有凌霜傲雪姿。

舒岳祥(1219—1298),字景薛,一字舜侯,人称阆风先生,浙江宁海人。

幼年聪慧,七岁能作古文,语出惊人。

年二十六岁时,以文章谒见荆溪吴子良,子良称其异禀灵识,比之汉贾谊、终军。

1256年中进士,授奉化尉。

右丞相叶梦鼎曾以文字官荐岳祥入朝,以母丧离去。

丧服满,适友人陈蒙总饷金陵,聘岳祥入总幕,与商军国之政,暇则谈文讲道,游览名胜,不烦以案牍之事。

后陈蒙以移用军饷被去职,舒岳祥亦离去。

...

求:林逋,梅妻鹤子,西湖孤山。

的故事。

关于“梅妻鹤子”佳话的传说 文/梅村 凡梅界人士都知道杭州有许多赏梅胜地,而且知道杭州西湖的小孤山有许多梅花,那里有放鹤亭及林和靖先生墓,北宋时代的著名诗人林逋(即林和靖)就长眠在那里。

当年他在此植梅,写过不少咏梅佳句,还因“梅妻鹤子”的佳话传说而闻名古今。

据史料记载,林逋(公元967~1024)字君复,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出生于儒学世家,是北宋时代诗人。

早年曾游历于江淮等地,后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由于常年足不出户,以植梅养鹤为乐,又因传说他终生未娶,故有“梅妻鹤子”佳话的流传。

直到今天,很多人都知道“梅妻鹤子”的故事,就连我们现在的辞书——《辞海》关于“梅妻鹤子”条目也是这样记载的: “宋代林逋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无妻无子,种梅养鹤以自娱,人称其“梅妻鹤子”。

” 其实,林逋是以杰出的咏梅诗词闻名于世的。

他隐居孤山,躬耕农桑并大量植梅,写出了不少咏梅佳句,其中《山园小梅》传出后脍炙人口,在诗词界引起了轰动: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这首诗不仅把幽静环境中的梅花清影和神韵写绝了,而且还把梅品、人品融汇到一起,其中“疏影”“暗香”两句,更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引起了许多文人的共鸣。

从此以后,咏梅之风日盛,如宋代文坛上的几位大家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杨万里、梅尧臣等,都写过许多咏梅诗词。

苏轼甚至还把林逋的这首诗,作为咏物抒怀的范例让自己的儿子苏过学习。

随着宋代咏梅风气的盛行,林逋之名与孤山梅花在文坛上也热了起来,出现了:“明月孤山处士家”(陶宗仪诗),“潇洒孤山半支春”(赵孟 诗),“幽人自咏孤山雪”(文征明诗)等等,到了以后的明代,诗人王 猗又有“不受尘埃半点浸,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之句,这说明从北宋开始,由于林逋佳句的影响,确实把文人们的咏梅风炒热了起来。

其实,孤山之梅,在唐代即已见于白居易诗。

当年白居易离开杭州后,曾作过一首《忆杭州梅花,因叙旧寄萧协律》: 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 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这证明杭州西湖的孤山在唐代即已有梅,但为什么后来林逋的诗掩过了白诗?这不仅因为在咏梅诗中林有许多好句,还因“梅妻鹤子”佳话的流传。

此外,还与林逋的人品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背景有关。

40多年前在1961年3月21日的《光明日报》上,我国著名的诗词学家、浙江大学教授夏承焘先生曾发表过《东风世界话梅花》的文章,文中提到林逋的一些情况,大致的意思是: 林逋生前,隐居孤山,当时的杭州太守,每年都要以文字保荐,向林逋送去一些粟帛。

林逋在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去世后,当时的皇帝宋仁宗特地赐了一个谥号给林逋,称为“和靖先生”,由此,林的名气就更大了……,这其中的原因是:原先的老皇帝宋真宗,正由于为了挽回自己在异族争战中失去的威信,而由大臣王钦若假造帛书放在宫门上和泰山上.闹了一场“天书封禅”的鬼把戏。

