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蝉的诗词 有关知了的诗

有关蝉的诗词 有关知了的诗

有关蝉的诗句

蝉 唐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作者通过对蝉青翠叫声的描述,继而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蝉 唐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早蝉 唐 白居易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晚蝉 唐 卢殷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

找关于 蝉 的古诗

长杨明月曙,秋日高鸣独见知。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玄鸟逝安适,丛雁鸣云霄,各臻其妙。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对此之评论可谓一语中的,闻蝉但益悲”(《秦中寄远上人》), 唐 元稹。

——虞世南《蝉》 西陆蝉声唱; 宋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

群嘶玉树里,多含断绝声。

单吟如转箫; 唐 白居易 :“一闻愁意结。

……” “听鸣蝉,愁噪夕阳枝,自是愁人在断肠”(《听蝉》)。

唐 司空曙“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新蝉》),风多响易沉。

忽尔弦断绝,但旨趣迥异,此听悲无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听秋蝉,流响出疏桐。

渭上新蝉声,骤雨初息。

”(《雨霖铃》),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几处促流身,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

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

”(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端不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正在异乡听”(《闻蝉》); 唐 卢殷,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先听浑相似,再听乡心起。

晚风朝露实多宜;历乱起秋声,并咏之颂之,秋蝉非一处?日暮槐花里”(《早蝉》); 唐 刘禹锡 ,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

衡门有谁听。

细柳高飞夕,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得饮玄天露,“以我观物,蝉声极意说凄凉”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3)古人误却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

志士心偏苦; 唐 姚合:“秋来吟更苦。

无人信高洁;风飘流曼响:“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半咽半随风”(《闻蝉寄贾岛》)。

轻身蔽数叶“秋蝉鸣树间。

——骆宾王《在狱咏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 三首诗都是唐代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李商隐‘本以高难饱。

……”(隋 卢思道 《和阳纳言听鸣蝉篇》) (2)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正如 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蝉声无一添烦恼,南冠客思侵,初闻独泫然”(《早蝉》); 五代楚 刘昭禹:“莫侵残日噪:“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

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答白刑部闻新蝉》); 唐 孟浩然:“日夕凉风至:“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送卢诗》)。

唐 雍裕之:“一声清溽暑,群噪学调笙。

露重飞难进:“同一咏蝉,是患难人语。

首先应该提到的当然是被称为唐代咏蝉诗之“三绝”: 垂委饮清露,虞世南‘居高声自远。

居高声自远,来对白头吟,非是藉秋风,清露供朝食,谁为表予心?”(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长风送晚声。

不堪玄鬓影,参差搅人虑; 宋 刘克庄“何必雍门弹一曲,回噪金门侧,哀鸣抱一枝

关于蝉的诗句

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蝉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首二句写蝉之鸣,三四写蝉之不鸣:“一树碧无情”,真是追魂取气之句。

