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古诗诗句

苏轼的古诗诗句

  •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春宵》苏轼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上元侍宴》苏轼

  •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花影》苏轼

  •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

    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守岁诗 》苏轼

  •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儋耳》苏轼

  •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苏轼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 苏轼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苏轼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也吸收了一些佛道思想.思想上的复杂性、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一方面有济事之志,另一方面在心情上,力求旷达超脱甚至消极出世.经常陷于入世出世的矛盾中,不过他的作品很受人们的亲睐!苏轼的词有更大的创造性:一、 内容上:1、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叙的旧框子.对生活感受做多方面的描写,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2、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去,举凡怀古、感旧、游记、说理等;还表现爱国激情、反映农村生活及对祖国山河的歌颂;对历史英雄的向往等.一向是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的诗体.二、 语言上:1、苏轼多方面吸收古人(陶潜、李杜等)诗句入词,偶用民间口语,给人们以清新、朴素之感.2、为了充分表达词的意境,经常突破音律的束缚,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提高了词在写物、叙事反映现实方面的价值.三、 风格上:苏轼词风豪迈奔放、挥洒自如,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渡.于婉约之外,树豪放一格,为南宋张孝祥、辛弃疾等开导先路,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四、苏轼的地位与影响1、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继承欧阳修成为文坛上主将,对宋代文学的发展有杰出的贡献,代表了北宋文学成就.2、以丰富多方面的创作实践,完成诗文革新运动,并将其扩展到词域,创立豪放词派.3、苏轼诗词散文的共同特点是:广泛的题材和挥洒自如的表现力;丰富的想象、壮阔的气象;畅达而富于形象的语言;清新洒脱、雄健奔放的艺术风格.4、学习态度和为人对后人亦有影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苏轼的诗词有何特点?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

    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超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纵观苏轼诗词的特点可以用“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四个词概括。

    二、思想根源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世间人不是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沉江,贾谊泪逝,陈子昂之“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都是翰墨抒怀。

    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

    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杜甫关心国计民生,但抱负不能施展,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

    像《登高》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等。

    但苏轼则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

    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苏轼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放浪不羁的性格以及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成为其诗词特点的主要源头。

    苏轼少年读书时,就能把儒、释、道三家最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到自己的修养当中[1]。

    一方面他从小就有坚定的儒家思想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苏轼少年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谤传》[2]。

    范谤是东汉党争时受迫害的一个忠臣,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后受迫害时,不苟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一样。

    临别辞母时说:“为儿不孝,没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范母说:“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母亲愿你去完成理想。

    ”读到这里时,小苏轼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做范谤。

    苏母说:“你能做范谤,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 苏轼曾用“坦荡之怀”来概括自己的性格特征。

    苏轼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盲从哪一派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

    因此,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其志愿、理想、操行始终一致。

    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

    他的这种狂放性格,势必与“摇手举足,辄有法制”的专制社会发生尖锐矛盾。

    据说苏轼很喜欢《庄子》也深受其影响。

    《庄子·逍遥游》[3]有这样一个比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这个比喻是描述一种很高的修养。

    说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得道真人,肌肤像冰雪样洁白,姿态像处女样美丽,洪水滔天而不会被淹死,大旱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被伤害。

    ——这实际上表达的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种操守。

    此外,《庄子·养生主》中还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近十九年矣,所解牛数千矣,而刀刃如新发于硎。

    ”这讲的是修养的问题。

    而在《庄子·逍遥游》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

    南冥东,天池也。

    ”这种高远的、不受拘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的故事,《庄子》里还讲了很多。

    苏轼发现《庄子》正好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的,这是非常奇妙的。

    苏轼自幼就像佛家所讲的有慧根,像道学家所说的有感悟。

    苏轼在幼小读书时就能把儒道两家的最美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合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是苏轼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挫折采取超然旷达的态度处理,正如他自己所言:“进退得丧,齐齐久矣,皆不足道。

