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道观的诗词

有关道观的诗词

描写道观的诗词有哪些?

1.首夏同诸(白居易)我与二三子,策名在京师。

官小无职事,闲于为客时。

沉沉道观中,心赏期在兹。

到门车马回,入院巾杖随。

清和四月初,树木正华滋。

风清新叶影,鸟恋残花枝。

向夕天又晴,东南余霞披。

置酒西廊下,待月杯行迟。

须臾金魄生,若与吾徒期。

光华一照耀,殿角相参差。

终夜清景前,笑歌不知疲。

长安名利地,此兴几人知。

2.次韵师厚五月十六日视田悼李彦深(黄庭坚)南雁传尺素,飞来卧龙城。

颇知高卧久,忽作田野行。

湛湛陂水满,欣欣原草荣。

日华丽山川,秀色夺目精。

对酒不满怀,揽物有余清。

念昔读书客,远人遗世情。

南亩道观饷,西郊留劝耕。

共游如昨日,笑语绝平生。

此士今已矣,宾延无老成。

犹倚谢安石,深心抚嫠惸。

3.道观中和潘丞观青溪图联句(皎然)画得青溪样,宜于紫府观。

--皎然日明烟霭薄,风落水容宽。

--崔万画野高低接,商工井邑攒。

--潘述疏川因稼穑,出使问艰难。

--皎然4.寻道观(王勃)芝廛光分野,蓬阙盛规模。

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

玉笈三山记,金箱五岳图。

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5.送冯侍郎(徐铉)闻君竹马戏毗陵,谁道观风自六卿。

今日声明光旧物,共看旌旆拥书生。

斩蛟桥下溪烟碧,射虎亭边草路清。

应念筵中倍离恨,老来偏重十年兄。

6.岳州九日宴道观西阁(张说)摇落长年叹,蹉跎远宦心。

北风嘶代马,南浦宿阳禽。

佳此黄花酌,酣馀白首吟。

凉云霾楚望,濛雨蔽荆岑。

登眺思清景,谁将眷浊阴。

钓歌出江雾,樵唱入山林。

鱼以嘉名采,木为美材侵。

大道由中悟,逍遥匪外寻。

参佐多君子,词华妙赏音。

留题洞庭观,望古意何深。

7.寻道观唐代:王勃芝廛光分野,蓬阙盛规模。

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

玉笈三山记,金箱五岳图。

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8.岳州九日宴道观西阁唐代:张说摇落长年叹,蹉跎远宦心。

北风嘶代马,南浦宿阳禽。

佳此黄花酌,酣馀白首吟。

凉云霾楚望,濛雨蔽荆岑。

登眺思清景,谁将眷浊阴。

钓歌出江雾,樵唱入山林。

鱼以嘉名采,木为美材侵。

大道由中悟,逍遥匪外寻。

参佐多君子,词华妙赏音。

留题洞庭观,望古意何深。

9.道观中和潘丞观青溪图联句唐代:皎然画得青溪样,宜于紫府观。

日明烟霭薄,风落水容宽。

画野高低接,商工井邑攒。

疏川因稼穑,出使问艰难。

描写道观的诗词

寻道观作者:王勃 朝代:唐 体裁:五律 芝廛光分野,蓬阙盛规模。

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

玉笈三山记,金箱五岳图。

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岳州九日宴道观西阁作者:张说 朝代:唐 体裁:五排 摇落长年叹,蹉跎远宦心。

北风嘶代马,南浦宿阳禽。

佳此黄花酌,酣馀白首吟。

凉云霾楚望,濛雨蔽荆岑。

登眺思清景,谁将眷浊阴。

钓歌出江雾,樵唱入山林。

鱼以嘉名采,木为美材侵。

大道由中悟,逍遥匪外寻。

参佐多君子,词华妙赏音。

留题洞庭观,望古意何深。

帮忙想句形容水墨画的诗句~

????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的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

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南禅的发展,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宗教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了。

南禅的三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对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