五六句先作“清”字地步,然后借“烦君”二字折出结句来,法老笔高,中晚一绝也。

〈唐律消夏录〉 盛夏炎暑,蝉鸣能给人带来野趣、宁静和凉意。

那抑扬顿挫的蝉鸣声,还往往会使人追忆儿时的情景。

夏季,当一阵雷雨过后,在树根周围的地面即可发现一些圆圆的洞穴,这就是蝉儿出土的地方,碰上好运气,还能抓到没有蜕壳的蝉儿。

蝉属于同翅目蝉科,全世界已知约2000种,中国仅有200种。

它们在自然界出现的时间前后不一。

蟪蛄,体长约2厘米,全身黑褐色。

蟪蛄是最早登台的歌唱演员,鸣声尖而长,连续不断。

蚱蝉又叫知了、鸣蝉,在这个小家族中个头最大了。

体长约4厘米,混身漆黑发亮,鸣声粗犷而宏亮,鸣声高亢响亮,像是男高音。

不过,它们的声音有点刺耳,每当中午时分,当群蝉齐鸣时,颇有扰人休息之嫌。

鸣鸣蝉个性孤僻,只在山区分布,叫声总是“呜呜呜……哇”的悲哀凄惨的声调,好像是在哭泣。

伏了蝉到夏至时才登台歌唱,“伏了、伏了”地连声不停,伏天刚到,它便迫不及待地告诉人们“伏了”。

也许它是好意,提前告诉人们伏天就要结束了,请做好气候变凉的准备。

寒蝉,体长约2.5厘米,头胸淡绿色,因它在深秋时节叫得欢,故又称秋蝉。

寒蝉入秋才开始鸣叫,它们的歌唱才是这场“蝉声系列音乐会”的压轴曲。

不过它们只是“滋滋滋”地一个音符,唱得太单调,其艺术水平实在不堪担负压轴的重任。

蝉之所以能鸣叫,是因为它的腹部有一对鸣器,由鼓膜和鼓膜组成,当膜内发音膜收缩时,便产生声波,发出嘹亮的声音。

不过别忘了鸣器只雄蝉才有,雌蝉是“哑巴”。

蝉属不完全变态的渐变态类。

一般生活史都较长,2~3年完成一代。

最著名的种类要数美国的17年蝉,此外还有3种13年蝉,它们都是昆虫中的寿星。

蝉的生活方式较为奇特。

夏天,蝉产卵后一周内即死去,卵经过一个月左右即孵化,孵化后若虫掉落到地面,自行掘洞钻入土中栖身。

在土中,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树根汁液为生。

它们要经过漫长的若虫期。

老熟幼虫爬出洞穴后,慢慢爬上树干,然后自头胸处裂开。

不久,成虫爬出蝉壳,经阳光的照射,翅膀施展、干燥。

羽化过程约需1~3小时。

成虫飞向丛林树冠,以其刺吸式口器刺入树木枝干吸食汁液,对林木、果树等造成危害。

成虫性成熟后,雄虫开始鸣叫,吸引雌性进行交配。

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产完卵后也相继死亡,从而完成其传种接代的使命。

捉蝉不同于捉其他的鸣虫。

蝉有趋光性,当夜幕降临,只需在树干下烧堆火,同时敲击树干,蝉即会扑向火光,此时迅速上前活捉,十拿九稳,非常有趣。

有方言称蝉:蛈蛚 蛈蛚龟儿蝉 [初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赏析}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

《蝉》的诗句和诗意

一、《蝉》的诗句: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是唐朝政治人物、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虞世南。

二、译文: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三、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向写出了蝉的特点。

四、诗意:1、首句写了蝉的形状“垂绥”,食性 “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次句写蝉声“流响”,从声音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写出了声音的响度与力度。

2、全诗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

五、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的人格。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

表达感情含蓄,寓意深刻,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蝉声远传,是由于“居高”而致远,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关于蝉的古诗词名句

蝉朝代:唐代作者:虞世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朝代:唐代作者:张乔原文: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

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

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

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

蝉朝代:唐代作者:陆龟蒙原文: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

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伴貂金换酒,并雀画成图。

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

蝉朝代:唐代作者:罗隐原文: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

关于知了的诗词

樊晃 【句】 巧裁蝉鬓畏风吹,尽作蛾眉恐人妒。

陆畅 【句】 蝉噪入云树,风开无主花。

(《崔谏议林亭》)耿湋 【句】 高树多凉吹,疏蝉足断声。

(见《海录碎事》)。

李世民 【赋得弱柳鸣秋蝉】 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

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

上官仪 【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钱起 【江行无题一百首(一作钱珝诗)】 见底高秋水,开怀万里天。

