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秋节吃月饼的诗句

有关中秋节吃月饼的诗句

1.《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3.《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4.《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6.《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7.《彩云追月/中秋》 (当代) 刘周

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

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

凤鸟还巢,更无狼烟

寂寞了美婵娟。

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

不教浮云将月蔽,心想太平万万年

我有霓裳风吹动,水起涟漪歌抚平

云藏潜龙,月隐寒宫

云须染彩,月洒光晕

彩云追月,云掩秋空

月沾凉意,云载清风

才现欢欣,又惹愁生

此忧谁解?谁是知音?

且饮此杯,共语升平

良辰易逝何如梦 。

8.《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9.《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10.《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11.《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2.《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3.《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14.《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huán)还寝梦佳期。

15.《中秋抒怀》

喜迎中秋庆团圆,欢乐笑语万里传。

桂枝明月祝福贺,音好花开成佳缘。

16.《幽州土风俗》

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

幡然嫦娥窃药手,奔入广寒归不得。

17.杨光辅《凇南采府》

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18.祁启萼《月饼》

中秋节物未为低,火烘罗罗出斧齐。

一样饼师新制得,佳名先向月中题。

19.袁景澜《咏月饼》

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

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

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

20.《淞南乐府》

淞南好,时物存秋香。

月饼饱装枣肉馅,甜果新谷渐登场。

扩展资料: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参考资料:中秋节--百度百科

有关中秋节吃月饼的诗句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彩云追月/中秋》 (当代) 刘周 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 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 凤鸟还巢,更无狼烟 寂寞了美婵娟。

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 不教浮云将月蔽,心想太平万万年 我有霓裳风吹动,水起涟漪歌抚平 云藏潜龙,月隐寒宫 云须染彩,月洒光晕 彩云追月,云掩秋空 月沾凉意,云载清风 才现欢欣,又惹愁生 此忧谁解?谁是知音? 且饮此杯,共语升平 良辰易逝何如梦 。

——根据《彩云追月》乐曲填词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中秋》 (宋)戴石屏 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一剪梅》(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中秋节吃月饼想起的诗句有哪些?

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望月怀远 》唐代: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3. 《中秋月》宋代: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4. 《秋宵月下有怀》唐代:孟浩然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5.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代:刘禹锡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1. 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 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3. 译文:中秋月圆,月光洒在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

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月亮和孤寂桂树。

4. 译文: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

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

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

院子里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

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促。

相隔遥远。

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什么事也做不了,就那样傻站着。

5. 译文: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都能清静下来,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凝聚起来的光芒悠悠地象寒露坠落下来,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处。

碧空之中没有一丝云彩,风也不见一缕,可以看见山上高高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

那些行动的物体全在视野之中,天那么高,地那么平,仿佛可以看见千万里之外:“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

云彩聚集,星斗挪动,仙乐奏响,让人肌骨寒肃。

金色的霞光从东面渐渐升起,月轮西斜,仙影远去,我还在频频回望。

只因为良辰美景难以再回来,以后到了中秋这天应该很惆怅吧!诗里面的“少君”是指能和神仙沟通的人。

西汉武帝时有一个方士叫李少君,他自言见过神仙,能得长生不老之法,骗取了汉武帝的信任。

以后人们就以“少君”代指游仙的向导

中秋节吃月饼的意义是?

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寓意团圆美好。

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

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的。

如果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

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

中秋节的来历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 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 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 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 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 究。

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来当时 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吃月饼、赏月时,想起的诗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望月怀远 》唐代: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中秋月》宋代: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秋宵月下有怀》唐代: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代: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译文:中秋月圆,月光洒在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

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月亮和孤寂桂树。

译文: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

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

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

院子里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

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促。

相隔遥远。

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什么事也做不了,就那样傻站着。

译文: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都能清静下来,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凝聚起来的光芒悠悠地象寒露坠落下来,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处。

碧空之中没有一丝云彩,风也不见一缕,可以看见山上高高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

那些行动的物体全在视野之中,天那么高,地那么平,仿佛可以看见千万里之外:“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

云彩聚集,星斗挪动,仙乐奏响,让人肌骨寒肃。

金色的霞光从东面渐渐升起,月轮西斜,仙影远去,我还在频频回望。

只因为良辰美景难以再回来,以后到了中秋这天应该很惆怅吧!诗里面的“少君”是指能和神仙沟通的人。

西汉武帝时有一个方士叫李少君,他自言见过神仙,能得长生不老之法,骗取了汉武帝的信任。

以后人们就以“少君”代指游仙的向导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赏月、吃月饼、中秋诗句等PPT,

中秋诗词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彩云追月/中秋》 (当代) 刘周 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 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 凤鸟还巢,更无狼烟 寂寞了美婵娟。

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 不教浮云将月蔽,心想太平万万年 我有霓裳风吹动,水起涟漪歌抚平 云藏潜龙,月隐寒宫 云须染彩,月洒光晕 彩云追月,云掩秋空 月沾凉意,云载清风 才现欢欣,又惹愁生 此忧谁解?谁是知音? 且饮此杯,共语升平 良辰易逝何如梦 。

——根据《彩云追月》乐曲填词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 (《全唐诗》)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全唐诗》)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 《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宋诗钞》) 《中秋》 (宋)戴石屏 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一剪梅》(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huán)还寝梦佳期。

《中秋抒怀》 喜迎中秋庆团圆,欢乐笑语万里传。

桂枝明月祝福贺,音好花开成佳缘。

...

为什么中秋要吃月饼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

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

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

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

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

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

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 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

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

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

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

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

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

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突厥,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

”随后分给群臣食之。

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

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

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

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

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

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据说,中秋吃月饼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们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种仪式,可以说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种表现。

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多么美好的诗句,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古老而美妙的神话之一,演绎着农业时代人们把月亮作为一种神对待的那种不同一般的崇拜。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那时还有卖兔爷儿的,是把兔子奉为与嫦娥一样神的。

只是现在兔爷儿早被米老鼠和樱桃小丸子取代了。

传说到了唐代,月饼还不叫月饼,因馅中有核桃芝麻的舶来品而叫做饼,是杨贵妃中秋吃月饼的时候看到月亮,心血来潮地说就把它叫做月饼吧,便讨好一般把月饼的冠名权归于了杨贵妃。

当然,这只是民间的演绎。

其实,我国最早出现月饼的文字记载,是出于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也就是说从宋代时起,月饼才渐渐地大行其市,并且让月饼多了团圆的另一层含义,圆圆的月饼正好取了团圆的圆的象征意思,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

到了清代,有竹枝词写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

”到了民国,有北平俗曲唱道:“荷花未全谢,又到中秋节,家家户户把月饼切,香蜡纸马兔儿爷,猜拳行令同赏月。

”可以想见,在岁月的更迭变迁之中,月饼已经普及得相当广泛了。

我们中国的节日从来都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要吃粽子,这是和我们国家几千年是农业社会有关,节日是与农业的节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有节日里吃食,都是对大地的一种亲近。

春节、端午和中秋,是中国传统的三大节,吃月饼自然就变得如此重要起来。

月饼的馅可以百花齐放,但甜是最主要的。

原因很简单,在原始的农业社会,蔗糖和蜂蜜出现之前,甜曾经是人们一种向往和欲望,...

关于中秋的诗词、习俗

中秋诗句:《中秋》(唐)李朴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习俗文人赏月民间拜月玩花灯舞火龙 吃月饼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

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

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

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

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

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

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

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1113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