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开掘的文人。

他身上的隐逸文化有着精粹的体现。

如: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对王维的隐逸人格有着三方面的影响:第一,它是以积极主动的出世与消极被动的抗世相结合的姿态来对待现实的社会生活;第二,它是一种情绪化的、悲剧性的、“超常”的人格精神;第三,它追求一种精神自由,重视生命意义,甘于孤独沉寂的人格精神。

这里可以列举王维在19岁时所创作的《桃源行》,在这首诗中,王维超越了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着意塑造了另一个“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鱼樵乘水入”的境界。

这已经是一种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精巧典雅的格调,也有着幽深高远的文化气了。

逸本来就是从隐逸风尚中超拔提升出来的,它超然、悠然、隐遁、空灵的旨趣最自然不过地表现了隐逸的人格精神中的另一种气度。

隐逸文化与禅宗结合,使王维的诗由城市的喧嚣走向山野的宁静及孤寂的文化,更注重将自然美、人的美和精神美提升到人格精神的层面,从艺术的角度,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由于与禅学理念的互渗与交融,王维的对于淡泊生活的追求更呈现出一种深奥的冥想,更是一种悠然的心境,已不再不同于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而是要达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审美体验之中去。

在这一层次讲,王维把禅学的理念应用于他的山水诗,使山水诗的思想意蕴、更加幽冥了。

其次,宗教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高度融合,除了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有关。

他在《山中示弟》中说:“山林吾丧我”,在《饭覆金山僧》诗中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

”王维的母亲信佛,王维本人也许与许多僧人有往来,他的字摩诘,出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根据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考证,“维摩诘”是除恶降魔的意思,和他那些散发着淡淡禅意的山水诗相映成趣。

王维有意将自己一生的悔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

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它就必然要通过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谐,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

另外,王维一生的仕途都不很得意,十五岁即离家赴都,在长安“游历诸贵之间”,以自己的才能知名于上流社会,然在官场又屡遭排挤,内心极为痛苦“心中常欲绝,发乱不能整。

”(《林园即事寄舍弟沈》),在理想破灭的严酷现实面前,诗人即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出路何在?他要在宗教体验中寻求一种解脱,自然会有这样的句子出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王维的审美体验就与他的禅学理念很完美地结合在...

云阳山的相关诗词

游云阳山寺宋·黄庭坚空余叔子两青碑,无复山翁白接篱。

卧对江流思往事,行串云岭扣柴扉。

松风半入烹茶鼎,月鸟常啼挂月枝。

见说北归应有日,道人先做鹿门期。

云阳山明·林廷玉①野寺黄花满径妍,一尊清对夕阳前。

偶然遇景消闲性,忽漫逢僧话夙缘。

云阳酿起山背雨,风来吹散树头烟。

修灵望远清都隔,不觉秋风两鬓边。

①林廷玉:明弘治十五年至正德元年任茶陵知州。

介绍登云阳山远望,整个县城如在青山环抱之中,晴天时在蓝天白云辉映下,青出如黛,风光明丽;阴雨有雾时,山影飘渺迷离,有如雾中浮岛。

云阳山从山脚起有一条人工开凿的山路盘旋而上,路面宽约3m,可达山顶。

云阳山地貌多样,林木繁茂。

方圆七十余里,层峰蟠峦、丹崖翠壁、奇岩异石、深涧奇洞、飞瀑鸣泉,随处可见,构成一道道千姿百态的景观。

云阳山集秀、幽、雄、奇、险之美于一山,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这里,有紫微叠翠之秀润雄浑,有云阳仙之幽深灵异,有老君岩之神奇,有灵龟谷之峻险,还有罗汉洞峡谷之“世外桃源”仙境,彩虹瀑布之浪漫……一道道蓊郁葱茏的森林景观,向人们呈现出“草木滋繁、鸟兽相呼、自然驯狎”的生态和谐乐园。

云阳山文化源远流长。

古籍的记载,文人的咏叹和民间传说,使云阳山的峰、岩、洞、泉、瀑都飘盈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自然与人文相融,使云阳山水更加灵动,更具魅力云阳山有云阳仙、紫云寺、赤松山(神农故封)、天鹅 湖等四大景区 处景点,有樟木冲,汲秀园、半山亭、旺水沟等三个游乐、休闲景区,有云阳广场综合景区一个。

