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结尾诗词

游记结尾诗词

游记作文结尾怎么写?

没找到游记结尾的写法,这是游记的写法,希望对楼主有用~!游记是一种以记述参观访问、旅途见闻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一般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又常与抒情议论相结合来表达作者独特的感受。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仅描绘了巴陵胜状的岳阳楼大观,写了满目萧然的霪雨之日和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艳阳情景,还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写好游记,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细心观察,手写心记 游记的写作犹如蜜蜂采花酿蜜,素材主要来源于游览见闻。

细心观察,就是要抓住有特色的景观和对表达中心有重要作用的事物。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事物的特色都是在比较中显示出来的。

游览过程中我们就是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捕捉眼前的景物与其他地方的景物有什么不同之处。

有些同学只顾热闹或贪玩,常常忽视景点中的人文资料,如神话传说,乡风民俗,名人轶事,诗词典故,碑文楹联等等,结果是丢了西瓜抓芝麻,写起? 自然内容贫乏,索然无味。

所以,必要时还必须心记手写,也可以回来后查看有关资料,以保证内容的丰富充实。

二、依据中心,决定取合 旅途见闻的内容丰富多彩,但是不可能什么都写进文章里。

下笔前首先要理一理自己的思绪,想一想本次游览的主要感受是什么?确立一个中心,然后决定: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哪些内容不写。

题材的取舍,当然首先要选新颖有趣的内容,更要选有个性、有地方特色的材料,特别是上文提到的那些人文资料,不仅能使你的文章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而且读起来更有文化内涵,从而使你的文章更有社会价值。

三、紧扣游踪,疏密有致 游记的内容往往多而杂,写出来怎样才能做到清晰而不繁乱呢?最常用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移步换景。

即以游踪的变化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完整有序地写出重要的游览过程。

当然也要避免写成一本流水账或一幅游览路线图。

所以,写作中要用浓墨重彩突出重要的点,跳出一般性的过程交代,使整篇文章成为几个主要景点活动的有机组合体。

为了使这个组合体结构匀称,我们还要运用一些穿插的技巧,将与景点有关的资料、数据等内容,通过游览者的交谈或引用等方式适时介绍,这样,就可以调整文章的结构,消除看上去有些部分“臃肿肥胖”、有些部分又显得“面黄肌症”的毛病。

四、写好景物,注入感情 古人云: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

描写名山秀水是游记的重头戏,写好的关键是注入自己的真感情。

我国古代众多游记名篇,“案头的山水”绝不仅仅是自然山水的反映。

作者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形诸笔墨,往往物中有我,景中见情,不仅写出了山水的蓬勃生机和无穷妙趣,还能含蓄蕴藉。

意味隽永地把作者的身世和人生理想表现出来,达到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的效果。

当然这不是一日两日的功夫,正好说明了好笔头要靠长期反复磨练的道理。

附例文: 游狼山 闻思月/文 我们南通是个依江傍海、景色宜人的花园式城市,狼山更是名闻遐迩。

星期日早晨,我们一家三口前往游玩。

上午我们先去了啬园,午餐后就直奔狼山。

一路上爸爸告诉我们,狼山古称狼五山、紫琅山,相传有白狼踞其上,所以又叫白狼山。

据史籍记载:唐天宝年间,鉴真东渡日本,曾经过此山以避风浪。

它位居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呢! 我们在车上远望狼山,只见一片翠绿,雄伟的宝塔屹立在山顶,十分壮观。

不一会儿,到了山脚下,我们没上缆车,沿着花岗岩铺成的台阶向上攀登。

山上人来人往,喜气洋洋。

山路两旁古木参天,千姿百态,不禁令人暗暗称奇。

狼山不高,父亲说才104.8米,面积18公顷,在多山的地方,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山。