旅吟还有伴,沙柳数枝蝉。

杨凌 【送客往睦州】 水阔尽南天,孤舟去渺然。

惊秋路傍客,日暮数声蝉。

司空曙 【别张赞】 今日山晴后,残蝉菊发时。

登楼见秋色,何处最相思。

司空曙 【杂言】 伏馀西景移,风雨洒轻絺。

燕拂青芜地,蝉鸣红叶枝。

韩愈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柳溪】 柳树谁人种,行行夹岸高。

莫将条系缆,著处有蝉号。

徐凝 【避暑二首】 斑多筒簟冷,发少角冠清。

避暑长林下,寒蝉又有声。

陆畅 【闻早蝉】 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

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

陆畅 【别刘端公】 连骑出都门,秋蝉噪高柳。

落日辞故人,自醉不关酒。

李绅 【和晋公三首】 貂蝉公独步,鸳鹭我同群。

插羽先飞酒,交锋便著文。

张祜 【夕次竟陵】 南风吹五两,日暮竟陵城。

肠断巴江月,夜蝉何处声。

杜牧 【题张处士山庄一绝】 好鸟疑敲磬,风蝉认轧筝。

修篁与嘉树,偏倚半岩生。

喻凫 【惊秋】 莺啭才间关,蝉鸣旋萧屑。

如何两鬓毛,不作千枝雪。

司空图 【乱后三首】 流芳能几日,惆怅又闻蝉。

行在多新贵,幽栖独长年。

钱珝 【江行无题一百首】 见底高秋水,开怀万里天。

旅吟还有伴,沙柳数枝蝉。

陈陶 【续古二十九首】 南国珊瑚树,好裁天马鞭。

鱼龙不解语,海曲空蝉娟。

陈陶 【续古二十九首】 秦家卷衣贵,本是倡家子。

金殿一承恩,貂蝉满乡里。

无名氏 【灵响词】 此响非俗响,心知是灵仙。

不曾离耳里,高下如秋蝉。

无名氏 【灵响词】 存念长在心,展转无停音。

可怜清爽夜,静听秋蝉吟。

陆龟蒙 【句】 但说漱流并枕石,不辞蝉腹与龟肠。

(以下见《侯鲭录》)志定 【句】 梧桐叶老蝉声死,一夜洞庭波上风。

(见张为《主客图》)刘昭禹 【句】 危楼聊侧耳,高柳又鸣蝉。

(《秋日登楼》,见《吟窗杂录》)齐己 【杂曲歌辞·杨柳枝】 馆娃宫畔响廊前,依托吴王养翠烟。

剑去国亡台榭毁,却随红树噪秋蝉。

...

有关于蝉的诗句

蝉声响亮而高远,古往今来,那“知了,知了”的鸣唱,曾使情感丰富而细腻的诗人们写下了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唐 卢仝《新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听秋蝉,秋蝉非一处.细柳高飞夕,长杨明月曙;历乱起秋声,参差搅人虑.单吟如转箫,群噪学调笙;风飘流曼响,多含断绝声.……”“听鸣蝉,此听悲无极.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长风送晚声,清露供朝食.晚风朝露实多宜,秋日高鸣独见知.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隋 卢思道 《和阳纳言听鸣蝉篇》)(2)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正如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听蝉》).唐 司空曙“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新蝉》);唐 白居易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早蝉》);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答白刑部闻新蝉》);唐 孟浩然:“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秦中寄远上人》),唐 元稹:“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送卢诗》).唐 雍裕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五代楚 刘昭禹:“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唐 卢殷:“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唐 姚合:“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闻蝉寄贾岛》);宋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雨霖铃》);宋 刘克庄“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3)古人误却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首先应该提到的当然是被称为唐代咏蝉诗之“三绝”: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三首诗都是唐代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但旨趣迥异,各臻其妙.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对此之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附:骆宾王《在狱咏蝉》诗小序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枯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4)与咏燕诗不同,咏蝉诗中也有讥讽蝉之污浊者.代表之作当属唐末诗人陆龟蒙和罗隐的《蝉》诗 . 陆龟蒙:“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罗隐:“大地工夫一为遗,与君声调偕君绥.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在陆之笔下,蝉是卑鄙无能之辈;而罗之笔下,蝉则是趋炎附势之徒.两诗借蝉言志,旨在讽刺批判唐末的社会腐败、官场昏暗.(5)其余如:唐人雍陶的“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蝉》)、清人朱受新的“抱叶隐深林,乘时慧慧吟.如何忘远举,饮露已清心”(《咏蝉》),也都是借蝉抒怀的佳句,句中各有比兴寄托;南朝陈诗人陈正见《赋得秋蝉和柳应衡阳王教诗》“风高知响急...

【《蝉》】《蝉》的诗句是什么?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1380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