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征信”“诚信”“信用”的格言诗词有哪些?

有关“征信”“诚信”“信用”的格言诗词有哪些?

  • 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

  • 诚实是一个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乔臾

  •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卢照龄

  •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 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孔子

  • 没有诚信,何来尊严?——西塞罗

  • 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塞罗

  •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 失足,你可能马上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富兰克林

  • 信用就像一面镜子,只要有了裂缝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连成一片。——(瑞士)阿米尔

  • 创业不像读书,一天可以过好多年,创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周晋峰

  •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日)松下幸之助

  •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 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 信不足,安有信。――《管子》

  • 一丝一毫关乎节操,一件小事、一次不经意的失信,可能会毁了我们一生的名誉。——林达生

  • 品牌包含了公司多年来积累的诚信声誉,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英国商人

  •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 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程颐

  • 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艾琳·卡瑟

  • 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泰戈尔

  • 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财富。没有信用积累的青年,非成为失败者不可。——池田在作

  • 民无信不立。——孔子

  • 以实待人,非惟益人,益已尤人。——杨简

  •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 关于征信主题的原创诗歌(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曲都可以)

    古人写的诗统称古诗,其次从格律上来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近体诗是由唐朝人发明的,因此唐朝之前的诗全都是古体诗,唐朝之后才出现了近体诗。

    而现代诗是反映现代人社会生活的形式、格律、字数、句数不受限制的诗,古诗的形式一般都受限制。

    《关雎》和《蒹葭》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它超越这一主题表达了人的...

    关雎 诗经?关雎?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1]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出自【诗经?国风?周南】。

    雎鸠:水鸟名,即鱼鹰。

    传说它们情意专一 逑:(雔)之借字,(雔),双鸟之意 荇菜:水草名 寤:睡醒,寐:睡眠 [1]:音帽,有选择之意 兴也。

    关关,雌雄相应之和声也。

    关雎,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鹭,今江淮间有之,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列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

    河,北方流水之通名。

    洲,水中可居之地也。

    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

    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未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毛传云:挚字与至通,言其情意深至也。

    ――朱熹注 【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 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 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 敲钟击鼓取悦她。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

    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

    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

    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

    根者,情也。

    相思莫不如是。

    露之为物,瞬息消亡。

    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

    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

    一理也。

    霜者,露所凝也。

    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

    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

    故曰“未晞”,“未已”。

    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

    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

    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

    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

    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

    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

    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

    “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

    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写作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

    ‘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

    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

    如自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木可即,诗人陷入烦恼。

    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

    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层次结构】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倘佯,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

    “在水...

    试分析《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道、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

    今人蓝菊荪、杨任之、樊树云、高亨、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

    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

    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

    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层次结构]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

    “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

    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却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惘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

    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惘之情愈深。

    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末浠”再到“白露末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内容述评]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

    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

    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

    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招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 “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艺术特色]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

    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一、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

    然而《蒹葭》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

    追寻者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1346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