但在南通,却是大名鼎鼎。

真是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说笑间,不知不觉我们就登上了山顶。

从山上向下俯视,马路四通八达,楼房一幢接一幢,江面上传着几艘豪华的大轮船,码头旁的大吊车犹如长颈鹿玩具,好一片壮观景象。

狼山因为落座在一马平川、沃野千里的江海平原之上,耸立在一望无垠的长江之滨,所以显得特别突兀高大。

尤其是它山势陡峭,拔地而起,临江高耸,直插蓝天,气势更加非凡。

登上支云塔,仿佛觉得不是站在一座百米小山之上,而是置身于九霄云外了。

辽阔的江海平原,从脚下一直伸展到无边的远方;滚滚的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闪光的缎带,从遥远的天际蜿蜒而来,奔腾入海;那海,那长江入口处的大海,更是水天相连,烟波苍茫,好一派江天寥廓、沧海浩瀚的壮丽景象。

怪不得宋朝大诗人王安石来此,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赞叹:“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想起萃景楼前两根石柱上的那副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

我们的胸怀也顿觉无限宽广!这样的山,怎能不名闻遐迩呢? 狼山之名所以闻名,更因为它和历史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

如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近代革命先驱、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就葬在狼山。

又如法乳堂内的十八高僧巨幅瓷砖画像,出自南通籍画家范曾之手,同样令人敬仰。

傍晚,回程途中,妈妈感慨地说,一切为中华民族作...

游记好的结尾

没找到游记结尾的写法,这是游记的写法,希望对楼主有用~!游记是一种以记述参观访问、旅途见闻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一般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又常与抒情议论相结合来表达作者独特的感受。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仅描绘了巴陵胜状的岳阳楼大观,写了满目萧然的霪雨之日和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艳阳情景,还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写好游记,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细心观察,手写心记 游记的写作犹如蜜蜂采花酿蜜,素材主要来源于游览见闻。

细心观察,就是要抓住有特色的景观和对表达中心有重要作用的事物。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事物的特色都是在比较中显示出来的。

游览过程中我们就是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捕捉眼前的景物与其他地方的景物有什么不同之处。

有些同学只顾热闹或贪玩,常常忽视景点中的人文资料,如神话传说,乡风民俗,名人轶事,诗词典故,碑文楹联等等,结果是丢了西瓜抓芝麻,写起? 自然内容贫乏,索然无味。

所以,必要时还必须心记手写,也可以回来后查看有关资料,以保证内容的丰富充实。

二、依据中心,决定取合 旅途见闻的内容丰富多彩,但是不可能什么都写进文章里。

下笔前首先要理一理自己的思绪,想一想本次游览的主要感受是什么?确立一个中心,然后决定: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哪些内容不写。

题材的取舍,当然首先要选新颖有趣的内容,更要选有个性、有地方特色的材料,特别是上文提到的那些人文资料,不仅能使你的文章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而且读起来更有文化内涵,从而使你的文章更有社会价值。

三、紧扣游踪,疏密有致 游记的内容往往多而杂,写出来怎样才能做到清晰而不繁乱呢?最常用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移步换景。

即以游踪的变化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完整有序地写出重要的游览过程。

当然也要避免写成一本流水账或一幅游览路线图。

所以,写作中要用浓墨重彩突出重要的点,跳出一般性的过程交代,使整篇文章成为几个主要景点活动的有机组合体。

为了使这个组合体结构匀称,我们还要运用一些穿插的技巧,将与景点有关的资料、数据等内容,通过游览者的交谈或引用等方式适时介绍,这样,就可以调整文章的结构,消除看上去有些部分“臃肿肥胖”、有些部分又显得“面黄肌症”的毛病。

四、写好景物,注入感情 古人云: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

描写名山秀水是游记的重头戏,写好的关键是注入自己的真感情。

我国古代众多游记名篇,“案头的山水”绝不仅仅是自然山水的反映。

作者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形诸笔墨,往往物中有我,景中见情,不仅写出了山水的蓬勃生机和无穷妙趣,还能含蓄蕴藉。