    ”而对于国家、人民的忠爱之心,则是始终执著,没有改变的。

    所以只要回到朝廷去,他应该说什么正直的话,还照样说。

    经过多少危苦患难,仍然是那样忠直。

    苦难铸就了苏轼伟大的人格。

    三、艺术成就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但在艺术的道路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十一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难,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历尽苦难,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元丰末年,苏轼时来运转,甚至有过“未周岁而阅三宦”的殊遇。

    “人在玉堂深处”时,却怀念黄州东坡雪堂“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他告诫自己说:“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他升为翰林学士时曾作《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词,表白自己:“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苏轼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苏轼尽管有失望,有牢骚,有悲愤,却始终在追求着人生的价值和自我的价值。

    这都取决于他那高尚正直的人格,忧国...

    苏轼的影响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苏轼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也吸收了一些佛道思想.思想上的复杂性、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一方面有济事之志,另一方面在心情上,力求旷达超脱甚至消极出世.经常陷于入世出世的矛盾中,不过他的作品很受人们的亲睐!苏轼的词有更大的创造性:一、 内容上:1、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叙的旧框子.对生活感受做多方面的描写,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2、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去,举凡怀古、感旧、游记、说理等;还表现爱国激情、反映农村生活及对祖国山河的歌颂;对历史英雄的向往等.一向是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的诗体.二、 语言上:1、苏轼多方面吸收古人(陶潜、李杜等)诗句入词,偶用民间口语,给人们以清新、朴素之感.2、为了充分表达词的意境,经常突破音律的束缚,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提高了词在写物、叙事反映现实方面的价值.三、 风格上:苏轼词风豪迈奔放、挥洒自如,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渡.于婉约之外,树豪放一格,为南宋张孝祥、辛弃疾等开导先路,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四、苏轼的地位与影响1、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继承欧阳修成为文坛上主将,对宋代文学的发展有杰出的贡献,代表了北宋文学成就.2、以丰富多方面的创作实践,完成诗文革新运动,并将其扩展到词域,创立豪放词派.3、苏轼诗词散文的共同特点是:广泛的题材和挥洒自如的表现力;丰富的想象、壮阔的气象;畅达而富于形象的语言;清新洒脱、雄健奔放的艺术风格.4、学习态度和为人对后人亦有影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苏轼对现代人的影响?

    宋代诗论繁多,客观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上的一个高峰。

    但今人最为关注的似乎还是严羽的《沧浪诗话》,此外就是《六一诗话》、《后山诗话》、《诗话总龟》、《石林诗话》、《岁寒堂诗话》、《苕溪渔隐丛话》、《文章精义》、《全唐诗话》、《诚斋诗话》、《白石诗说》、《诗林广记》、《诗人玉屑》、《后村诗话》、《环溪诗话》、《竹坡诗话》、《二老堂诗话》、《对床夜语》、《碧鸡漫志》等。

    相比而言,苏轼的一系列创作阐释才是真正来自鲜活的生活感悟及独特的创作实践的,因而也最见功力和个性,对当时乃至后世作者特别是诗文作家影响尤甚。

    的确,900多年以前,苏轼以其博大精深的创作实绩获得了与欧阳修并驾齐驱的文学地位。

    作为诗人、词豪和散文大家,苏轼在北宋文学革新运动中确实最有资格接过欧阳修手中的大旗,自然也最有资格代表他那个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他的诸多文学革新主张,在宋一代文学发展历程乃至此后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都显示了无法忽视的作用。

    他虽然没有系统的文论专著,但透过他的部分诗词散论,特别是他与友人互相往来的书札中,不难提取丰富而系统的文艺创作思想。

    一、“幽居默处”——作家修养论 二、“有为而作”——创作目的论 三、“成竹于胸”——艺术构思论四、“心手相应”——文本和谐论五、“文理自然”——作品风格论

    苏轼的文学主张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

    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新法,希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苏轼虽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抑制豪强,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苏轼认为“欲速则不达“,建议神宗特殊政策皇帝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税,进言太广“。

