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乾陵的诗词 法门寺著名诗句

有关乾陵的诗词 法门寺著名诗句

与乾陵有关的诗句

一、唐朝1首1、《寄乾陵杨侍郎》唐: 子兰冷落官资不畏贫,司曹且共内官分。

步量野色成公案,点检樵声入奏闻。

陵庙路因朝去扫,御炉香每夜来焚。

碑寒树古神门上,管得无穷空白云。

【唐: 子兰】二、明朝28首1、乾 陵蕃王俨侍立层层,天马排行势欲腾。

自是登临多好景,岐山望足看昭陵。

【监察御史 刘伯温】2、过乾陵巡行几度过乾陵,遥忆当年感慨生。

雀入凤巢彝道鼓,阴乘阳位大伦轻。

禁垣有趾荒青草,殿寝无痕毁劫兵。

独有数行翁仲在,夕阳常伴野农耕。

【巡抚 马文升】3、梁山雪梁山雪,春霏雱,下有居人兮驱牛羊,止知武,不知唐。

梁山雪,留(山含)(山扈),下有居人兮收宿莽,不知唐,止知武。

梁山雪兮丘山圮,有客经此憾未已,东望昭陵兮三十里。

【巡抚郭登庸】4、乾陵天枢突立与天齐,天上为陵也恨低。

鹦鹉不回千载梦,牝鸡无复伍云栖。

汉宫月落金人泣,秦苑风寒石马嘶。

玉匣朱襦在何处,只残荒垄麦成畦。

【参政卓玄应】5、断兽空碑卧草坪,荒茵落日走鼯鼬。

吁嗟唐帝先埋处,今世惟呼女后茔。

吁嗟莲花似六郎,含元殿里映宸妆。

但夸兄弟承恩宠,飘泊谁怜帝在房。

禁门同气不相能,一谶何知遽可凭。

非有梁公忠挟昌,此山都是武家陵。

【杨美益】6、双阙指云枢接天,兽埋碑断草芊芊。

阿婆顿忘贞观事,野老指传嗣圣年。

不是赤心呼母子,谁能取日出虞渊。

朱襦玉匣今尘土,独有游人翰墨鲜。

【柏乡 魏槐川】7、帝王陵寝郁漓岏,独有乾陵称则天。

怪得满朝男事女,高宗原是好人冠。

长发未就颦娥猜,一见君王笑靥开。

试向昭陵原上问,才人妩媚几时来。

昭阳宫里醉颜酡,祔葬乾陵奈尔何。

酋长缠头罗列处,六郎花里梦中过。

唐室将倾不可支,庐陵帝子一丝危。

二妃骨醉诸王鸩,罄竹难书没字碑。

【北海杜诗】8、无题曾将弱质事先皇,再整新妆悦嗣王。

抔土未干流帝子,嫠居无奈狎张郎。

生前已享祀周曌,死后何须祔李唐。

失侣塞鸿休过此,忍看羞墓在山傍。

【邢云路】9、乾陵树木已摧残,雨洒风吹石兽寒。

故事老年都忘却,问人重借史书看。

【寒材】10、荒丘翁仲对夕曛,传是唐家女主坟。

周曌那堪仍祔李,回车不忍看碑文。

...

有关无字碑诗句

历代题诗颇多,最有名的当属郭沫若《咏乾陵》云:“千秋公案翻云雨,百顷良田变土田。

无字碑头镌满字,谁人能识古坤元。

” 此外,还有明弘治进士王尚炯的题诗:“无字碑,谁立竖?李兮唐,周兮武。

千秋冤结一杯土。

唐家余子不足数,于阗此意晦终古。

”明代督陕西三边军务兵部尚书王琼的《西征过奉天乾陵有感》:“乾陵世已远,官路雨初晴。

碑断诗新刊,时移世自清。

羽书呈祥里,黄钺雍车行。

女主前朝事,千年恨未平。

”...

急~!急!急!赞美西安的诗歌西安兵马俑,碑林武则天的墓包括他们...

