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海美景的古诗词

有关大海美景的古诗词

描写大海的古诗

年代:魏晋 作者:曹操 作品:观沧海 内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品注释 注释: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 夏门” 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 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

《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 写升仙得道之事。

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 行》。

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

诗开头有 “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乐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 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

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 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 害。

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 弟和乌桓。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 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 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

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 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

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 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 不符,不可置信。

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 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 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

“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 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

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 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 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

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 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 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 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 像绘画的粗线条。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 么”,是叹美之词。

“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 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 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 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 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 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 悲秋意绪。

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 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 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 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 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 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 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 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 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 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 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 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 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 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 了。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 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

关于大海的古诗词

酒泉子 作者: 潘阆 长忆观潮, 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涛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南歌子·湖州作 作者: 苏轼 山雨潇潇过, 溪桥浏浏清. 小园幽榭枕苹汀. 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 苕岸霜花尽, 江湖雪阵平. 两山遥指海门青, 回首水云何处、觅孤城....

描写大海的古诗词

1、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出自《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代:苏轼释义: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净沧海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

2、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出自《望海楼晚景·横风吹雨入楼斜》宋代:苏轼释义:风雨过后潮水平静江海碧澄,时时闪过的电光形成紫金般的龙蛇。

3、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出自《浪淘沙·白浪茫茫与海连》唐代:白居易释义:白浪一望无边,与海相连,岸边的沙子也是一望无际。

4、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出自《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唐代:岑参释义:我听阴山人们说过多回,西方热海之水好似煮沸。

5、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

——出自《海人谣》唐代:王建释义:海人没有家,天天在海船中居住。

他们每天都要出海去采撷珍珠,杀象取牙来缴纳赋税。

6、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出自《春江花月夜》唐代:张若虚释义: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出自《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释义: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8、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出自《长歌行》两汉:佚名释义: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9、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出自《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宋代:陆游释义: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10、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出自《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宋代:苏轼释义: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

描写夜晚大海景色的诗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栏目:唐诗鉴赏 作者:情诗网 2004-11-12 7:52:15 浏览:83844 相关信息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

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

赞美大海的古诗

年代:魏晋 作者:曹操 作品:观沧海 内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品注释 注释: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 夏门” 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 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

《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 写升仙得道之事。

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 行》。

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

诗开头有 “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乐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 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

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 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 害。

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 弟和乌桓。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 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 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

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 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

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 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 不符,不可置信。

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 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 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

“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 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

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 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 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

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 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 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 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 像绘画的粗线条。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 么”,是叹美之词。

“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 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 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 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 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 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 悲秋意绪。

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 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 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 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 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 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 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 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 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 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 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 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 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 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 了。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 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

描写大海的诗句

外 国 诗 三 首致 大 海普 希 金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

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

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致大海》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这首诗的结构思路。

教者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问题一: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声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问题二: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2、具体研习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问题二: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问题三: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问题四: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以上研习,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轻易加以否定。

另外要求学生通过具体诗句来表明自己的看法,切忌架空分析。

)3、欣赏品味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

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1—2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

欣赏品味例一: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

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

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欣赏品味例二: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

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

描写大海景色的词语

汹涌澎湃、浩瀚、无边无际、波澜起伏 海纳百川,海枯石烂,飘洋过海 比喻一去不返:泥牛入海 比喻危险之地:刀山火海 比喻各有本领:八仙过海 比喻见过世面:曾经沧海 比喻人心所向:百川归海 移山倒海 搬动大山,翻倒大海。

比喻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雄伟气概。

曾经沧海 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铸山煮海 开采山中铜矿以铸造钱币,烧煮海水而获得食盐。