    由于这些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

    在他为官之处,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作品留存至今约四千余篇。

    他的重大贡献在于和欧阳修一起建树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

    他的诗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其代表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春夜》,《荔枝叹》等。

    苏轼的词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创新,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词派,开了一代豪放词风。

    其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对后世影响:综上所述,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

    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材。

    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地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

    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

    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

    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

    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

    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

    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

    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还以和蔼或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

    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

    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苏轼的思想对其词风的影响

    苏轼的思想:苏轼既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又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他在政治上坚持儒家入世的精神,在生活上较多地采取庄禅旷达的态度,执著超脱,无往不可,这种人生境界对宋人及宋代以后许多文人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格魅力在古代历史上少有伦比,就受后人喜爱的广泛程度而言,他在历代作家中也是无人可以比拟的。

    对他词风的影响:苏轼在诗、文、词的创作上取得了全面的成就,是文学史上少见的文学全才。

    1,苏轼的散文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代表了宋文创作的高峰。

    2,苏轼的诗有广泛的题材和多样的风格,体现了过人的创造才情和艺术表现能力。

    在内容、形式、手法、语言等诸方面都突破了前人窠臼,往往将诗歌写得超迈豪纵而又有隽永的韵味和浓郁的诗意。

    苏诗不仅显示磅礴的气势,表现深婉的情致、绰约的风韵,还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苏轼又是学问渊博的大学者,无书不读,其诗也相应表现出浓厚的书卷气,成为以才学为诗的典范之一。

    苏轼对词的革新 苏轼的博大胸怀和过人才情在词的创作中也有突出的表现。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他将历来以柔婉为传统的词体注入了阳刚之气,并将诗歌的表现功能和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使词可以像诗一样表现作者的性情和人格个性。

    他的革新实绩,提高了词体的文学地位,使词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品的状态,成了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苏词风格多样,尤以清雄旷达、奔放豪迈为其独创,为词史带来全新的审美境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为后人启示了新的创作道路。

    在宋代以及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人,他的作品当时广泛流传,身后影响深远。

    他的诗、文、词的创作都在各自的文类领域内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苏轼对北宋中后期文学的影响。

    苏轼是继欧阳修以后北宋文坛最杰出的领袖。

    他热心培养后进,团结许多重要作家在他的周围,其中名声最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从苏轼主盟文坛的神宗朝开始,宋代文学的发展达到了极盛。

    苏轼、黄庭坚的诗歌达到了宋诗创作的颠峰。

    张耒、晁补之、秦观和陈师道的诗歌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在苏轼变革词体的同时,词坛也出现了风格纷呈、词人辈出的繁荣局面。

    晏几道、秦观、黄庭坚都是这一时期重要词人。

    到北宋后期,随着时局的变化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文学风尚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由于政治的原因,朝廷禁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学术和诗文,文学的发展进入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

    苏轼的影响仍广泛存在。

    但在诗歌方面,时人学习的典范主要是黄庭坚的“山谷体”。

    在黄庭坚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即所谓“江西诗派”。

    歌词创作方面,重要词人则有贺铸和周邦彦等。

    代表作分析:【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词以生动的笔墨描绘杨花的形象,并以杨花比拟人的飘零沦落,隐约寄托词人个人身世的感慨。

    全词写得不离不即,遗貌取神,仪态万方,柔情无限。

    它既是在写杨花,又是在写人。

    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对不幸遭遇的唱叹,都融入杨花形象之中。

    从杨花的无人珍惜,从杨花的飘零沦落,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以及与词人相类似的某些人的不幸命运。

    真正做到了花中有人,形中有神,虚实兼到,形神并茂。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说:“东坡《水龙吟》起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王国维对此词也推崇备至,他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