青玉案*兵马俑 千秋幸甚烧陶土,佣兵马,从雄武。

一并七千生栩栩,面颜无改,心声欲吐,豪气寒刀斧。

奈何派做阿房住,只为冥王载歌舞? 今见重光犹待鼓,总听擂动,即行冲发,一样驱胡虏。

观秦兵马俑杂感 郦山驱役血殷鞭,霸业蒸腾虑九泉。

冢下绝无藏匕客,何须兵马俑三千. 韵新词 5 兵马俑绝句两首 一 兵俑车马一行行 犹如待令赴沙场 想是生前威不够 死后依然征战忙 二 庞大恢弘世无双 耗工费时难估量 今人惊为天下奇 犹怨古人骂始皇 中华第一秦皇帝,泉下犹驱貔虎兵。

耳际雷鸣遗鼓震,坑中电闪断刀明。

三军怒目千骑烈,六国吞声四海平。

手捧黄尘遥望处,春花又满寝陵生。

武则天仅存的诗词!!!!! 卷5_1「春游曲」长孙氏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卷5_2「曳鼎歌」武则天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

唐虞继踵,汤禹乘时。

天下光宅,海内雍熙。

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卷5_3「唐享昊天乐。

第一」武则天 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

德迈娥台敞,仁高姒幄披。

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

卷5_4「唐享昊天乐。

第二」武则天 瞻紫极,望玄穹。

翘至恳,罄深衷。

听虽远,诚必通。

垂厚泽,降云宫。

卷5_5「唐享昊天乐。

第三」武则天 乾仪混成冲邃,天道下济高明,闓阳晨披紫阙,太一晓降黄庭。

圜坛敢申昭报,方璧冀展虔情。

丹襟式敷衷恳,玄鉴庶察微诚。

卷5_6「唐享昊天乐。

第四」武则天 巍巍睿业广,赫赫圣基隆。

菲德承先顾,祯符萃眇躬。

铭开武岩侧,图荐洛川中。

微诚讵幽感,景命忽昭融。

有怀惭紫极,无以谢玄穹。

卷5_7「唐享昊天乐。

第五」武则天 朝坛雾卷,曙岭烟沉。

爰设筐币,式表诚心。

筵辉丽璧,乐畅和音。

仰惟灵鉴,俯察翘襟。

卷5_8「唐享昊天乐。

第六」武则天 昭昭上帝,穆穆下临。

礼崇备物,乐奏锵金。

兰羞委荐,桂醑盈斟。

敢希明德,幸罄庄心。

卷5_9「唐享昊天乐。

第七」武则天 尊浮九酝,礼备三周。

陈诚菲奠,契福神猷。

卷5_10「唐享昊天乐。

第八」武则天 奠璧郊坛昭大礼,锵金拊石表虔诚。

始奏承云娱帝赏,复歌调露畅韶英。

卷5_11「唐享昊天乐。

第九」武则天 荷恩承顾托,执契恭临抚。

庙略静边荒,天兵曜神武。

有截资先化,无为遵旧矩。

祯符降昊穹,大业光寰宇。

卷5_12「唐享昊天乐。

第十」武则天 肃肃祀典,邕邕礼秩。

三献已周,九成斯毕。

爰撤其俎,载迁其实。

或升或降,惟诚惟质。

卷5_13「唐享昊天乐。

第十一」武则天 礼终肆类,乐阕九成。

仰惟明德,敢荐非馨。

顾惭菲奠,久驰云?。

瞻荷灵泽,悚恋兼盈。

卷5_14「唐享昊天乐。

第十二」武则天 式乾路,辟天扉。

回日驭,动云衣。

登金阙,入紫微。

望仙驾,仰恩徽。

卷5_15「唐明堂乐章。

外办将出」武则天 总章陈昔典,衢室礼惟神。

宏规则天地,神用叶陶钧。

负?旱渫ネ蛴畋觥9思撼闲楸。

詹言φ兹恕? 卷5_16「唐明堂乐章。

皇帝行」武则天 仰膺历数,俯顺讴歌。

远安迩肃,俗阜时和。

化光玉镜,讼息金科。

方兴典礼,永戢干戈。

卷5_17「唐明堂乐章。

皇嗣出入升降」武则天 至人光俗,大孝通神。

谦以表性,恭惟立身。

洪规载启,茂典方陈。

誉隆三善,祥开万春。

卷5_18「唐明堂乐章。

迎送王公」武则天 千官肃事,万国朝宗。

载延百辟,爰集三宫。

君臣德合,鱼水斯同。

睿图方永,周历长隆。

卷5_19「唐明堂乐章。

登歌」武则天 礼崇宗祀,志表严?。

笙镛合奏,文物惟新。

敬遵茂典,敢择良辰。

絜诚斯著,奠谒方申。

卷5_20「唐明堂乐章。

配飨」武则天 笙镛间玉宇,文物昭清辉。

??影临芳奠,休光下太微。

孝思期有感,明絜庶无违。

卷5_21「唐明堂乐章。

宫音」武则天 履艮包群望,居中冠百灵。

万方资广运,庶品荷财成。

神功谅匪测,盛德实难名。

藻奠申诚敬,恭祀表惟馨。

卷5_22「唐明堂乐章。

角音」武则天 出震位,开平秩。

扇条风,乘甲乙。

龙德盛,鸟星出。

荐?篚,陈诚实。

卷5_23「唐明堂乐章。

徵音」武则天 赫赫离精御炎陆,滔滔炽景开隆暑。

冀延神鉴俯兰尊,式表虔襟陈桂俎。

卷5_24「唐明堂乐章。

商音」武则天 律中夷则,序应收成。

功宣建武,义表惟明。

爰申礼奠,庶展翘诚。

九秋是式,百谷斯盈。

卷5_25「唐明堂乐章。

羽音」武则天 葭律肇启隆冬,苹藻攸陈飨祭。

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卷5_26「唐大飨拜洛乐章。

昭和」武则天 九玄眷命,三圣基隆。

奉成先旨,明台毕功。

宗祀展敬,冀表深衷。

永昌帝业,式播淳风。

卷5_27「唐大飨拜洛乐章。

致和」武则天 神功不测兮运阴阳,包藏万宇兮孕八荒。

天符既出兮帝业昌,愿临明祀兮降祯祥。

卷5_28「唐大飨拜洛乐章。

咸和」武则天 坎泽祠容备举,坤坛祭典爰申。

灵眷遥行秘躅,嘉贶荐委殊珍。

肃礼恭?载展,翘襟邈志逾殷。

方期交际悬应,(下一句逸) 卷5_29「唐大飨拜洛乐章。

九和」武则天 祗荷さ拢杖羟椤2烟柝柚茫司臃四9С缋裨颍喾钜切巍N┢菊咕矗壹龇擒啊?/P> 卷5_30「唐大飨拜洛乐章。

拜洛」武则天 菲躬承睿顾,薄德忝坤仪。

乾乾遵后命,翼翼奉先规。

抚俗勤虽切,还淳化尚亏。

未能弘至道,何以...

关于武则天的故事...

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高宗李治皇后,后改国号武周,定都洛阳。

690—705年在位。

名曌(zhao,与“照”的读音相同。

性巧慧,多权术。

武则天,这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人物。

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yue,与“曰”的读音相同)的次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妾(称为“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

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

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

初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

她诞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卒于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

生母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

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

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

这一点在她以后从政乃至于“南面称孤”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成为她一生功过参差的修养。

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

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

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 14岁的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

入宫之后,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

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则天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人御书房侍候文墨。

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

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

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

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

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

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李绩等一些朝中要员的支持。

在他们的帮助下,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

自此,皇家内宫大权,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

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 “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

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设法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

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

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

岂知机事不密, “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

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由于则天武后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诿不决,甚为群臣敬服。

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

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

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

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

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

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

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

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

李显、李旦都...