意味隽永地把作者的身世和人生理想表现出来,达到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的效果。

当然这不是一日两日的功夫,正好说明了好笔头要靠长期反复磨练的道理。

附例文: 游狼山 闻思月/文 我们南通是个依江傍海、景色宜人的花园式城市,狼山更是名闻遐迩。

星期日早晨,我们一家三口前往游玩。

上午我们先去了啬园,午餐后就直奔狼山。

一路上爸爸告诉我们,狼山古称狼五山、紫琅山,相传有白狼踞其上,所以又叫白狼山。

据史籍记载:唐天宝年间,鉴真东渡日本,曾经过此山以避风浪。

它位居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呢! 我们在车上远望狼山,只见一片翠绿,雄伟的宝塔屹立在山顶,十分壮观。

不一会儿,到了山脚下,我们没上缆车,沿着花岗岩铺成的台阶向上攀登。

山上人来人往,喜气洋洋。

山路两旁古木参天,千姿百态,不禁令人暗暗称奇。

狼山不高,父亲说才104.8米,面积18公顷,在多山的地方,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山。

但在南通,却是大名鼎鼎。

真是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说笑间,不知不觉我们就登上了山顶。

从山上向下俯视,马路四通八达,楼房一幢接一幢,江面上传着几艘豪华的大轮船,码头旁的大吊车犹如长颈鹿玩具,好一片壮观景象。

狼山因为落座在一马平川、沃野千里的江海平原之上,耸立在一望无垠的长江之滨,所以显得特别突兀高大。

尤其是它山势陡峭,拔地而起,临江高耸,直插蓝天,气势更加非凡。

登上支云塔,仿佛觉得不是站在一座百米小山之上,而是置身于九霄云外了。

辽阔的江海平原,从脚下一直伸展到无边的远方;滚滚的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闪光的缎带,从遥远的天际蜿蜒而来,奔腾入海;那海,那长江入口处的大海,更是水天相连,烟波苍茫,好一派江天寥廓、沧海浩瀚的壮丽景象。

怪不得宋朝大诗人王安石来此,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赞叹:“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想起萃景楼前两根石柱上的那副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

我们的胸怀也顿觉无限宽广!这样的山,怎能不名闻遐迩呢? 狼山之名所以闻名,更因为它和历史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

如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近代革命先驱、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就葬在狼山。

又如法乳堂内的十八高僧巨幅瓷砖画像,出自南通籍画家范曾之手,同样令人敬仰。

傍晚,回程途中,妈妈感慨地说,一切为中华民族作...

游记的结尾怎么写啊??

没找到游记结尾的写法,这是游记的写法,希望对楼主有用~!游记是一种以记述参观访问、旅途见闻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一般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又常与抒情议论相结合来表达作者独特的感受。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仅描绘了巴陵胜状的岳阳楼大观,写了满目萧然的霪雨之日和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艳阳情景,还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写好游记,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细心观察,手写心记 游记的写作犹如蜜蜂采花酿蜜,素材主要来源于游览见闻。

细心观察,就是要抓住有特色的景观和对表达中心有重要作用的事物。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事物的特色都是在比较中显示出来的。

游览过程中我们就是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捕捉眼前的景物与其他地方的景物有什么不同之处。

有些同学只顾热闹或贪玩,常常忽视景点中的人文资料,如神话传说,乡风民俗,名人轶事,诗词典故,碑文楹联等等,结果是丢了西瓜抓芝麻,写起? 自然内容贫乏,索然无味。

所以,必要时还必须心记手写,也可以回来后查看有关资料,以保证内容的丰富充实。

二、依据中心,决定取合 旅途见闻的内容丰富多彩,但是不可能什么都写进文章里。

下笔前首先要理一理自己的思绪,想一想本次游览的主要感受是什么?确立一个中心,然后决定: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哪些内容不写。

题材的取舍,当然首先要选新颖有趣的内容,更要选有个性、有地方特色的材料,特别是上文提到的那些人文资料,不仅能使你的文章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而且读起来更有文化内涵,从而使你的文章更有社会价值。

三、紧扣游踪,疏密有致 游记的内容往往多而杂,写出来怎样才能做到清晰而不繁乱呢?最常用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移步换景。