后来,老皇帝宋真宗还真的率领文武百官,装模作样地跪接“天书”,在浊气冲天和腐败的朝政中,一些大臣与无耻文人便借“天书封禅”之机趋炎附势,呈献谀文。

可见“天书封禅”的闹剧,在当时是怎样的不得人心,朝政的腐败又是多么严恶的一个社会问题!林逋对朝廷这种劳民伤财的乱政,是表示过不满的。

夏承焘先生还认为:林逋虽然隐居于孤山,但他并不是一个遗世绝俗之人。

林逋死了以后,后来的皇帝宋仁宗之所以赐谥号称他为“和靖先生”,只不过是因他名气太大,由于他曾被人民和土大夫所敬重和钦佩,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至于林逋“无妻无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说法,完全是一种传说,是一个佳话故事而已。

尤其是今天在我们全国梅界,更要弄清楚这一历史上的传说和故事。

这里要提请注意的是:当今杭州的作家、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王旭烽女士在其江南知性之旅第二集《绝色杭州》一书里,特地写到了“处士林和靖”,她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很有意味的话: “都说林和靖终身不娶,方有‘梅妻鹤子’之说,我却终有疑惑:那个终身只爱草木禽羽的人,果然能写出《长相思》来吗?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难平’。

想来,处士林和靖也是有眼泪的,也是有爱情的。

梅可爱,鹤可爱,但终究是人最可爱。

我曾从杭州地方史专家林正秋先生处得知,林和靖果然是有爱情的,不但有爱情,而且还有婚姻,不但有婚姻,而且还有后代,后代大大的多,一分又为二了。

一支在浙江奉化,人丁兴旺。

另一支更了不得了,飘洋过海竟到了日本,到了日本还不算完,竟又成了日本人制作馒头的祖先,这几近乎传奇了。

但奉化和日本二支林家,前些年又在杭州胜利会师,摄相于孤山祖先梅下,有林教授挽臂为证。

这实在是货真价实的寻根文化了,至于它在学术上经不经得起千锤百炼,要靠史家去百花齐放、百...

“梅妻鹤子”讲的是历史上哪位名人的事迹?

林和靖杭州孤山多梅。

每当腊风初度,便有暗香浮动,疏影横斜,玉蕊怒放,情境高雅,探幽揽胜者多往观赏。

年复一年,便形成了孤山赏梅的胜迹。

这里,曾是北宋诗人林和靖种梅养鹤隐居的地方。

但林和靖的故乡却是在宁波奉化。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宁波奉化黄贤村人。

因他四十多岁后长期隐居杭州孤山,直到八十三岁死于孤山,葬于孤山,时人多误以为他是“钱塘”人。

林和靖少年好学,诗词书画无所不精,独不会下棋。

常对人说:“逋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着棋。

”他性情淡泊,爱梅如痴。

在故里时唯以读书种梅为乐。

相传,他于故居前后种梅三百六十余株,将每一株梅子卖得的钱,包成一包,投于瓦罐,每天随取一包作为生活费,待瓦罐空了,刚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兑钱了。

他种梅、赏梅、卖梅,过着恬然自乐的生活,常在梅园里独自吟哦,写过许多有名的梅花诗,如:从芳摇落独喧轩,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林和靖爱梅,亦爱四处游学,足迹遍于江淮之间。

到四十多岁时,便结庐于杭州孤山。

孤山傍湖,山不高而清秀。

他绕庐植梅,依山种树,以种梅为乐。

凭林和靖道德文章,高官厚禄不难立致。

但他泰然隐居,绝意仕途,甚至宋真宗赵恒闻其名,请他去给太子教书,这一千载难遇的美职,也被他一口拒绝。

在他临终时还为此而自豪。

他在绝笔诗中写道: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秋色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朝野之士仰慕他高风亮节,纷纷慕名前往拜访,但他绝不回访。

相传,他从家乡奉化带去两鹤,被他驯化,善知人意,会买菜报讯。

纵之飞入云霄,盘旋于西湖山水之间,尔后复归笼中。

林和靖爱逾珍宝。

他常泛小舟游西湖诸寺院,每有客至,小童即延入小坐,开笼纵鹤。

在西湖游览的林和靖见家鹤飞翔,便知有客来访,即掉小舟而归。

传说,在林和靖死时,他养的这两只鹤在墓前悲鸣而死。

他在一首咏鹤诗中写道:皋禽名祗有前闻,孤引圆吭夜正分;一唳便惊寥泬破,亦无闲意到青云。

林和靖终身不娶,以种梅养鹤为乐。

时人说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梅妻鹤子”的佳话因而留传千载。

这只是他人生的一面。

他人生的另一面还是情怀绵绵。

这在他写的《长相思》这首著名的词里可以看出: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别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林和靖对故乡的怀恋之情,亦常见笔端:“半夜月欲落,千山人忆往。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殷殷思念屡溢言表。