关于西安的故事

你想知道什么?人文?历史?地理?气候?行政? 西安概况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有3200多年的建城史和13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从古到今曾用名中,以“长安”最为长久和著名。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是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都城。

西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

据《广博物志》、《述异志》、《山海经》等记载,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据考古证实,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是蓝田猿人的聚居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就已经形成了原始聚落“华胥古国”、“半坡”、“姜寨”、“灰堆坡”等。

“华胥古国”被奉为“中华元祖”,盘古、女娲、黄帝等传说都是由此衍生而来。

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姬昌定都这里,从此,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300多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中国历史上的四个鼎盛时代周、秦、汉、唐均建都西安。

汉唐时期,西安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中心,是世界上最早超过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西罗马,东长安”是其在世界历史地位中的写照。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史上最大的都城,对世界文明尤其是东亚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古代世界东西文明的交汇点。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西安向世界展现了文明中国拥有的自信、开放、大气、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铸造了炎黄子孙永远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

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西安,这座中国历史文化的首善之都,成为中国历史的底片,中国文化的名片和中国精神的芯片。

同时,西安作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西部的交通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等,被国家确定为中国将要打造的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

现代化的西安用其壮美的自然环境和傲人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民。

人口:2009年末常住人口843.46万人。

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8.8%,西安市拥有中国56个民族中的50个,少数民族以回族人口最多 标志性建筑:大雁塔、钟楼、鼓楼、明城墙 、大明宫、大唐芙蓉园、小雁塔等 方言:汉藏语系汉语中原官话—陕西话 市境海拔:345-3767米,最高点为太白山拔仙台,海拔3767.2米,最低点为渭河出境处,海拔345米 经纬度:北纬34'15,东经108'55,市境东西长204公里,南北宽116公里 GDP:2719.10亿元(2009年) 市委书记:孙清云 市长:陈宝根 时区:采用东八区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 UTC+8 国家授时中心在西安市 中国大地的原点位于西安北部的泾阳县 地理位置:渭河谷地,关中平原 特产:羊肉泡馍、葫芦鸡、大红枣,牛羊肉泡馍 ,粉汤羊血 ,葫芦头,米皮,腊汁肉夹馍,面皮,凉皮、郭家烤鸭、羊杂碎 、石子馍…… 西安位于北纬34度线上,在北方拥有最温暖湿润的气候,年均温度13.6度,年温差为26度。

历史沿革 历代名称 “西安城”: 沣京(周)-镐京(周)-咸阳(秦)-长安(汉)-常安(新)-常安(南北朝)-大兴(隋)-长安(唐)-长安(后梁)-长安(后唐)-长安(宋:注"永兴")-长安(元) -长安(明)-长安(清) -长安(中华民国)-西京(中华民国)-西安市(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安”: 宗周(周)-内史(秦)-京兆(汉)-京兆(新)-京兆(南北朝)-京兆(隋)-京兆(唐)-大安(后梁)-京兆(后唐)-京兆(宋)-奉元(元)-西安(明)-西安(中华民国)-西安(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安一名的由来, “西安城”,在西周时称为“沣镐”。

“沣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沣京和镐京的合称。

“沣镐”所在地区称为“宗周”。

秦时称“内史”,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建筑新城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更名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长安”丧失首都地位,“长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为“奉元路”。

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但“长安城”仍称“长安”,归长安县管辖,“长安”之名并未废除,一直保存至近代将“长安城”剥离“长安县”独立设立“西安市”为止,“长安”之名废止。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

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

...

千古女帝武则天的墓,为什么1200多年来无人敢盗

乾陵的修建——上规模,上档次 据史料记载,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就深刻地认识到,天下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被掘之墓,特别是帝陵。

因此,为了使自己百年之后不被“糟践”,他吸取了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就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利用天然山丘作为陵墓,把地宫掘进山的内部。

公元628年,唐高宗李治即位。

据说唐高宗登基后不久,就派舅父长孙无忌和专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为自己选陵址。

