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影的诗句

关于人影的诗句

清褚人获的《坚瓠集》有一则写的是“人影诗词”,说的是“明夏忠靖公【原】吉有人影诗云”:

不言不语过平生。步步相随似有情。

长向灯前同静坐。每于月下共闲行。

昨朝离去去将暝。今日归来雨又晴。

最是行藏堪爱处。显身须要待时明。

钱谦贞的《影》,乃用李白诗之意,全诗如下:

风帘花竹弄娟娟,自顾何郎步步妍。

孑立只凭形作吊,三人惟有月相怜。

挥杯劝尔从篱下,避弩愁余到水边。

拟向韩终乞丹药,日中何处捕真仙。

举例说明古代诗词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因为有了古代诗词,语文课本生生增加了一倍厚度,背课文的学生脑细胞死了百倍以上数量,教课文的老师习惯性头痛疾病的发病率搞高了千倍不止。

因为有了古代诗词,弄清这些诗词在说什么也成了一个难题,不知道费尽多少心思,引发多少争端。

但也因为有了古代诗词,我们可以知道曾经的世界是怎样的——花曾经怎样的盛开,雪曾经怎样漫卷,风曾经拂过多少忧思,月曾经照过多少无眠,曾经的人有过怎样的悲欢,曾经的夜又是怎样的露寒。

我们可以知道平滑的纸上可以写下多么立体的人生,黝黑的墨迹可以记录多么璀灿的生命。

有了这些诗词,我们认识了多少萌动的心灵,神往了多少跳跃的灵魂。

艰涩的史书无法传达,方块字的排列组合到底有多少玄妙。

历史的车轮碾碎多少世事沧茫,却撼不动一个民族文明的精髓。

读这些诗词,每一次的感叹,都是隐约远古的回响,每一次的激昂,都是先民的智慧在血脉里的激荡。

人可以多么有想象力?诗来告诉你。

人可以有怎样的表达力?诗会告诉你。

我们为祖先的睿智而骄傲,其实,他们已将自己的骄傲留给了你……诗的气息已随着我们的血脉不息运行,润物于无形,这才是诗的影响力。

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诗词写得不仅作者自己喜欢看,别的读者也喜欢看,并且经得起时间的洗礼,才算是成功的诗词。

诗词的成功不在其形而在其魂,有血有肉有活力,这样的诗词才能使读者产生认同的心理共鸣。

何谓诗魂?诗魂就是诗词所体现或寄寓的情趣哲理,这是诗词的生命力。

写诗写词,关键是把情趣哲理写好。

选定了一件事物作为题材来写诗写词,实际上只是借这件事物来表达我们对它的认知或者是借它来寄托我们特定的思想感情。

换句话说,该事物就是我们某种认知或某种感情的载体。

读者若因此产生共鸣,那么作者和读者之间就在文字中实现了和谐的认知与感情交流。

一首诗词,如果没有令读者产生共鸣的情趣哲理,这首诗还谈得上是好诗吗?当然谈不上,充其量只能是长杨散人所分的三品诗(似曾相识,不知所云)。

先说情。

无论言志言物言事,没有哪首诗词是不含情的。

情在诗词的表达,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种,一种是直诉心声,一种是寓寄于物,可以明写,也可以隐喻。

有些情,直诉或寓寄皆可,你觉得哪种方式好就用哪种。

言情诗词表达的情最常见的有:人生、志向、亲情、乡情、恋情、离情、欢情、悲情、友情、山水情等。

古风的言情诗在数量上占了很大的比重,说明这些“情”的确是把人吸入诗门的强大引力。

由于这些“情”是中国人共通的本性,所以言情诗是最容易被读者看懂的。

本来,讨论到各种“情”的诗词表达方式时应该举例说明,但因限于篇幅,诗友们也都熟悉,就免了。

再说诗趣。

有些诗词既不是属于上面所说的情,也不是单纯的咏事咏物,它像诗词中的小品,给人以轻松幽默的快感。

比如齐白石的鸡冠花题诗,读者读了无不会心一笑:老眼朦胧认作鸡,通身毛羽叶高低。

客窗一夜如年久,等到天明汝不啼。

我二上古风的时候借用九位诗友的雅号串了一首《我……就这副模样……来了……》:苍山蜇居老雕虫,东篱池塘种芙蓉。

倦极忽闻断雁叫,拖泥带水上古风。

这种诗本来没有什么意义,但因是在特定的古风环境,用了大家熟悉的诗友雅号勾勒出了那么个滑稽老头形象,诗友就觉得有趣。

当然,这种诗能让读者轻松一笑,也就达到目的了。

至于哲理,是诗词更深沉的内涵,是给读者的一种理性启示。

比如我老伴拍到一幅某市入城大道中央睡着几头黄牛,警车等往来车辆无不绕之而行的照片,我觉得挺有意思,配了一首小品,但读者从诗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幽默,更有那不通情理的牛劲:提起汽车怄气多,他跑坦途我爬坡。