比喻善于开发自然资源。

云悲海思 如云似海的愁思 学海无涯 学海:知识。

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 以蠡测海 用贝壳来量海。

比喻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蜃楼海市 旧时比喻人世繁华的虚幻。

五湖四海 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

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石沉大海 石头沉到海底。

比喻从此没有消息。

血海深仇 形容仇恨极大、极深。

多指人被杀而引起的仇恨。

梯山航海 登山航海。

比喻长途跋涉,经历险远的旅程。

眼空四海 形容自高自大,什么都看不见。

泥牛入海 泥塑的牛掉到海里。

比喻一去不再回来。

挟山超海 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

排山倒海 推开高山,翻倒大海。

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寿山福海 寿象山那样久,福象海那样大。

旧时用于祝人长寿多福。

人山人海 人群如山似海。

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群鸿戏海 鸿:鸿雁;海:指大湖。

象许多飞鸿在大湖里游戏一样。

形容书法遒劲灵活。

瞒天过海 用欺骗的手段在暗地里活动。

恨海难填 恨海:怨恨如海;难填:难于填塞。

比喻怨气难平。

情天孽海 孽:罪恶。

天大的情欲,罪孽的深渊。

旧指男女深深地陷入情海。

汪洋大海 水势十分浩大。

比喻无法摆脱的境遇 天涯海角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四海为家 原指帝王占有全国。

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

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

四海升平 升平:太平。

天下太平。

四海鼎沸 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

形容天下… 四海承风 指全国都接受教化。

四海波静 比喻天下太平。

盟山誓海 对着山海盟誓,指男女相爱坚贞不屈 苦海无边 原为佛家语,形容深重无比的苦难。

常和“回头是岸”连用。

山陬海噬 形容遥远偏僻的地方。

山陬海筮 山隅和海边。

泛指荒远的地方 山珍海味 海错:指各种海味。

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

泛指丰富的菜肴。

山珍海错 海错:指各种海味。

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

泛指丰富的菜肴。

山南海北 指遥远的地方。

山盟海誓 盟:盟约;誓:誓言。

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芒芒苦海 佛教语,辽阔深远的样子。

比喻苦难无穷无尽 茫茫苦海 佛教语,辽阔深远的样子。

比喻苦难无穷无尽 搅海翻江 形容水势浩大。

比喻力量声势极其壮大 如堕烟海 堕:落。

好象掉在茫茫无边的烟雾里。

比喻迷失方向,找不到头绪,抓不住要领。

囊括四海 囊括:比喻统统包罗在内。

指统一全国。

江海不逆小流 江海的浩瀚,是能容纳细流的缘故。

比喻人气度大才能担当大事。

回山倒海 形容力量和气势极强大,能压倒一切。

架海金梁 比喻起重要作用的杰出人物 金翅擘海 金翅:佛经中所说鸟名;擘: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比喻文辞笔力雄壮。

胡打海摔 比喻经得起磕碰,不娇贵。

大海捞针 在大海里捞一根针。

比喻极难找到。

陆海潘江 比喻文才很大。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把土堆起来可以成山,把水蓄起来可以成海。

比喻积少成多。

火海刀山 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堆山积海 形容东西极多 航海梯山 渡过大海,攀越高山。

指经历艰远的路程 河海不择细流 比喻不论大小,一律收容。

河奔海聚 比喻思路开阔,文辞畅达 精卫填海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

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

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侯门如海 侯门象大海那样深邃。

比喻旧时相识的人,后因地位悬殊而疏远隔绝。

翻江倒海 原形容雨势大,后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

河清海晏 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

比喻天下太平。

河目海口 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

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

比喻相貌非凡。

河落海干 比喻一点不剩。

浩如烟海 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倒海翻江 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浩大。

福如东海 福气象东海那样大。

旧时祝颂语。

海晏河清 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

比喻天下太平。

(出自F77917) 海屋添筹 海屋:寓言中堆存记录沧桑变化筹码的房间;筹:筹码。

旧时用于祝人长寿。

海外奇谈 比喻没有根据的,荒唐的言论或传闻。

海水群飞 比喻国家不安宁。

海水不可斗量 斗:量器;量:计量。

指海水的多少不可能以斗所能计量的 海誓山盟 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海市蜃楼 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海立云垂 形容文辞气魄极大。

海阔天空 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

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出自F77917) 海枯石烂 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形容历时久远。

比喻坚定的意志...

关于描写大海美景的好词好句!!!