    当时作者已47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已两年多了。

    词人在政治上遭到了“乌台诗案”的严重打击,思想异常苦闷,因此,他常常在登山临水和凭吊古迹之中来寻求解脱。

    但是,他不可能完全忘情政治,有时因外界事物的刺激和诱发,他便无法保持内心暂时的平静。

    他的热情,他的理想,他的牢骚与不平,往往要通过文学这一喷火口,火山爆发式地喷薄而出。

    他的著名散文前后《赤壁赋》以及其他许多著名诗词就是这种思想感情冲击下的产物。

    《念奴娇》正是这一时期传诵最广的名篇,也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

    这首词描绘了赤壁附近的壮阔景物,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以及老大无为的感叹。

    上片写景,由景入情,引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

    开篇“大江东去”二句,大气包举,笼罩全篇,...

    苏轼诗词的风格是什么

    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1、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 “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

    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

    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

    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

    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

    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 “向上一路”。

    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2、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

    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更可贵的是,苏...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对苏轼的影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国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

    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

    北宋初年,面对土地兼并日剧,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争日趋尖锐,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文人主张革除社会弊病,要求文学反映现实,而当时风靡文坛的西昆体根本无法担当这样的历史使命。

    于是推崇韩愈、白居易,反西昆成为政治改革派们在文学上的反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发展过程大体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宋太祖立国至真宗朝,是初发阶段。

    先驱者有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等。

    柳开首举“尊韩”旗帜,提出重道致用、崇散尚朴、宣扬教化等,反对浮靡文风。

    王禹偁也主张宗经复古,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文论“文从字顺”的一面,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

    石介在《怪说》中抨击西昆体“缀风月,弄花草”,“蠹伤圣人之道”。

    他们的诗文显示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最初成绩,但在诗文理论方面未能提出新颖切实的见解,在当时影响不大,存在重道轻文,忽视文章语言形式的倾向。

    除王禹偁外,他们的创作成就不高。

    第二阶段在宋仁宗时期,是运动形成高潮阶段。

    代表作家有范仲淹、李觏、尹洙、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宋祁、欧阳修、苏氏父子、王安石和曾巩等。

    先是范仲淹提出主张改革文风,戒浮华,得到朝廷支持,于是改革文风之士接踵涌现。

    李觏要求文以经世,反对拟古和雕琢。

    尹洙摒弃骈文,致力简而有法,辞约理精的古文。

    苏舜钦认为写作根本目的是“警时鼓众”、“补世救失”,反对以藻丽为胜,提倡“道德胜而后振”。

    梅尧臣论诗强调写诗要有感而发,重比兴。

    认为诗歌要写实,要对现实有所美刺,反对西昆派的浮艳诗风,主张语言要朴素,风格要平淡。

    稍后于苏、梅的欧阳修,则是整个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有意把诗文革新运动与政治上的改革要求相呼应,使古文、诗歌和文学理论批评为现实斗争服务。

    文学主张上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提倡文章要有用于当世。

    具体表现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认为道应是易被人理解且可以照之去做,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他反对那种务高言而鲜事实的文章。

    在文的方面讲求平易,提倡简而有法,反对追求奇险。

    欧阳修还首创诗话这一评论诗文的新体式,其《六一诗话》中有许多精辟的文论、诗论见解。

    此外欧阳修改革科场积弊,罢黜四六时文,并大兴创作之风,努力提举后进。

    欧阳修上述主张、措施,使诗文革新运动达到高潮。

    第三阶段从宋英宗朝至哲宗朝,是诗文革新运动完成期,代表人物是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秦观等人。

    而苏轼则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他强调作文要有感而发,十分重视文章的文学价值,要求作家要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艺术修养,主张为文要从不同内容出发采取不同表现形式,为文要文理自然,还要讲究章法。

    他的诗文词赋,都体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步,对后世影响巨大。

    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被奉为正宗。

    但同时,北宋诗的散文化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为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所师法,表现了该运动的历史局限。