即以游踪的变化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完整有序地写出重要的游览过程。

当然也要避免写成一本流水账或一幅游览路线图。

所以,写作中要用浓墨重彩突出重要的点,跳出一般性的过程交代,使整篇文章成为几个主要景点活动的有机组合体。

为了使这个组合体结构匀称,我们还要运用一些穿插的技巧,将与景点有关的资料、数据等内容,通过游览者的交谈或引用等方式适时介绍,这样,就可以调整文章的结构,消除看上去有些部分“臃肿肥胖”、有些部分又显得“面黄肌症”的毛病。

四、写好景物,注入感情 古人云: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

描写名山秀水是游记的重头戏,写好的关键是注入自己的真感情。

我国古代众多游记名篇,“案头的山水”绝不仅仅是自然山水的反映。

作者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形诸笔墨,往往物中有我,景中见情,不仅写出了山水的蓬勃生机和无穷妙趣,还能含蓄蕴藉。

意味隽永地把作者的身世和人生理想表现出来,达到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的效果。

当然这不是一日两日的功夫,正好说明了好笔头要靠长期反复磨练的道理。

附例文: 游狼山 闻思月/文 我们南通是个依江傍海、景色宜人的花园式城市,狼山更是名闻遐迩。

星期日早晨,我们一家三口前往游玩。

上午我们先去了啬园,午餐后就直奔狼山。

一路上爸爸告诉我们,狼山古称狼五山、紫琅山,相传有白狼踞其上,所以又叫白狼山。

据史籍记载:唐天宝年间,鉴真东渡日本,曾经过此山以避风浪。

它位居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呢! 我们在车上远望狼山,只见一片翠绿,雄伟的宝塔屹立在山顶,十分壮观。

不一会儿,到了山脚下,我们没上缆车,沿着花岗岩铺成的台阶向上攀登。

山上人来人往,喜气洋洋。

山路两旁古木参天,千姿百态,不禁令人暗暗称奇。

狼山不高,父亲说才104.8米,面积18公顷,在多山的地方,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山。

但在南通,却是大名鼎鼎。

真是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说笑间,不知不觉我们就登上了山顶。

从山上向下俯视,马路四通八达,楼房一幢接一幢,江面上传着几艘豪华的大轮船,码头旁的大吊车犹如长颈鹿玩具,好一片壮观景象。

狼山因为落座在一马平川、沃野千里的江海平原之上,耸立在一望无垠的长江之滨,所以显得特别突兀高大。

尤其是它山势陡峭,拔地而起,临江高耸,直插蓝天,气势更加非凡。

登上支云塔,仿佛觉得不是站在一座百米小山之上,而是置身于九霄云外了。

辽阔的江海平原,从脚下一直伸展到无边的远方;滚滚的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闪光的缎带,从遥远的天际蜿蜒而来,奔腾入海;那海,那长江入口处的大海,更是水天相连,烟波苍茫,好一派江天寥廓、沧海浩瀚的壮丽景象。

怪不得宋朝大诗人王安石来此,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赞叹:“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想起萃景楼前两根石柱上的那副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

我们的胸怀也顿觉无限宽广!这样的山,怎能不名闻遐迩呢? 狼山之名所以闻名,更因为它和历史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

如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近代革命先驱、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就葬在狼山。

又如法乳堂内的十八高僧巨幅瓷砖画像,出自南通籍画家范曾之手,同样令人敬仰。

傍晚,回程途中,妈妈感慨地说,一切为中华民族作...

求适合游记使用的开头?

1.“开门见山”式 “开门见山”是一种应用得很普遍的开头方法。

它之所以被广泛使用,就因为这一开头就直入本题。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时间弥足珍贵,看文章的人都希望尽快地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

倘若在开头处拐弯抹角、枝枝蔓蔓,一味地在题外转悠,那么,即使内容再好,也难以激起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

对我们考场作文来说,阅卷教师承担着繁重的阅卷任务,一个"开门见山"直入文题的、"不蔓不枝"的开头一定可以博取阅卷老师的好感,使阅卷人对你的开头对你的作文留下极佳的印象,从而有助于你在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