词语有:汹涌澎湃、浩瀚、无边无际、波澜起伏 海纳百川,海枯石烂,飘洋过海 比喻一去不返:泥牛入海 比喻危险之地:刀山火海 比喻各有本领:八仙过海 比喻见过世面:曾经沧海 比喻人心所向:百川归海 移山倒海 搬动大山,翻倒大海。

比喻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雄伟气概。

曾经沧海 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铸山煮海 开采山中铜矿以铸造钱币,烧煮海水而获得食盐。

比喻善于开发自然资源。

云悲海思 如云似海的愁思 学海无涯 学海:知识。

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 以蠡测海 用贝壳来量海。

比喻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蜃楼海市 旧时比喻人世繁华的虚幻。

五湖四海 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

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石沉大海 石头沉到海底。

比喻从此没有消息。

血海深仇 形容仇恨极大、极深。

多指人被杀而引起的仇恨。

梯山航海 登山航海。

比喻长途跋涉,经历险远的旅程。

眼空四海 形容自高自大,什么都看不见。

泥牛入海 泥塑的牛掉到海里。

比喻一去不再回来。

挟山超海 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

排山倒海 推开高山,翻倒大海。

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寿山福海 寿象山那样久,福象海那样大。

旧时用于祝人长寿多福。

人山人海 人群如山似海。

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群鸿戏海 鸿:鸿雁;海:指大湖。

象许多飞鸿在大湖里游戏一样。

形容书法遒劲灵活。

瞒天过海 用欺骗的手段在暗地里活动。

恨海难填 恨海:怨恨如海;难填:难于填塞。

比喻怨气难平。

情天孽海 孽:罪恶。

天大的情欲,罪孽的深渊。

旧指男女深深地陷入情海。

汪洋大海 水势十分浩大。

比喻无法摆脱的境遇 天涯海角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四海为家 原指帝王占有全国。

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

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

四海升平 升平:太平。

天下太平。

四海鼎沸 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

形容天下… 四海承风 指全国都接受教化。

四海波静 比喻天下太平。

盟山誓海 对着山海盟誓,指男女相爱坚贞不屈 苦海无边 原为佛家语,形容深重无比的苦难。

常和“回头是岸”连用。

山陬海噬 形容遥远偏僻的地方。

山陬海筮 山隅和海边。

泛指荒远的地方 山珍海味 海错:指各种海味。

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

泛指丰富的菜肴。

山珍海错 海错:指各种海味。

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

泛指丰富的菜肴。

山南海北 指遥远的地方。

山盟海誓 盟:盟约;誓:誓言。

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芒芒苦海 佛教语,辽阔深远的样子。

比喻苦难无穷无尽 茫茫苦海 佛教语,辽阔深远的样子。

比喻苦难无穷无尽 搅海翻江 形容水势浩大。

比喻力量声势极其壮大 如堕烟海 堕:落。

好象掉在茫茫无边的烟雾里。

比喻迷失方向,找不到头绪,抓不住要领。

囊括四海 囊括:比喻统统包罗在内。

指统一全国。

江海不逆小流 江海的浩瀚,是能容纳细流的缘故。

比喻人气度大才能担当大事。

回山倒海 形容力量和气势极强大,能压倒一切。

架海金梁 比喻起重要作用的杰出人物 金翅擘海 金翅:佛经中所说鸟名;擘: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比喻文辞笔力雄壮。

胡打海摔 比喻经得起磕碰,不娇贵。

大海捞针 在大海里捞一根针。

比喻极难找到。

陆海潘江 比喻文才很大。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把土堆起来可以成山,把水蓄起来可以成海。

比喻积少成多。

火海刀山 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堆山积海 形容东西极多 航海梯山 渡过大海,攀越高山。

指经历艰远的路程 河海不择细流 比喻不论大小,一律收容。

河奔海聚 比喻思路开阔,文辞畅达 精卫填海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

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

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侯门如海 侯门象大海那样深邃。

比喻旧时相识的人,后因地位悬殊而疏远隔绝。

翻江倒海 原形容雨势大,后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

河清海晏 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

比喻天下太平。

河目海口 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

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

比喻相貌非凡。

河落海干 比喻一点不剩。

浩如烟海 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倒海翻江 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浩大。

福如东海 福气象东海那样大。

旧时祝颂语。

海晏河清 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

比喻天下太平。

(出自F77917) 海屋添筹 海屋:寓言中堆存记录沧桑变化筹码的房间;筹:筹码。

旧时用于祝人长寿。

海外奇谈 比喻没有根据的,荒唐的言论或传闻。

海水群飞 比喻国家不安宁。

海水不可斗量 斗:量器;量:计量。

指海水的多少不可能以斗所能计量的 海誓山盟 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海市蜃楼 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海立云垂 形容文辞气魄极大。

海阔天空 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

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出自F77917) 海枯石烂 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形容历时久远。

比喻...

