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描写西域的诗句或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和描写丝绸之路的诗句

有关描写西域的诗句或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和描写丝绸之路的诗句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凉州词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杂曲歌辞·凉州词 耿纬

国使翩翩随旆旌,陇西岐路足荒城。

毡裘牧马胡雏小,日暮蕃歌三两声。

杂曲歌辞·凉州词 薛逢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凉州词 王翰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凉州词 孟浩然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凉州词 耿湋

国使翻翻随旆旌,陇西岐路足荒城。

毡裘牧马胡雏小,日暮蕃歌三两声。

描述汉武帝送张骞出使西域!急!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是和张骞的名字分不开的。

西汉时期,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

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罗马帝国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带。

西域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百姓大都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围。

西汉初年,有“三十六国”:南缘有楼兰(鄯善,在罗布泊附近)、菇羌、且末、于阗(今和田)、莎车等,习称“南道诸国”;北缘有姑师(后分前、后车师,在今吐鲁蕃)、尉犁、焉耆、龟兹(今库车)、温宿、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等,习称“北道诸国”。

此外,天山北麓有前、后蒲额和东西且弥等。

它们面积不大,多数是沙漠绿洲,也有山谷或盆地。

人口不多,一般两三万人,最大的龟兹是八万人,小的只有一二千人,居民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除生产谷物以外,有的地方如且末又盛产葡萄等水果和最好的饲草苜蓿。

畜牧业有驴、马、骆驼。

此外,还有玉石、铜、铁等矿产,有的地方居民已懂得用铜铁铸造兵器。

天山南北各国,虽然很小,但大都有城郭。

各国国王以下设有官职和占人口比重很大的军队。

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以前,匈奴贵族势力伸展到西域,在焉耆等国设有幢仆都尉,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赋税诸国,取畜给焉”,对这些小国进行奴役和剥削。

当时,正在伊犁河流域游牧的大月氏,是一个著名的“行国”,40万人口。

他们曾居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被匈奴一再打败后,刚迁到这里不久。

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

因此,大月氏与匈奴是“世敌”。

汉朝日趋强盛后,计划积极地消除匈奴贵族对北方的威胁。

武帝听到有关大月氏的传言,就想与大月氏建立联合关系,又考虑西行的必经道路——河西走廊还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于是公开征募能担当出使重任的人才。

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郎”,是皇帝的侍从官,没有固定职务,又随时可能被选授重任。

张骞,汉中成国人。

他是一个意志力极强、办事灵活而又胸怀坦荡、善于待人处事的人。

他出使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来,在匈奴十多年,始终保持着汉朝的特使符节,匈奴单于硬叫他娶当地人作妻,已经生了儿子,也没有动摇他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决心。

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机会。

张骞终于找到机会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

他们向西急行几十天,越过葱岭,到了大宛(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

由大宛介绍,又通过康居(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到了大夏。

大夏在今阿姆河流域。

张骞这才找到了大月氏。

十多年来,大月氏这个“行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乌孙的攻击,又一次向西远徙。

乌孙,63万人,也是个“行国”,曾在敦煌一带游牧,受过大月氏的攻击。

后来匈奴支持乌孙远袭大月氏,大月氏被迫迁到阿姆河畔,而乌孙却在伊犁河留住下来。

自从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还由于这里土地肥沃,逐渐由游牧生活,改向农业定居,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

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

回国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

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

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历经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个人回来。

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张骞回来以后,向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

这就是《汉书·西域传》资料的最初来源。

之后,由于张骞随卫青出征立功,“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被武帝封为“博望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

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

几年来汉武帝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地情况,张骞着重介绍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已经与匈奴发生矛盾的具体情况,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

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

同时,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

这些意见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没有成功。

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

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

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

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后,拜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

他死后,汉同西域的关系进一步发展。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乌孙王以良马千匹为聘礼向汉求和亲,武帝把江都公主细君嫁给乌孙王。

细君死后,汉又以楚王戊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

...

张骞出使西域

http://baike.baidu.com/view/35602.htm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在文献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

第一、 汉武帝在张骞出使西域后,才开始"复事西南夷"张骞一次出使西域回汉后,向汉武帝报告了自己出使过程中所了解到的情况,"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而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

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泽,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乃令骞因蜀犍为发间使此载说明汉武帝是在张骞介绍了道可通大夏后才开始命张骞四道并出,向西南方向发展的。

第二、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后,汉开始与西域诸国友好往来张骞加入大将军卫青的军队,官职为校尉。