写游记时,应把开头和结尾写得简略些。

开头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和人物。

如《游善卷洞》的开头“我的故乡江苏宜兴有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善卷洞”。

2."写景烘托"式 画家画月,如果孤零零地画出个月亮,就会显得格外单调,甚至会神采匮乏。

如果在月亮周围勾上几缕云彩,以云托月,情况就会大不一样,那个月亮就会格外有神,这种技法,就是"烘托"。

作文也需要这种技法。

比如《秋色赋》的开头: 时序刚刚过了秋分,就觉得突然增加了一些凉意。

早晨到海边去散步,仿佛觉得那蔚蓝的大海,比前更加蓝了一些;天,也比前更加高远了一些。

回头向古陌岭上望去,哦,秋色更浓了。

多么可爱的秋色啊! 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欧阳修作《秋声赋》时,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可怕,凄凉阴沉?在我看来,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

...

!!!求以“记”结尾的古文名篇,诗词曲赋!如:西游记。

教你怎样写游记重点是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 。

写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其一,观之有序,言之有序。

写参观游览一类的文章,必须有一定的空间顺序,而这种顺序又往往和作者观察的顺序一致起来,因此,只有观之有序,才能言之有序。

我们可以大致掌握以下常见的顺序: 以游踪为序。

游览的顺序就是文章的顺序。

以方位变化为序。

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左到右,由右到左;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先中间后四周,先四周后中间地观察,按照观察的顺序布局全篇文章。

以景物的类别为序。

我们参观游览一个地方,在大范围内又有各种不同类别的景物。

例如:到了郊外,可以先看田野,再看山峦,最后看河流;到了荒原,可以先看天空,再看原野,最后看牛羊 其二,抓住特点,描写具体。

参观游览一个地方,所见所闻很多,如果什么都想写,就什么也写不好。

只有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才能写得准确、生动、具体、形象。

那么,抓住景物哪些特点呢? 色彩特点。

景物的颜色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颜色,即使是同一种景物,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位置,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形态特点。

景物的不同形状和姿态,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精神、气质。

例:白杨直立挺拔,表现出坚强不屈的精神;柳树轻柔,婀娜多姿,表现出它柔韧的性格;松树迎寒风挺立,战霜雪苍绿,表现出倔强的品格;老槐树像撑开的大绿伞,在炎热的酷夏安抚着大汗淋漓的人们,表现出它温和的天性 可见,抓住景物形态特点,既可表现形,又可体现神。

动静特点。

一切景物都处于自然之中,有时处于静态,有时处于动态,有时处于静动变化之中。

因此,我们要抓住景物的动静写出景物的特点。

其三,寄情于景,主题鲜明。

景物本身无情,但是,人是有感情的。

同学们,当你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游玩时,你会觉得天比平时蓝,花比平日红,草比平日绿。

一阵风吹过,小树在风中摇摆,你会觉得它在向你招手。

小鸟从身边飞过,你会觉得它在为你唱歌,向你问好。

然而,当你挨了批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走在回家的路上,眼前的景物就会截然不同了。

游览中,无论由情及景,还是由景触情,都离不开情感的表达。

只有把情感融注到字里行间,才会表达出鲜明的主题,也才会打动读者。

在行文中,我们只有把心捧给读者,才会吐真情,有真意。

情真文才美,只有情真,才能给读者美的享受。

游记是以作者真实的旅游见闻和感受为题材的一种记游性散文。

它是以大自然作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描绘风光,描写景物,表现出自然的美和生命,使读者随着作品所展示的山水画卷,神游千山万壑,领略奇丽风物,观赏名胜古迹,见识鸟兽虫鱼,瞻仰建筑风貌,宛如身临其境。

怎样写好游记呢? 一、要抓住景物特点。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总是处于变化之中,进入我们眼界的景物也不例外。