已初步开发、开放云阳仙、紫云寺、赤松山(神农故封)等三大景区个景点。

云阳山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时换景变,丰富多彩。

春赏杜鹃、夏观云海、秋看日出、冬赏雪景,赏心悦目。

云阳山耸立在一望平畴之中,显得格外巍峨挺拔。

山上林木蓊郁葱茏,“ 草木滋繁,鸟兽相呼,自然相狎”①。

它的东麓却是地势乎缓的河谷平原和丘冈地,洣水汇沔水、欧水、文水、茶水,穿过云阳洪山庙峡谷,北去攸县、衡东,汇入湘江。

古代贯穿茶陵东西、南北的两条驿道分别从东麓、北麓近山而过。

自古以来,这块丘盆地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稠密。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南宋绍定四年(1231),先后在这里的洣水北岸、南岸筑金州城、茶陵城为县(州)城池,其中茶陵城至今仍是县城所在地。

由于云阳山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因此自古引人注目。

史前的先民首先看中了这块土地。

这里为先民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山下可以“种五谷”、圈养牲畜,山中可以狩猎,还可以尝百草、采药。

无疑是首选的栖息地,位于东麓的独岭坳大溪文化遗址就是一个例证。

在这处遗址,经考古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人类文明遗存。

遗存有陶罐盛装的稻粒和鱼、兽骨及石器等生产工具,留下了人类社会从狩猎文化向农耕文化过渡时期的痕迹。

佛道两家看中了云阳山的幽深、清静。

山下田畴相连、村舍相望。

世外清境与“人间”近在尺咫,有山下“人间” 为依托生活有保障。

因为佛徒道众虽然看破红尘,但还得食人间烟火,云阳山正是他们既“可以避世,可以隐居”的福地,又是有生活来源的“宝地”。

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欣赏云阳山的峰岩之美、林泉之幽。

这里,近邻县城,却远离尘嚣,“世外桃源”与“人间烟火”相通。

这正是他们排遣奔竞中的郁闷、发思古之幽情的理想游憩地。

云阳山与人类文明活动密切相关,源远流长,积蕴了深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

成为湘东文化名山。

北宋官修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古迹》即有云阳山的记载。

此外,《史略循蜚》、《水经注》、《汉学堂丛书》、《汉唐地理类钞》、《皇甫记》、明《一统志》、《湖南通志》等古籍关于云阳山的记载更为详细。

这些记载主要是关于云阳山为“云阳氏故封”、“神农故封”、“古南岳”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武侠类的诗句

李白《侠客行》算一首古龙经典的一句:一剑纵横三万里,剑气光寒十九州!(描写谢晓峰)经典对联:小李飞刀成绝响,人间不见楚留香,古龙逝世后别人给他提的孙晓《英雄志》:有很多经典语录,但我们仅仅限于诗词昆仑剑出血汪洋,千里直驱黄河黄(卓凌昭)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秦仲海)天苍苍兮临下土,胡不为救万灵苦?英雄便该凌迟死,悲愤垂泪苦无语?我自横刀向天叫,忠义孤臣妄痴心。

安得大千复混沌,莫叫我辈知天命。

(改编自丘处机的诗)十年苦窑十年功,到得头来尽成空,名已空、爱已空,四壁萧然巢也空,亲逝友散仁义尽……恨不空、仇不空,不悲不苦不虚冲,天地万物杀一空!(卢云)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今为大施主,普济众穷苦。

命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虚空诸天神,当雨珍妙华。

(改编出自三国·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小说中杨肃观)金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天龙八部扫地僧所说,原文出自哪忘了)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唯光明故。

喜乐悲愁,皆归尘土。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明教的口号)武林至尊,宝刀屠龙。

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不解释了吧)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瑛姑)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