二人四处访山问岳,最后发现陕西乾县的梁山乃一块“龙脉圣地”,之后建议高宗定陵梁山。

但他们的这一主张,遭到另一位著名风水大师袁天罡的反对。

袁天罡认为,整个梁山地形,远看就像一位妇女躺在那里,若选陵于此,恐以后天下会被女人所控。

武则天听后,因野心所致,就故意在高宗跟前吹“枕边风”,说袁天罡纯属胡说八道,并撺掇高宗采纳长孙无忌和李淳风的建议。

结果,耳根太软的唐高宗第二天上朝时就宣布将陵址定为梁山,并取名为“乾陵”。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病逝,武则天全面掌控朝政,诏令天下,开始修建乾陵。

乾陵修建的第一步,是在山腰凿洞修建地下玄宫,用来安葬唐高宗。

武则天动用兵士和民工20余万人,连天连夜、马不停蹄地干了一年多,终于将地下玄宫修建完毕,于公元684年8月将高宗安葬于此。

将唐高宗的后事安顿好了后,武则天就为自己提前打算后事了。

于是,乾陵工程继续进行。

由于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质的山峰,海拔最高处可达1047米,乾陵的工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之后又经过长达22年时间,才基本完工。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故,中宗皇帝命人挖开乾陵墓道,启开墓门,将武则天也葬入乾陵。

从此,乾陵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葬有两位皇帝的陵墓。

在形制上,乾陵发展、完善了唐太宗昭陵的格局,整个陵园几乎就是唐都长安城的缩影。

据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边是青龙门,南边是朱雀门,西边是白虎门,北边是玄武门。

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大致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

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丞相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

这排场,无异于一座地下之城。

可以说,由于乾陵凿山而建,其地宫深入山体内部,整个陵区与山体合二为一。

再加上梁山石灰岩质地的坚硬,以及修造完毕后,武则天命人将墓道口巧妙伪饰——这些诸多因素,使乾陵在根本上具备了墓道口找不到、锄头刨不动、大炮轰不开等“防盗”功能。

武则天无字碑 武则天无字碑无字的原因,民间有三种说法:一是说武则天为了夸耀自己,功高德重非文字所能表达;一是说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不方便写文字;一是说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功过要由后人来定。

乾陵宝藏有几何 根据中国一些考古学家及文物工作者多年对乾陵的探测与考察,保守一点估计,乾陵玄宫内的金银财宝及各类文物,至少有500吨!当宝贝用“吨”来计时,你说是不是很吓人!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妻子武则天的合葬墓,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绝无仅有的一座拥有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的陵墓。

据文献记载,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在诗词方面颇有造诣,在世时写了不少诗歌,都收录在百卷《垂拱集》和十卷《金轮集》中。

但她的诗作,现只有《全唐诗》中收录三首,而百卷《垂拱集》和十卷《金轮集》却不知所终。

针对此点,有历史学者认为,武则天的这些诗作,甚至包括她本人的画像,极有可能保存在乾陵内。

另外,乾陵内极有可能还保存着一件令世人心旌动荡的顶级国宝——王羲之《兰亭序》真迹。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铁杆粉丝”,他以皇帝那双遮天之手,搞到了《兰亭序》真迹,爱不释手之余,还命当时的大书法家们临摹。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兰亭序》只是唐人的摹本。

李世民临死前,曾下诏将他生前心爱之物都作为陪葬品放入昭陵,其中就有《兰亭序》真迹。

而五代时期著名的官盗温韬曾掘开昭陵,将其中宝物洗劫一空。

但在这个家伙开出的出土宝物清单中,并没有《兰亭序》。

专家推断,作为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同样酷爱书法,他也曾遗诏将生前所珍爱的字画全部放入自己陵内。

因此,这幅价值连城的《兰亭序》很有可能在乾陵内。

乾陵内究竟有多少宝贝?现在还无从而知。

但这些宝贝的数量及价值,不用看,只用想,就会令不少贪婪者睡不着觉,从而让历代的盗墓者垂涎不已。

“光顾”乾陵的“贼人” 据史料记载,自乾陵建成后的一千多年间,曾发生过多次被挖盗事件,其中有名有姓的盗陵者就有17人之多。

而比较大的盗掘活动,有下面两起。

第一次打乾陵主意者,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

《陕西通志》对此有过记载。

据说当时黄巢因缺少军资,便指派手下大将王潘率40万兵士盗掘乾陵,甚至将梁山挖出一道深约40米的大沟,但最终也没找到乾陵的墓道口。

后因官兵追剿,不得不悻然撤兵。

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

第二次,发生在民国初年。

当时军阀混战,许多军阀官兵为了发横财,使盗掘古墓成风。

...