因为收集情报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张骞主要负责刺探情报和沿途的给养。

在北方,卫青率领军队与匈奴人展开激烈的厮杀,正是张骞先前收集的水源和牧草分布资料帮助了汉朝军队,他们赢得了一系列胜利,张骞也因此被封为博望侯。

张骞不仅开拓了汉与西方诸国贸易的"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同时,也通过它的外交实践,第一次张扬起国与国之间平等、诚信交往的外交理念,为我国汉代昌盛和后世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骞在回国后的第二年去世。

他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

当时的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张骞出使西域,接触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是汉朝开始对西域各国有所了解;使汉朝与西域建立了友好关系,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正式归西汉政府管辖打下了基础.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物,保护往来的商旅。

从此,新疆地区正式归在中央政权的统治下。

汉武帝和张骞的成功谋略为中国赢得了贸易、建设和统一的保障。

同时,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和西方历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公元前105年,使者沿着张骞的足迹,来到了今天的伊朗境内,并拜见了安息国国王。

汉朝使臣在君主的脚下展开了华丽光洁的丝绸,国王非常高兴,以鸵鸟蛋和一个魔术表演团回赠汉武帝。

这标志着连接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正式建立。

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越少越好!!!!!!!!!!!!!...

西汉时期外交家。

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

汉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为郎。

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

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

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

元朔六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

元狩二年(前121),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

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

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

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

翌年卒 。

他所遣副使后相继引西域诸国使者来汉;乌孙后来终于与汉通婚,共击破匈奴。

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

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研究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写给张骞的颁奖词

张骞出使西域前后30年 虽经历重大坎坷但是都不辱没使命 说明了人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能取得成 功 再成功的道路上要不怕艰险,勇于进取 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张骞精神,指敢于冒险,不畏艰难,不 怕吃苦,百折不挠,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的精神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气节以及诚实 、厚道、正义、求实的作风。

...

关于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资料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

1853年出生于常乐镇,1869年考中秀才,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

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

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 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张謇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

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

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

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

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

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 —通州师范学校,接着,于1905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苑,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

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

后来,农、医,纺三所学校合并成为南通学院。

与此同时和稍后。

还兴办了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

如商业学校,银行专修科、测绘专修科、工商补习学校,镀镍传习所、蚕桑讲习所,女工传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开始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城镇向资本主义的城市过渡。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20字左右。

汉武帝时,张骞担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

扩展资料:1、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2、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

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

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3、《行者无疆》是一段根植真实历史上的“天马行空” ,聚焦张骞出使西域13年,跋涉7000余公里的心路历程。

一方面借鉴史实讲述张骞在西行路上的种种曲折经历;另一方面,通过梦境与想象两个时空焦点进入他丰富而神秘的精神世界。

如张骞被民间传说为寻找黄河源头的第一人,传说他沿着黄河逆流而上一直到达天上的银河,这才有了后世“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著名诗句,这个线索也在剧中两度被呈现,亦梦亦幻。

参考资料: 中国艺术报--“小”舞台上的“大”敦煌...

张骞出使西域中的小故事

出使西域十三年 让张骞名垂青史的,是他的冒险精神与事功。

他从西域引进的汗血马、苜蓿、石榴、葡萄、胡瓜等多种动植物,对于汉朝国力的扩充,以及汉民族农业、文化的发展,都有关键性的贡献。

由于他曾多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交通的孔道,促进了东西方的了解与交流,才有后来的丝路;可以说,张骞是丝路的开拓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世界级的英雄人务,和唐朝西行求佛法的玄奘、明朝七次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郑和,同为我国最伟大的冒险家;作《史记》的司马迁称他「凿空西域」;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称他为中国古代「第一奇男子」张骞的故事 你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吗?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

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

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

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

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

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

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

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

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

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

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

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

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

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

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

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

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

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

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

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

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

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

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莫高窟第323窟北壁西端画的就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有人曾依据此图论证了汉武帝派张骞赴大夏国问金人(佛佗)名号,是佛教传人中国之始,但也有人持反对观点,认为这是附会之说。

但不管怎么说,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的历史功绩是真实可信的。

此图是现存最早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要很长的

依据《魏书·释老志》绘制,故事为:汉武帝天狩年间派遣大将军霍去病征讨匈奴,霍去病大将军所率士兵英勇奋战,最终打败匈奴,匈奴王率领他的部属五万余人,投降了汉朝。

霍去病从战利品中获得两尊奠天金像。

霍去病班师回朝后,把这两尊金像奉献给了汉武帝,汉武帝视金像为大神,把这两尊身高一丈余高的金像陈设在甘泉宫里,每日率群臣烧香礼拜,但汉武帝不知这两尊金像的名号,于是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到大夏国去问金像名号。