且在路中睡一觉,看谁敢撞本大哥。

在批判“臭老九”的年代,一次我们几个老九过周末边包饺子边聊天,大家以此为题命我吟诗:黄瓜青韭白菜梆,将长比短费评章。

做馅包饺细品味,凭心还说“老九”香。

这里面除了应制和安慰,更深层的意思大家都听懂了。

古风诗词有没有情趣哲理?有,真真实实的有。

可是为什么又让人觉得是 “靡靡之音,无病呻吟”、“强拉风雨硬说情”呢?用碾冰诗友的直白就是:“词不达意”。

情趣哲理是作者要表达的心声,但是,再好再强的的心声也得用文字来表达。

如果表达心声的词句用得不太好,不能使你的心声具有感染力,读者怎能与你共鸣?欲知老朽又要放出什么酒话,请看《三杯酒后说古风》之五:诗词魅力凭诗语。

诗经对后世文学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一、《诗经》内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于《诗经》的来源,“献诗说”也好,“采诗说”也罢,都体现出这些诗多来自民间,属民间文字范畴,因此《诗经》的内容极富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奠定了后世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基调。

《诗经》的内容,它所反映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它的极为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和人民性,表现在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在此我们列举后世文学中一些相应的内容,比较阅读中,可以看出《诗经》内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反映劳动者受剥削和压迫的。

《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定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后世文字: “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 ——晁错《论贵粟疏》 “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巍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汉·梁鸿《五噫歌》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白居易《观刈麦》 “苛政猛于虎也。

” ——柳宗元《捕蛇者说》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王磐《咏喇叭》 又如《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 发。

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可以卒岁”。

——《豳风·七月》 这是一幅奴隶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画面,反映奴隶受贵族的压迫和剥削,虽终岁勤苦,仍不免饥寒交迫。

后世文字: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的尝债者矣。

” ——晁错《论贵粟疏》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吏禄三百石,岁晏有 余粮” ——白居易《观刈麦》 宋代王安石《河北民》中反映了人民丰年无衣无食,荒年不免于流亡的惨状。

当然,现代作家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同样反映劳动人民终年劳作,丰收却成灾。

统治阶级,十指不沾泥,嶙嶙居大厦,自古以来,是文学抨击的对象。

(2)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邶风·式微》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王凤·君子于役》 “我征徂西,至于艽野。

二月初吉,载离寒暑,心之忧矣,其毒大若,念彼恭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小雅·小明》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王事靡监,不能艺稷黍,父母 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 ——《唐风·鸨羽》 后世文学中,反映兵役之难的作品很多。

如“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美羹一时熟,不知怡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王粲《七哀诗》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 ——曹植《七哀》 建安七子之一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和唐代杜甫的《兵车行》、《三吏》、《三别》都反映了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反映恋爱、婚姻。

这一类在《诗经》中占很大比例,分三种类型: 第一类:歌颂诚挚、热烈、纯朴、健康的爱情。

如:《周南·关雎》写一个男子思慕一位在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并舍法追求,用琴瑟作乐来表达爱她之意,用锺鼓奏乐来使她快乐。

《邶风·静女》写的是一对情人在城隅幽会的情趣。

后世文学中: 汉乐府诗《上邪》,主人公自誓: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

苏轼的《江城子》思妇之中,透出妇人生前生活的温馨。

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望眼欲穿的等待,心花怒放的邂逅相见,增强了情韵。

第二类:反抗婚姻的不自由。

《卫风·氓》,反映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哀诉她被遗弃的不幸遭遇,为后世《琵琶行》、《长恨歌》以及《孔雀东南飞》等名篇之所本。

《邶风·终风》、《邶风·日月》、《邶风·谷风》抒写了女子对狂暴的丈夫的怨恨。

《王风·中谷有 》写弃妇悲苦无告。

后世文学《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等,同样体现出这些思想。

第三类:妇思游子。

《周南·巷耳》写一个采卷耳的妇女怀念她远行在外的爱人,想象他在外的各种困顿情况,抒发了离愁。

《郑风·风雨》写一个女子在想念她的爱人而爱人就回来了的喜悦之情。

后世文学中,选这种题材的很多。

如: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通。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此物何足赏,但感别经时。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唐代王昌龄有言:“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

温庭筠《更漏子》“一叶一叶,一声一声,空阶滴到明。

”《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更精彩的是元人张可久写道“云松螺髻,香暖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

