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运用有象征的诗句

诗词运用有象征的诗句

运用象征手法的现代诗

展开全部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④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赏析: 《雨巷》这首诗,写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独自彷徨在悠长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

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南唐李景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在一起了。

他有一首《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戴望舒作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的代表,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悠长寂寥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独行者的形象,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给我们呈现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

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

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

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

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运用了象征手法的诗词.只要是象征手法的诗就可以.并写出哪句诗运用...

展开全部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 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

运用象征手法的诗歌

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显得含蓄隽永并意味深长。

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

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造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

有关于运用了反衬手法或象征的诗句。

反衬是用一个或多个相反的事物去突出某一主要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起反衬作用的事物居于对立对比地位,作用就是相比出主要事物或方面。

例如南北朝时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邪溪诗》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用蝉噪和鸟鸣来反衬林静山幽。

再如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弃我去者,乱我心者,和抽刀断水几句都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来烘托作者的对生命和世间的忧思。

如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用描写景物来反衬历史的沧桑和世间空间的转变。

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用劳作来反衬奢侈浪费。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用豪迈的写法来反衬自身的不得报复,用典故来反衬自己有能力愿为国做事却无奈的感触。

如唐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用借喻和用典来反衬边塞的荒凉和战争不断带来的感伤。

再如李清照的词《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此种用芭蕉和北人不惯听雨来反衬自己的思念故乡和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哀怨。

结合作品谈谈雨巷一诗象征手法的运用

《雨巷》的多重情绪内涵 1、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具有的艺术光辉.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了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 说起《雨巷》,我们很不容易把 叶圣陶 先生底奖掖忘记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圣 陶 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圣 陶 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 陶 先生底有力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望舒草?序》) 人们熟知的文学史上的这段佳话,反映了《雨巷》一诗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 就抒情内容来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调都是不高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抒发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打开诗篇,我们首先看到诗人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诗人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帐. 这是一个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出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帐,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有论者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凡尼:《戴望舒诗作试论》,《文学评论》1980,4),这些诘难和论断,对于《雨巷》来说,未免过于简单和苛刻了.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2、表现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蕴涵有时代特征的悲剧主题, 《雨巷》这首诗,写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独自彷徨在悠长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雨巷是寂寥的.抒情主人公希望逢着的这位姑娘,她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她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她惆怅、凄...

木兰诗中有哪些诗句运用了象征手法

寒 很多年过去 你是否仍守候在这里 也许他忘了 也许你忘了 那段曾经难忘的日子 手心是他遗留的温度 手背是他留下的印记 这些都未曾磨灭 皆因一个执着的信念 一句不知他是否已经忘记的誓言 让雪将心冷却 醒来 梦碎 将思绪从回忆中抽出 一滴泪带走一个寒冬...

用象征手法 的爱国诗句!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乐府·将进酒》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乐府·将进酒》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乐府·将进酒》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另作“二水中分白鹭洲”) 《登金陵凤凰台》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1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16、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菩萨蛮》 1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另作“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23、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2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2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 27、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长干行》 28、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梦游天姥吟留别》 2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独坐敬亭山》 30、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2、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 33、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34、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

《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 3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1251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