张骞辞别了汉武帝,带领侍从人马翻山越林,长途跋涉到了大夏国,见到了大夏国的僧人、寺院和佛塔。

得知当时的大夏国盛行佛教。

张骞从西域回来后对汉武帝说:在大夏国的旁边,有一个叫身毒(印度)的国家,那里有佛陀像,两尊金像就是佛陀之像。

从此佛像从印度传入了中国。

中国始闻佛陀之教。

张骞出使西域问佛名故事画位于初唐第323窟主室北壁,以全景竖轴式连环画描绘了故事内容,每组画面均有榜题,榜题字迹有的保存清晰,有的已模糊不清。

共四组画面。

第一组画面;汉武帝手执香炉与众臣在“甘泉宫”前跪拜金人。

第二组画面;汉武帝同众多大臣给张骞送行,张骞带侍从牵马持节向汉武帝辞别;第三组画面:张骞和侍从在赴大夏国的途中;第四组画面:张骞和侍从翻山越林到达了大夏国,城内佛塔高耸,城外有两僧人相迎。

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中亚国家,共同进攻匈奴,并非去问金人名号,这是佛教徒伪造历史,杜撰的故事而已,目的是为了提早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抬高佛教地位的附会之作。

但张骞出使西域名垂青史,开拓丝绸之路的历史功绩是真实可信的。

此幅故事画是现存最早的张骞出使西域图,是研究丝绸之路历史、佛教东传史和中外交通文化交流史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

引入石榴话传奇 张骞引入石榴,有一则传奇佳话。

张骞在西域安息国的住家门前,有一颗石榴树,原本缺水而瘦小干枯,张骞惜之,经常为它浇灌,几年后长得枝繁叶茂,花开似火。

后来张骞要回中原前夕,突然来了一位女子,请求与他一同前往中国。

张骞唯恐是安息国的宫女想逃亡,为免节外生枝而拒绝了她。

张骞回国时,带着那棵已经日久生情的石榴树,途中却遭匈奴人俘掳,慌乱中竟不知石榴树失落于何处。

等他回到长安,在城外拜见出城迎接他的汉武帝时,忽然有一位红裙绿衣的女子,喘吁吁地向他奔来。

张骞大吃一惊,来人不正是那位要求一同回中土的女子吗?张骞问她目的为何,那姑娘垂泪回答:「奴只求回报浇灌之恩。

」说完力竭倒地不起,随即化成一棵石榴树,正是张骞所失落者。

张骞恍然大悟,向汉武帝禀报了原委;汉武帝大喜,命花工将之移植御花园中,从此中土就有了石榴。

后人因此而尊张骞为五月石榴花花神。

出使西域十三年 让张骞名垂青史的,是他的冒险精神与事功。

他从西域引进的汗血马、苜蓿、石榴、葡萄、胡瓜等多种动植物,对于汉朝国力的扩充,以及汉民族农业、文化的发展,都有关键性的贡献。

由于他曾多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交通的孔道,促进了东西方的了解与交流,才有后来的丝路;可以说,张骞是丝路的开拓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世界级的英雄人务,和唐朝西行求佛法的玄奘、明朝七次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郑和,同为我国最伟大的冒险家;作《史记》的司马迁称他「凿空西域」;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称他为中国古代「第一奇男子」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

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

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

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

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

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

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

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

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

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

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

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

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

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

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

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

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

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由于张骞等人的沟通,汉朝同西域的往来此后十分频繁。

汉使把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种子带回长安。

西域各族从汉朝得到了丝织品和铁器,还学会了铸造铁器和凿井技术。

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们和西域人民的生活。

总体概括如下:1 促进中国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2 配合了汉当时的战略安排 3 加速了丝绸之路的开拓 4 从此西域成为中国的传统势力 5 加强了人民对外开拓的精神...

关于张骞出使安息国的故事200字左右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物,保护往来的商旅。

从此,新疆地区正式归在中央政权的统治下。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汉朝时我国史书对罗马帝国的称呼),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和张骞的成功谋略为中国赢得了贸易、建设和统一的保障。

同时,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和西方历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公元前105年,使者沿着张骞的足迹,来到了今天的伊朗境内,并拜见了安息国国王。

汉朝使臣在君主的脚下展开了华丽光洁的丝绸,国王非常高兴,以鸵鸟蛋和一个魔术表演团回赠汉武帝。

这标志着连接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正式建立。

在之后的岁月中,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张骞的名字都被人们所牢记。

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系成一体;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榴原产伊朗、阿富汗等中亚地带,即古代的安息国。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种而归,栽植中原,又名安石榴。

别名:珍珠石榴、海石榴、若榴、丹若、天浆等。

品种分为观赏和食用两大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1133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