唐诗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这种说法以文化链的形式,概括出华夏神州对人类社会所贡献出的精神财富。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

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

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艺术的最强音。

并且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一条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一条内在美的主线、美的历程。

中国是一个诗乐的国度,有“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思想。

在中国人思想中,文明的进程、朝代的更替是宇宙节奏的一种呈现,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也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

中国的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就表达了中国文化史一种有节奏的美的运动。

中国的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的创作在广义上讲都与音乐有关,在文字上都追求适合吟咏或歌唱的韵律,在内容上体现天地节奏和人类心音。

中国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从内容和形式上既有传承又有自我独立,形成了一部中华文化美的乐章,其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是这部乐章中最美妙的音符。

唐诗中运转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态的生命节奏;宋词里轻巧尖新的意境美学和缠绵绮靡的人生情感;元曲苍茫寥廊的宇宙意象和风流倜傥的浪子情怀;明清文艺中的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

构成中国文化史中美的旋律。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

唐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自由,中外交流频繁,国力强盛,呈现出一派兴盛的辉煌局面。

自太祖开国,太宗承位,直至玄宗的100多年间,采取了开明的政治,使李唐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经济上也得到持续的发展,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使了唐代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

唐代推行以诗取士、以书取士的科举制度,进士科的考试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考诗歌创作,这样诗歌写得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

以诗取士从制度上带动了整个社会崇尚诗歌的风气,从封建帝王到落泊文人,从达官贵人到引车卖浆之徒,无不以能诗为荣。

唐代的皇帝如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自己就是诗歌的热烈爱好者,他们不仅经常自己写诗,而且也常常鼓励别人写诗,并大力提拔能诗者,为诗歌的普及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诗歌是构筑唐代文化史高峰的一座巨大丰碑,唐代的诗歌空前繁荣,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大唐王朝时代的文化标志。

诗歌是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展现出社会繁荣兴旺、人文精神昂扬蓬勃的大唐气象。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诗歌特别繁荣。

唐代诗歌体裁多样,风格各异,他们的作品之多、题材之广、内容之丰、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绝后的,流传于后世的诗歌就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代诗歌的繁荣造就了很多伟大的诗人,唐代的诗人特别多,他们有的被后人贴上了“标签”,成为“品牌”,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怪李贺等。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表达人生悲欢的;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在形式上有五言和七言、绝句和律诗。

唐代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

唐诗美丽,唐诗的最大特点是生机勃然,气象峥嵘,异彩纷呈,犹如春天,万木竞发,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这就是唐代的生气。

唐诗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溅的火花,走进唐诗,犹如走进春天的森林,鸟语花香,清芳扑鼻。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字里行间充满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闪灼着自由和欢乐。

唐诗有着生龙活虎腾踔的节奏,在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之中,有着欣欣向荣的情绪,即使是感叹人生孤独、描写边关征战的诗歌也是流畅、优美、轻快。

唐代诗歌的顶峰是李白,他靠天才的想象,把庄子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融而为一,奏出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强音,被称为盛唐之音,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的极峰。

唐诗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到现在在中国还流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 "的口头禅,可见中国人对唐诗的热爱。

《诗经》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诗经》特色和影响《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

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

以上主要从内容、思想倾向、抒情特点等诸方面论述了《诗经》的几个重要特色。

这些特色对中国后代文学的影响都很深远。

下面再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简略介绍一下《诗经》的特色,这些方面的影响,情况各有不同。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

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

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

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

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开端,它对我国后世诗歌,以至整个古代文学的发展都有着极为巨大的影响。

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后世的进步作家树立了楷模,启发和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把反映现实作为创作的出发点。

这种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

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以及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精神。

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也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创作中,从宋代的陆游延伸到清末的黄遵宪。

《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民歌重叠反复的形式,准确、形象、优美的语言,也被后世诗人、作家大量的吸取运用。

《诗经》以它所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后代文人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

谈谈古典诗词对当代人或当代社会意义和价值。

古典诗词的确是我中华文化中的明珠瑰宝,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值得每个诗歌爱好者研究和学习。

即使是外国文学家,也曾从中华古典诗词中汲取过丰富营养。

埃兹拉·庞德是意象派的鼻祖,开英美诗歌意象派风气之先。

他青年时代就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大为推崇,曾将陶渊明、李白、李清照等诗词大家的作品译成英文,在西方诗歌界颇有影响。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大胆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赋、比、兴的手法,从而极大地开拓了西方诗歌的创作领域。

我举出这个例子想说的是,我们从古典诗词中主要学习什么,是学内容还是学形式?是学平仄格律还是学构思立意及表现手法的运用?我认为现代诗歌爱好者应多借鉴和吸收古典诗词中优秀的内核,而不是要每个诗人都必须写好古典诗词。