同是风景胜地,无锡以湖山见长,壮观开阔;苏州以园林著称,幽雅恬静;庐山以瀑布取胜,优美如画。

即使我们熟见的景物,在不同时令不同地点,它们的状貌也会有所不同。

有位同学观察颇细,他认为东海看日出可称为 浮出 ,在城外小丘看日出可称为 闪出 ,在泰山顶上看日出则应称为 跃出 。

翻阅古今传世游记,其成功无不与写准了景物的特点有关。

因而我们观景,要把握景物与众不同的特殊性。

唯其如此,笔下的景才会有个性,才会 活 起来。

二、要运用多种手法。

游记属文学作品,写作时要运用多种手法:1、写景与抒情结合。

游记写景,总是寄托着作者自己的喜怒哀乐,山是作者眼中的山,水是作者心中的水,山山水水通过感情的漂染,就带上了作者鲜明的个性色彩。

因此,在再现自然物象时,或情随景生,或移情入景,或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都应灌注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见识和爱憎,使自然景物成为有情之物,成为抒情言志的艺术形象。

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清幽冷寂的环境,正是当时作者不幸遭遇下郁闷心情的曲折反映。

姚鼐的《登泰山记》写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雄浑的景象,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

2、叙事与寓意结合。

游记中的叙事不能只停留在事件上,若能在所叙之事中寓含某种真理,则能提高其品位,如苏轼的《石钟山记》在记叙了作者亲自考察石钟山得名经过后,得出一个真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说明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其意义大大超越了游石钟山本身,显出深刻的文旨。

3、现实与历史结合。

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只是无限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一瞬,眼前的景致常使人 思接千载 、 视通万里 ,若能在游记中把现实与历史结合起来,则能增强作品的历史纵深感,扩大其思想内涵。

此外还可有机插入诗词典故、民俗风情、传说歌谣等以增加游记的知识性、情趣性。

三要呈现清晰的游踪。

游记具有 记游性 特点,它要与游踪为线索,把游踪、风貌、观感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必须紧扣游踪行文。

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游踪一目了然。

第一日,写江轮由重庆开出而未入三峡的一段历程。

先写中午江面 云雾迷蒙 ,再写下午三时后 天转开朗 的...

求关于《——游》的诗词什么的所有的。

要详细点。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找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注释】(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3)[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想到.(4)[张怀民]作者朋友,也贬官黄州.(5)[相与]共同,一起.(6)[中庭]院里.(7)[空明]形容水澄澈.(8)[藻、荇]均为水生物.(9)[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鉴赏】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有一篇古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0余字: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

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

“闲人”一词切合当时的情境,苏轼其时遭排挤打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无事可做的闲职,张怀民也正谪居黄州,岂不是两个闲人?但作者是怀抱雄才大略的人,既如此,自嘲之意、怨愤之情也不难想见。

此外,在一副幽美的静物画中,平添两个人物的剪影,这是多么有意境,这样的结尾,称的上“如撞金钟”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1)选自>(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现在湖北黄冈南.

怎么写游记的开头

开门见山,引用古代的谚语、诗句等开头,交代自己所去的地方,以及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接下来分段详说这些特点,结尾抒情。

或者先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一处最为吸引你的地方,或者以神话、民间传说开头,给文章笼罩一层神秘的民俗色彩,但是要注意,语言或者要优美,或者简洁明快,总之一个好的开头要立刻抓住读者或阅卷老师的眼球,让他觉得你很有写作的天赋,尤其是考场作文,开头非常的重要。

...

欧阳修最有名的诗词

醉翁亭记《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赏析] 宋仁宗庆历五年(一○四五),参加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本文是山水游记,但抒情气氛很浓。

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蕴藏在风景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当中。

为了增强风神情韵,通篇采取说明句式,共用二十一个“也”字,造成一种从容婉转的咏叹句调。

在写景和叙事上,文章写得既明晰简洁,又丰满生动,勾划了一幅色泽鲜明、声态毕现的图画。

它的层次利落分明,自远而近,由大及小,在疏朗的背景中鲜明地突出醉翁亭和作者的中心位置。

至于语言的概括准确,自然流畅,多用排偶而不失于板滞,以及音节的响亮和谐等,都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技巧和特殊风格。