有关海洋的古诗词(急用)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2.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唐 钱起 3.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 李白 4.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唐 岑参 5.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唐 岑参 6.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俄)莱蒙托夫《帆》 7. 啊大海——你多么慈祥,博爱—— (美)狄金森《蓝海》 8.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碧海行 陆游碧海如镜天无云,众真东谒青童君。

九奏铿锵洞庭乐,八角森芒龙汉文。

共传上帝新有诏,蚩尤下统旄头军。

径持河洛还圣主,更度辽碣清妖氛。

幽州螘垤一炬尽,安用咸阳三月焚。

艺祖骑龙在帝左,世上但策云台勋。

步虚 陆游微风吹碧海,细细生龙鳞,半醉骑一鹤,去谒青华君。

归来天风急,吹我过缑山,锵然哦诗声,清晓落人间。

人间仰视空浩浩,远孙白发尘中老。

初见姬翁礼乐新,千九百年如电扫。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李白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

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淮海对雪赠傅霭(一作淮南对雪赠孟浩然) 李白朔雪落吴天,从风渡溟渤。

海树成阳春,江沙浩明月。

兴从剡溪起,思绕梁园发。

寄君郢中歌,曲罢心断绝。

梦上天(此后十首,并和刘猛)」元稹梦上高高天,高高苍苍高不极。

下视五岳块累累,仰天依旧苍苍色。

蹋云耸身身更上,攀天上天攀未得。

西瞻若水兔轮低,东望蟠桃海波黑。

日月之光不到此,非暗非明烟塞塞。

天悠地远身跨风,下无阶梯上无力。

来时畏有他人上,截断龙胡斩鹏翼。

茫茫漫漫方自悲,哭向青云椎素臆。

哭声厌咽旁人恶,唤起惊悲泪飘露。

千惭万谢唤厌人,向使无君终不寤。

「采珠行」元稹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

万人判死一得珠,斛量买婢人何在。

年年采珠珠避人。

今年采珠由海神。

海神采珠珠尽死,死尽明珠空海水。

珠为海物海属神,神今自采何况人。

侠客行」元稹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事成不肯藏姓名。

我非窃贼谁夜行,白日堂堂杀袁盎。

九衢草草人面青,此客此心师海鲸。

海鲸露背横沧溟,海波分作两处生。

分海减海力,侠客有谋,人不识测三尺铁蛇延二国。

戚草:一作草草。

元稹大雨行 开成三年,宣州开元寺作。

东垠黑风驾海水,海底卷上天中央。

三吴六月忽凄惨,晚后点滴来苍茫。

铮栈雷车轴辙壮,矫跃蛟龙爪尾长。

神鞭鬼驭载阴帝,来往喷洒何颠狂。

四面崩腾玉京仗,万里纵横羽林枪。

云缠风束乱敲磕,黄帝未胜蚩尤强。

百川气势苦豪俊,坤关密锁愁开张。

太和六年亦如此,我时壮气神洋洋。

东楼耸首看不足,恨无羽翼高飞翔。

尽召邑中豪健者,阔展朱盘开酒场。

奔觥槌鼓助声势,眼底不顾纤腰娘。

今年阘茸鬓已白,奇游壮观唯深藏。

景物不尽人自老,谁知前事堪悲伤?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描写大海古诗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鹊楼》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长歌行》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钱起《送僧归日本》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

——李梦阳《泰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古》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

——白居易《题海图屏风》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韩愈《精卫填海》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灵隐寺 》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

——黄遵宪《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

——陈子澜《恩波桥诗》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临江仙》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梁启超《太平洋遇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

柳永《煮海歌》 有关大海的古诗词_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xRt-6esPFieJEIQBTVuWElf7RJ2CHlL6PnY9w1Ygiimqd2RegxH3Z9g0VaU0sPJIcBw4Y4A-j4RFL-3yC7dUDGfavindUuehW0cGg9lcMEa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1361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