当然对诗词爱好者来说,你大可以深入学习。

写得一手好的诗词,并怡然其中,也是人生一大乐趣。

毛泽东古典诗词功夫可谓一流,但他曾教育年轻人说:“没必要,最好不要学写古体”。

我引用这句话,并不是说我反对大家学写古典诗词,而是说我更提倡现代人写现代诗,毕竟我们生活在现代语言环境中。

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白话文的基础,也使诗人们完成了写作方式的转换和语境的转变,古典诗词沦为少数人的爱好是必然的,不可能复兴到大众化的地步。

我们没有要求古代诗人写出现代诗歌,也就无须嘲笑现代诗人写不出古典诗词。

当代人写的古典诗词,有很多是一种模仿,带着一点矫情和虚拟的味道。

看到落花必定愁苦,逢到分别必写柳枝,较难写出超越古人的新意来。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确是一些人的写照。

对有的诗友的诗论,我勉强读一半就不忍卒读,那种食古不化的顽固心态让人无法忍受,对古典诗词的平仄格律的过分强调只能使诗歌失去内容上的魅力。

你生活在现代语的规范中,无论你怎么努力怎么刻苦,你的成就也不可能超过古人。

有诗友拿古人的诗与用现代语翻译出的白话诗进行比较,看谁更精炼?几乎让我当场酸掉两颗好牙,这样的比较没有丝毫意义。

下面我也谈谈诗歌的音乐性和诗歌的创新问题。

最早的时候,古人写诗是为了能唱,能边唱边舞,《诗经》、汉乐府、唐宋诗词及元曲等都曾经可以配乐歌唱。

这就要求诗词中的字或者词的音调能与音乐的节拍相谐,要求诗词作者必须讲究字词的推敲,平仄的选用、句子的工整,并规定了较为严格的词牌曲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外各民族音乐的交流互通,诗与歌逐渐分离,也就是说诗词与音乐逐渐相分离,但诗仍保留了一些音乐的节奏和音调等特征,辛弃疾和苏轼就已适度冲破了格律的严格限制和束缚,写出了不少传诵千古的名篇。

在现代社会,除了歌词,诗歌与音乐已彻底分离,平仄格律的运用只不过能使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但对诗歌本身的内容并无什么特别帮助。

再说了,从古代到今天,汉语的发声和音调都发生了重大的流变,古典诗词面临的其实是一个两难处境,生存还是灭亡?是每一个古典诗词爱好者应该思考的重大课题。

如果一味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古典诗词创作之路必将越走越狭窄。

有人不但盲目地崇古,还偏执狂似的贬低现代诗歌。

他衡量现代诗的标准是可笑的,就是看是否具有音乐感和是否押韵。

好像没有这两条,就不能算是诗歌。

我们称赞一首好的现代诗,固然因为它具有自然的,内敛的韵律或者节奏,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它的气质、它的内涵、它的意境、它的语言能够深深打动读者,能够给读者带来阅读时的高度享受,能够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反之,一首既押韵又符合格律的诗或词,就能称为好诗好词吗?阿Q即使穿得西装革履,可是他开口闭口“妈妈的”,人家还是认得他是阿Q。

诗词中没有打动人心的内在力量,再怎么符合格律也是白搭。

事实上即使是现代诗,也面临着进一步改革和开拓的局面。

有诗友为了反对创新,不知从哪里搬来了一大堆臭哄哄的垃圾诗歌(如果还能算作诗歌的话),说这些就是所谓创新搞出的玩艺儿,并由此对现代诗的创新大加挞伐。

我只能说,你是一叶障目或者坐井观天,没有创新,哪来进步?没有语言的创新,恐怕我们还在“之乎在也”的说着远古的词儿,没有服装上的创新,恐怕我们还穿着长袍马褂。

有创新当然会有失误,会付出代价,但不能因为一些失误就全盘否定了创新。

洗碗的,经常将碗打碎,不洗碗的,却什么事儿没有,老板就恶狠狠扣下洗碗的当月安全奖,却奖给不洗碗的一个大红包,这公平吗?今天我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如腐败,如黄赌毒,但我们不能否定改革的主流进步意义。

还是回到原来的话题,那一大堆垃圾能代表所有创新的诗歌吗?在创新的探索中,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这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我们对诗歌创新应该保持的原则。

其实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本无高低之分和优劣之别,各人有各人的爱好和钻研方向,但是如果因为自己喜欢古典,就用古典诗词的标准来对现代诗进行任意贬斥,用所谓格律、节奏、音乐性、韵脚等形式上的东西试图束缚和嘲弄现代诗的写作自由,那是不能接受的。

只有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116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