【译文】: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

它的西南角的几座山峰,树林山谷特别的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酿泉。

山势曲直,路也跟着弯转,于是就可以看见在山泉的上方有个像鸟的翅膀张开着一样的亭子。

这就是醉翁亭了。

造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字的是这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

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饮酒,而在于山山水水之间。

这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中,寄托在酒里的。

当那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的变化,正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秋霜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

这是山间四季的景象。

早上出去,晚上回来,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至于那些背着东西在路上边走边唱,走累了在树下歇歇脚,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回应,拉着老人和孩子,来来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游玩。

我们在溪水边上捉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做酒,泉水香,酒色清;野菜野味,随意放在地上。

着这就是太守的宴会。

宴会欢畅尽兴,不在乎有没有音乐。

投壶的中了,下棋的赢了,于是旧杯和筹码递过来递过去,有的站了起来,有的坐了下去,吵吵闹闹的,是诸位宾客。

那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昏昏沉沉倒在他们当中的,是太守醉倒了。

过了一会儿,夕阳要落山了,人影散乱,太守回去了,宾客们跟随着。

树林渐渐暗了下来,鸟儿在树林上上下下地叫着。

游人离开了,鸟儿开始高兴了。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而不知道人们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而不知道太守的快乐自有他快乐的道理。

酒醉了能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可以用文章记叙下这快乐,那就是太守了。

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作为我个人十分喜爱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 十分乐观。

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问就是被贬滁州时作者...

金秋诗词欣赏解释

江势涛1933年生,湖北浠水人。

高级政工师。

离休干部。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东坡赤壁诗社理事,浠水县文联、作协名誉主席、顾问,浠水清泉诗社名誉社长。

诗作在《中华诗词》、《诗词之友》、《华夏吟友》及省、地诗刊发表约300余首。

出版有诗集《笔花诗集》,自撰和编辑其它书籍约200万字。

农村春日情趣春暖花开春意浓,备耕战鼓震长空。

田平似镜微波漾,泥烂如浆沃土松。

嫩绿秧苗将出嫁,芳香肥料已分工。

催耕布谷飞来晚,旧调迟啼脸也红。

蔡河行绿色工程何处觅?时逢重九蔡河行。

茶桑园圃连千亩,柑橘人家聚万金。

漫架葡萄垒硕果,成荫松竹掩新村。

无边景色迷人眼,犹把金秋误作春。

赠县政协副主席陈寿曾光荣离休同君共事胜从师,恨遇时迟慰是时。

除弊不辞当诤友,兴农岂惜费神思。

风云无改鲲鹏志,岁月难更战士姿。

谁信人生随职易,清流激处好吟诗。

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开馆感怀今朝馆启叶归根,壮士归兮故土馨。

红烛照明先哲帜,文章哺育后来人。

胸怀广阔通千艺,铁笔纵横抵万军。

一代宗师风范在,清泉白石榜先生。

江泽民1926年生,江苏扬州人。

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

吉林雾凇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江绍芝1928 年生,湖北应城人。

师范毕业。

退休教师。

应城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在全国40多家书刊发表诗联作品200余副。

传入《中国传统文学选集·对联卷》、《中国对联年鉴》、《中华诗词十五年年鉴》、《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中华当代诗词家大典》、《中华诗词家宝鉴》等。

元宵十五良宵景万千,火龙几路舞狂颠。

山城今夕人潮涌,欢度辉煌不夜天。

赞教师桃李芬芳园丁栽,精心培育栋梁材。

教鞭逐赶残冬去,得意春风带笑来。

咏菊百态千姿满月台,年年秋菊重情开。

花馨喜得群芳羡,晚节保持香自来。

游园垂柳芳草耀春光,城港弦歌绕画廊。

茉莉花丛鸠唤雨,蔷薇架上蝶寻芳。

爷孙牵手童心荡,伴侣联翩舞兴狂。

人在画中嫌日短,动人怀感是诗乡。

江茂鹏1928 年生,福建泰宁人。

北师大毕业。

中学高级教师。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曾任县老年法律服务中心主任,关工委副主任、杉阳诗社副社长等职。