关于武则天的故事...

武则天(624—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高宗李治皇后,后改国号武周,定都洛阳。

690—705年在位。

名曌(zhao,与“照”的读音相同。

性巧慧,多权术。

武则天,这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人物。

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yue,与“曰”的读音相同)的次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妾(称为“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

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

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

初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

她诞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卒于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

生母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

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

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

这一点在她以后从政乃至于“南面称孤”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成为她一生功过参差的修养。

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

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

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 14岁的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

入宫之后,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

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则天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人御书房侍候文墨。

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

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

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

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

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

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李绩等一些朝中要员的支持。

在他们的帮助下,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

自此,皇家内宫大权,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

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 “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

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设法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

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

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

岂知机事不密, “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

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由于则天武后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诿不决,甚为群臣敬服。

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

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

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

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

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

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

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

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

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

谁能告诉我关于武则天的历史或者是传记

?武则天是中华帝国唯一的女皇帝。

杰出的女人,有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心狠手辣。

在她再位间任用酷吏以强硬的手段统治她的王朝。

取李唐江山而代之,她的王朝号(周)。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

祖籍初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四川省广元市人(在广元皇泽寺有1955年出土的后蜀主孟昶“广政碑”(公元959年),它是考证武则天出生于广元的重要依据。

)。

她诞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卒于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

生母是武士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

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

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

这一点在她以后从政乃至于“南面称孤”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成为她一生功过参差的修养。

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

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

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

入宫之后,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

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则天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人御书房侍候文墨。

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

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

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

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

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

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

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徐世等一些朝中要员的支持。

在他们的帮助下,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

自此,皇家内宫大权,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另眼相看。

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

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设法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

显庆五年(66O年),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

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

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

岂知机事不密,“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

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由于则天武后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诿不决,甚为群臣敬服。

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

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

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

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代]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

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

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

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

弘道天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

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

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其次,是修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从传统上和舆论上打击和削弱一贯反对自己的士族官僚集团,扶植和依靠新兴的庶族地主阶级。

这样使士族官僚不再有人仕做官的优越条件,也不能因出身高贵而为所欲为。

而对庶族出身的官员,也不再因门第贫贱而受耻受辱于人。

修成的《姓氏录...

关于历史上的一些悬疑事件

中国十大未解之谜一,千古遗恨《兰亭序》《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 是书圣王羲之巅峰之作,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失传千年,让人怀念!史书记载,在唐太宗遗诏中,明确要求《兰亭序》陪葬。

换句话说,这件宝贝应在昭陵。

五代温 韬灭绝人性,已将昭陵挖掘一空,发现钟繇和王羲之书法真迹,让其流传于世,并未提到《兰亭序》,致使成为无头公案。

有人说,《兰亭序》还在昭陵,可能藏在 更为隐秘之处,温韬形迹匆匆,并未发现真迹;有人说,《兰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酷爱字画,更何况,民间早有《兰亭序》陪葬乾陵一说。

乾陵尚未被 盗,一切只能成为雾花水月,相信有朝一日乾陵开启,必将真相大白,一定水落石出二,战国和氏璧流向何方?和氏璧,流传千年,奇货可居,价值连城,“完璧归 赵”更传为千古佳话!和氏璧流向何方?众说纷纭,唯一肯定的是,这块宝玉尚在人间,因能耐1300摄氏度高温,一般火无法焚化。

秦灭六国,嬴政终获至宝。

有人说,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传世玉玺,历经刘邦、王莽、司马炎之手,一直传到后唐,石敬瑭灭后唐,后唐李从珂人玉共焚, 从此下落不明。