    苏轼一生的遭遇及当时著名的诗词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父亲苏洵的影响,非常喜欢读书。

    他天资聪明,记忆力特别强,每看完一篇文章,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经过几年苦读,年轻的苏轼已是饱学之士,别人看不懂的书,他能看懂;别人不认识的字,他能认识;别人不理解的文章,他能评头论足发一通议论。

    这样一来,许多人对他佩服三分,有的甚至要拜他为师。

    苏轼名噪一时,洋洋自得。

    启蒙老师见了,很是担忧。

    特地送给他一张“学无止境”的条幅。

    可苏轼看后却不以为然,认为启蒙老师是嫉妒自己,就把条幅丢在书房角落里。

    一天,苏轼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 读遍天下书; 识尽人间字。

    苏轼以当代才子自居的对联贴出后,有的人见了点头称赞,有的却连连摇头,启蒙老师气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安。

    不知怎的,这事惊动了仙界。

    一天,观音大士装扮成一个老太婆,下凡间来找苏轼了。

    这天,苏轼正在家里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

    他出来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便问道:“老人家有什么事?”观音指指门上的对联,问:“先生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 苏轼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 观音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一本书,请先生帮我识识看,那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轼想:这有何难!他接过书,看也不看,就说:“你听着,我念给你听!”可他仔细一看,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那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

    观音在一旁连声催道:“先生,你快念呀,快念呀!” 苏轼急得满头大汗,吞吞吐吐地说:“这……这……”这书上的字他从来没见过,怎么能念得出来呢?他只得问:“你这书是从哪里来的?” 观音笑笑说:“先生,别问是哪里来的啦!天下的书你不是都已读完了?快念啊!” 苏轼满脸通红,只好回答说:“我没有读过这本书。

    ” “你这本书都没有读过,那为什么要贴这副对联呢?”观音问道。

    苏轼听了,羞愧万分,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

    观音忙上前阻止道:“慢!我把这副对联改一下吧。

    ”边说边把对联改成: 发愤读遍天下书; 立志识尽人间字。

    “年轻人,不要再狂妄自大了!学无止境,学无止境啊!”观音谆谆告诫。

    苏轼听了,茅塞顿开。

    回转头正要拜谢那老太婆,谁知早已无影无踪。

    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神仙在点化自己哩! 苏轼回到书房,立刻找出启蒙老师赠的条幅,把它张贴起来。

    从此,他谦恭苦读,勤奋学习,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回答者: hjfhhq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8-30 18:42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

    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

    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

    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

    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

    一,书香世家 苏轼,字子瞻,又宇和仲,自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程文应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因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苏轼很幸运有这样的母亲,因此他能够受到良好的家教。

    祖父苏洵等人对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

    三年后其弟苏辙也诞生了。

    如果依照苏洵编纂的"苏氏族谱"记载,苏家的祖先最远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苏味道,然而真相难以确定,但可证实苏轼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苏斩。

    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大约是在苏轼出生后的时期,他己经年过而立,结果是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因此他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

    苏轼出生后不久,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所以苏轼一直到八岁都没有受到过父亲的言传身教。

    他最早由母亲启蒙,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老师,与镇上的百余名幼童一起学习。

    苏轼和其后成为当地小吏的陈太初经常受到私垫先生的褒奖。

    当时中国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请家庭教师在家传授学业,苏轼与镇上的孩童并坐读书的道观私垫则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场所。

    在私垫里就读的孩童都是商人和农民子弟,苏拭在私垫里度过了童年,这培养了他的庶民性格,对他日后的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处。

    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垫里读了三年,十岁时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傍传》时,他感慨很深。

    不自觉地就叹息起来,并对母亲说:"做儿子的如果也像范谤,母亲高兴不高兴?"程氏说:"你如果真能像范谤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谤的母亲一样感到光荣吗?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的非常快。

    二、名震京城 苏轼在二十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

    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并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1230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