爱好诗词,其作品在《中国当代诗词》、《当代千家诗词选》等书刊发表。

传略辑入《中国大百科专家人物传集》、《中华英模大辞典》等辞书。

农村新貌农家昔日苦辛尝,改革今朝意气扬。

少妇骑车奔大道,老翁着履入高堂。

家家足食呈新貌,户户层楼换旧妆。

应感中枢多善政,黎元十亿乐无疆。

园丁颂莫道园丁淡且穷,春风化雨暖心胸。

施肥浇水蓓蕾茂,培土修枝花朵红。

科教兴邦邦旺盛,英才治国国昌隆。

欣看桃李齐争艳,笑煞夕阳胜彩虹。

江诗炎土家族,1932年生,湖北长阳人。

副研究员。

1951年入伍赴朝参战。

归国后毕业于汉口高级步校。

曾主编《抗美援朝亲历记》一书。

先后有50余首诗词发表。

瞻仰毛主席遗容伟人安卧簇鲜花,仰瞻凝望泪沾纱。

薪传三代承遗志,领袖英灵耀中华。

忆就读汉口高级步校各路精兵聚军校,熔炉锤炼铸英豪。

国魂卓绝真如铁,习武研文一代骄。

武落钟离山廪君颂武落山颠向王庙,悠悠千载系巴魂。

清江碧浪浮沤处,土舫依稀逐白云。

志愿军颂金刚鸭绿艳如霞,美帝贪婪欲采花。

抗美援朝伸正气,保家卫国击狂鸦。

三年激战犹拉朽,五次鏖兵似切瓜。

莫道美军装备好,铁拳揍得叫哇哇!四方洞水电站群山峻岭水源寻,万丈落差惊鬼神。

七洞导洪威力大,双流跨越布局新。

平湖高峡苍岚秀,翠谷飞旋机电轮。

直上云梯九千步,工程宏伟众人钦。

西江月·重阳秋色染红枫叶,滴滴露润黄花。

艳阳九九倍光华,情醉琴棋书画。

柳荫闲庭信步,欣逢老友拉呱。

谈今论古漫无涯,心系振兴华夏。

江冠英又名绪明,字映月,号东村耕夫。

1947年生,福建连城人。

农民。

姑田农民诗社副社长。

诗联、谜、书等作品入编各类大型专辑。

著有《高山流水》、《耕庐汇稿》诗文集。

西山游记(五首选三)耸峙西陲气势昂,巍然亭阁立苍茫。

奇松百尺风涛涌,怪石千方神态扬。

日映清潭花弄影,烟笼翠幕鸟梳妆。

红霞春色迷人醉,举手攀天挽夕阳。

花明柳暗路重重,景物斑斓触思浓。

古迹无存遗石鼓,新亭半壁唱松风。

谁怜鸟雀缚篁树,可叹僧尼迷磬钟。

举首云天舒雁字,高峰欲上觅诗踪。

江勇勐1963年生,辽宁岫岩人。

中华诗词学会团体会员,富锦市诗词协会理事。

著有诗集《边草》。

望山偶题他山突兀此山平,有负游人一望中。

问汝同乡谁死后,丰碑堪上当奇峰。

与友人会饮祝辞总是无暇话友情,奔忙生计各西东。

难逢眼下三杯尽,一笑人间万事轻。

缭乱愤忧从酒散,峥嵘志气作山横。

胸怀日月空为耳,大义何当试请缨!登山感题奋力殊途共一登,山头感受岂相同?云争兴致山争势,我养丹心汝养容。

既敞胸襟怀旷远,还舒羽翼造长空。

人间自有高风在,不入低俗想象中!沁园春·暮春登乌尔古力山望远咏怀万古山川,复此登临,感慨如歌。

叹光阴荏苒,沧桑变换;晃然吾至,壮岁时节。

数术文章,痴迷少小,立志何宏奈窘多!终于是、落犁前钝骨,虚共蹉跎。

今逢盛世家国。

这既往沉沦且莫说。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1404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