按理说,真金不怕火炼,石敬瑭应是得到宝物,极有可能与石敬瑭陪葬;有人说,和氏璧被作为陪葬品埋在秦陵,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于世。

如 果真是这样,将来发觉秦陵地宫,和氏璧必将重见天日,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宝物风采。

三,明朝《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 《永乐大典》,算得上千古奇书!据说有三千人参与 编纂,历时三年,全书两万两千卷,明成祖甚是满意,亲自作序赐名。

令人遗憾的是,自《永乐大典》问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为公案。

一种说法认为,明 英宗将此书殉葬于永陵,明朝有殉葬书籍传统,从明英宗酷爱大典来看,极有可能“生死相连”;另一种说法认为,正本毁于明亡之际,文渊阁失火,正本可能毁于 一旦。

由于史籍没有记载正本去向,要弄清正本到底所在,看来只能借助考古发现。

四,西周“九鼎”遗失古今憾 九鼎,是镇国神器,属于古代至宝!相传夏启收集珍 禽异兽、奇异之物,绘画成图,让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国统一和王权集中,作为夏、商、周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多 年。

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根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国都城,但《汉书》却说,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

如果司 马迁所说属实,九鼎应该落入秦始皇手中,何况杜牧有“始皇东游出周鼎”之说!秦始皇对九鼎十分珍爱,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极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这也 成为目前一些考古学家鼓动开掘秦陵动机所在。

五,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后世留下太多谜案,十二铜人就 是其中之一!为何要铸十二铜人?原因已不是那么重要,十二铜人不翼而飞,让后世百思不得其解!关于十二铜人下落,有三种猜测:有人说,西楚霸王攻克咸阳, 火烧阿房宫,十二铜人一并烧毁;有人说,十二铜人毁于东汉末年,董卓铸造铜钱用掉十个,另外两个被苻坚销毁;还有一种说法比较乐观,据史料记载,十二铜人 并未销毁,十二铜人是秦始皇最爱之物,在陵墓营造好后,随同其它珠宝一起陪葬。

由于一些技术因素,秦陵挖掘暂时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铜人下落,至今无人能说 清楚。

六,青铜剑千年不锈之谜 秦始皇兵马俑,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二十世 纪最伟大考古发现之一!随同兵马俑一道,同时出土一批青铜剑,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地下沉睡两千多年,光亮如新,锋利无比。

无独有偶,考古队在挖 掘春秋古墓时,意外发现一把越王勾践剑,做工精细,削铁如泥,两大考古发现立即传遍大江南北,更大奇迹还在后面,经过科研人员检测,宝剑锋面有一层铬盐化合物,此为千年不锈之故。

这一发现轰动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是近代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专利。

众所周 知,铬是一种稀有金属,熔点高达4000摄氏度,提取甚为不易。

现代科学发明,竟然出现在公元前两百多年前?又有谁能想象,秦始皇手中之剑,竟然是现代科 学结晶?层层谜团,孰是孰非,只能成为千古之谜。

七,古墓“长明灯”不熄之谜 古墓“长明灯”,最早见于神话传说,据说不熄之火 是天宫之火,是普罗木修斯把它偷偷带回人间。

在世界各地,盗墓者费尽心机,到古墓窃取珠宝,古墓往往与世隔绝,宝物历经千年,依然完好如初。

按照常理,古墓终年不见天日,本应伸手不见五指,但在一些古墓拱顶挂着“长明灯”,阴光很是逼人,令人毛骨悚然。

如此神奇之灯,为何长明千年不灭?为何无氧依然燃烧? 能量从何而来?若是油灯,千年不灭,燃料如何供给?显然不是人力所为;若是电灯,灯碗液体可能是用来导电之汞,问题是电能如何产生?难道某个角落有发电装 置?要做到如此一劳永逸发电,必须太阳能发电方可。

凡此种种,只是凭空臆测,真相到底如何?还需科学验证。

八,《洛神赋》到底为谁而作? 位列“三曹”,曹植素以文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1115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