林和靖的一生是隐居的一生,也是他刻意学术的一生。

他写的诗,风格独特,清新自然,尤多奇句。

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称赞他:“风格固若厚,文章到老醇。

”著名诗人欧阳修、黄庭坚都很欣赏他那清新奇特的作品。

但他不想以诗传世,故随写随丢,传下来不多。

经后人搜集,仅得诗词三百余篇,题名《林和靖诗集》。

林和靖的节操和学识很得宋真宗的赏识,曾赐号“和靖处士”。

死后,宋仁宗赵祯也“赐谥和靖先生,赙粟帛”。

林和靖虽隐于孤山,死于孤山,葬于孤山,但他故乡黄贤村,连妇孺皆知这位“梅鹤太公”。

人们对这位先贤的尊敬,历千年不衰。

旧时族规定每年清明轮番去孤山扫墓,并一直保持到解放后五十年代。

古人谁最喜欢梅花

古人喜欢梅花的人很多,很多文人墨客都喜一梅花作诗词,其中最喜欢梅花的应属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奉化大里黄贤村人。

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

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

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

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

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

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

天圣六年(1028年)卒。

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

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梅,「独天下而春」,作为传春报喜、吉庆的象征,从古至今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吉祥之物。

「梅具四德,初生为元,是开始之本;开花为亨,意味着通达顺利;结子为利,象征祥和有益;成熟为贞,代表坚定贞洁。

」此为梅之「元亨利贞」四德。

梅开五瓣,象征五福,即快乐、幸福、长寿、顺利与和平。

早期,人们对梅花的认识主要局限在梅子的实用性上。

如殷商文献《书经·说命》中有“若做和羹,尔惟盐梅”。

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出现了“山有嘉卉,候栗候梅”的描述,人们称梅为“嘉卉”已反映出对梅花的欣赏态度。

晋代的清商曲辞《梅花落》中,开始描述“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

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感叹春光易逝。

进入南北朝后,曾出现寿阳公主“梅花妆”的故事和陆凯折梅赠友人报春传情的咏梅名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天所有,聊寄一枝春”。

唐以前,咏梅诗数量不是很多,但可见人们已从物质的实用性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感受了。

唐五代时期,由于当时的自然气候和社会的安定民生发展,梅花的栽培技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种梅咏梅活动逐渐升温,上至帝王、名臣,下至布衣百姓咏梅作品大量涌现。

如唐王李世民的“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咏梅绝句,以及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一大批咏梅诗人,以不同的心态和审美观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咏梅佳句。

宋、元时代,梅花文化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

文化上,梅诗、梅文、梅书、梅画纷纷问世,其作品之多为历朝历代之最,梅花也于此时确立了百花独尊、群芳之首的地位。

宋代梅诗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别出"梅花"为一类。

梅词也多佳作。

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

其梅花诗词甚多,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的诗句,更是传神佳句。

余如北宋的苏试、秦观、王安石等,南宋的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诗词传世。

由于文人墨客、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雅趣促进了私家园林的兴起,各地纷建梅园,遍植梅树、梅溪、梅湖、梅台、梅亭等赏梅景观的引导效应,使喜梅、植梅、赏梅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梅画作品日渐丰富,涌现出一批擅画梅花的大家,如高僧华光寺长老仲仁、赵佶、杨无咎、马远、赵孟坚等。

《全宋诗》中,梅花题材的文学作品有4700多首,《全宋词》中咏梅词1120多首。

明清两代是梅花文化的发展期,明代咏梅之风有增无减,杨慎、焦宏、高启、唐寅诸名家,俱有梅花诗;徐渭、姚涞、刘基等,则均有梅花文赋。

另一方面,书、文、诗、画等文化层面也有新的发展和提升。

如在咏梅诗创作上,明清两代也是人才辈出,徐渭、高启、方孝孺、李方膺等一批诗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无论在诗的意境、内涵或是审美观念上都有独到的创新成就。

在绘画创作上“扬州八怪”等,尤以金农、李方膺为代表建树起座座咏梅画梅的高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1433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