郁郁佳城,中有碧血。

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香香公主)凤歌:那日少年薄春衫,明月照银簪。

燕子分别时候,恨风急云乱。

志未酬,鬓先班,梦已残。

今生休去,人老沧海,心在天山。

(描写《昆仑》中的梁萧,《沧海》中见,部分应该是 改编自陆游的)草木青青,远来友人,山花绽笑,明月开怀;春光过眼,只是一瞬,你我情谊,可传万载;白云悠悠,只是须臾,你我情谊,千秋如恒;草木青青,远来佳宾,心如金玉,振振有声;佳人绽笑,少年开怀,友人是谁,说与你听,西方巍巍,大哉昆仑!(本来是昆仑山精绝族长唱给梁萧听的,后来梁萧本以”西方巍巍,大哉昆仑“为绰号”西昆仑“)梁羽生诗词也很多,就不一一例举了

关于庐山的诗句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题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 江 为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

万里朝沧海,千寻出白云。

寒声终自远,灵派孰为分。

除邓天台后,平流莫可群。

题西林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瀑布 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 继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 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 佳句向谁传。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庐山独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钟声知何处? 苍苍树里闻。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望庐山五老峰 李 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帮忙想句形容水墨画的诗句~

????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的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

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南禅的发展,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宗教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了。

南禅的三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对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

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开掘的文人。

他身上的隐逸文化有着精粹的体现。

如: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对王维的隐逸人格有着三方面的影响:第一,它是以积极主动的出世与消极被动的抗世相结合的姿态来对待现实的社会生活;第二,它是一种情绪化的、悲剧性的、“超常”的人格精神;第三,它追求一种精神自由,重视生命意义,甘于孤独沉寂的人格精神。

这里可以列举王维在19岁时所创作的《桃源行》,在这首诗中,王维超越了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着意塑造了另一个“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鱼樵乘水入”的境界。

这已经是一种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精巧典雅的格调,也有着幽深高远的文化气了。

逸本来就是从隐逸风尚中超拔提升出来的,它超然、悠然、隐遁、空灵的旨趣最自然不过地表现了隐逸的人格精神中的另一种气度。

隐逸文化与禅宗结合,使王维的诗由城市的喧嚣走向山野的宁静及孤寂的文化,更注重将自然美、人的美和精神美提升到人格精神的层面,从艺术的角度,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由于与禅学理念的互渗与交融,王维的对于淡泊生活的追求更呈现出一种深奥的冥想,更是一种悠然的心境,已不再不同于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而是要达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审美体验之中去。

在这一层次讲,王维把禅学的理念应用于他的山水诗,使山水诗的思想意蕴、更加幽冥了。

其次,宗教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高度融合,除了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有关。

他在《山中示弟》中说:“山林吾丧我”,在《饭覆金山僧》诗中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

”王维的母亲信佛,王维本人也许与许多僧人有往来,他的字摩诘,出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根据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考证,“维摩诘”是除恶降魔的意思,和他那些散发着淡淡禅意的山水诗相映成趣。

王维有意将自己一生的悔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

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它就必然要通过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谐,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

另外,王维一生的仕途都不很得意,十五岁即离家赴都,在长安“游历诸贵之间”,以自己的才能知名于上流社会,然在官场又屡遭排挤,内心极为痛苦“心中常欲绝,发乱不能整。

”(《林园即事寄舍弟沈》),在理想破灭的严酷现实面前,诗人即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出路何在?他要在宗教体验中寻求一种解脱,自然会有这样的句子出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王维的审美体验就与他的禅学理念很完美地结合在...

王勃的著名诗词有哪几首?

一、王勃的著名诗词有: 1、五言古诗:《咏风》、《怀仙》、《山亭夜宴》、《忽梦游仙》 ;七言古诗:《秋夜长》、《采莲曲》、《寒夜怀友》二首、《滕王阁诗》 ;五言律诗:《别薛华》、《寻道观》、《铜雀妓》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仙径》、《圣泉宴》、《易阳早发》、《山居晚眺赠王道士》 ;五言绝句:《春游》、《早春野望》、《登城春望》、《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2、王勃名诗词太多,现仅摘录几首: (1)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秋夜长: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

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二、王勃简介: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

关于家的诗句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木兰辞》)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5.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曰忆山东兄弟》) 8.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9.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杜牧:《归家》)

关于凉州的诗词

1、凉州词(唐)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译文:被风卷起的黄沙,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2、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我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琵琶就会不停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快点上前作战。

我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因为从古至今,前往战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1383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