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道路的诗句

形容道路的诗句

关于“路”的诗句有:

  •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 要路豪家非往还,岩门先有不曾关。

  • 若比世路难,犹自平于掌。

  • 来去腾腾两京路,闲行除我更无人。

  •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 路【lù 】,从足从各。道也。一达谓之道路。此统言也。周礼。浍上有道。川上有路。

    此析言也。各,从夊(sui)从口。夊,夊者,有行而止之,不相听也。 形声:从足,各声。本义:道路。

  • 上述诗句全文如下:

  • (1)《九日登高》刘禹锡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2)《山中》曹松

    要路豪家非往还,岩门先有不曾关。众心惟恐地无剩,吾意亦忧天惜闲。

    白练曳泉窗下石,绛罗垂果枕前山。樵夫岂解营生业,贵欲自安麋鹿间。

    (3)《初入太行路》白居易

    马蹄冻且滑,羊肠不可上。

    若比世路难,犹自平于掌。

    (4)《京路》白居易

    西来为看秦山雪,东去缘寻洛苑春。

    来去腾腾两京路,闲行除我更无人。

    (5)《桂林路中作》李商隐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

    蒹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释义: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蒹葭》中哪些诗句表现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

    蒹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之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共10首

    诗经:【蒹葭】《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今译]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元曲: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现代诗:雪花的快乐假若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外国诗:聪明的星海涅 (德 1797——1856)花儿容易碰到人的脚,大多数都会被人践踏;不管它是羞怯或者是胆大,人们走过时总会踩碎它。

    珍珠藏在大海宝箱里,可是也会被人们发现,给它们钻孔,把它们扣住,牢牢地扣在丝绳上面。

    星星很聪明,它们有理由远远地避开我们人寰;星星挂在天幕上面,像世界之灯,永远安全宋词、唐诗自己想去...

    急求寓意美好的诗词

    [编辑本段]古诗十九首全文和译文 《行行重行行》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你与我两人相距千万里远,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那知道是什麽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著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荡的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再次返回.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译文】 河畔萋萋的芳草啊,,园中葱葱的高柳. 在楼上那位仪态优美的女子站在窗前, 洁白的肌肤可比明月. 打扮得漂漂亮亮, 伸出纤细的手指.从前她曾是歌舞女(*汉时倡家女和后世所谓青楼女子是不一样的), 而今成了喜欢在外游荡的游侠妻子. 在外游荡的丈夫还没回来,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实在是难以独自忍受一个人的寂寞,怎堪独守! 《青青陵上柏》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译文】 陵墓上长得青翠的柏树,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头. 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就好比远行匆匆的过客. 区区斗酒足以娱乐心意,虽少却胜过豪华的宴席. 驾起破马车驱赶著劣马,照样在宛洛之间游戏著. 洛阳城里是多麽的热闹,达官贵人彼此相互探访. 大路边列夹杂著小巷子,随处可见王侯贵族宅第. 南北两个宫殿遥遥相望,两宫的望楼高达百余尺. 达官贵人们虽尽情享乐,却忧愁满面不知何所迫 《今日良宴会》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译文】 今天这么好的宴会真是美极了,这种欢乐的场面简直说不完. 这场弹筝的声调多麽的飘逸,这是最时髦的乐曲出神又妙化. 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高论,懂得音乐者便能听出其真意. 音乐的真意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只是谁都不愿意真诚说出来. 人生像寄旅一样只有一世犹如尘土,刹那间便被那疾风吹散. 为什麽不想办法捷足先登,先高踞要位而安乐享富贵荣华呢 不要因贫贱而常忧愁失意,不要因不得志而辛苦的煎熬自己. 《西北有高楼》之五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译文】 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 高楼镂著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 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声音响亮极其悲壮,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为齐君战死,悲恸而"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的女子. 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 那琴韵和"叹"息声中,抚琴堕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 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 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 《涉江采芙蓉》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 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明月皎夜光》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译文】 皎洁的明月照亮了仲秋的夜色,在东壁的蟋蟀低吟的清唱著. 夜空北斗横转,那由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的斗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闪烁的星辰,更如镶嵌天幕的明珠,把仲秋的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 深秋,朦胧的草叶上,竟已沾满晶莹的露珠,深秋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时光之流转有多疾速呵! 而从那枝叶婆婆的树影间,又听到了断续的秋蝉流鸣.怪不得往日的鸿雁(玄鸟)都不见了,原来已是秋雁南归的时节了. 京华求官的蹉跎岁月中,携手同游的同门好友,先就举翅高飞,腾达青云了.而今却成了相见不相识的陌路人. 在平步青云之际,把我留置身后而不屑一...

    毛泽东的忆秦娥 娄山关诗词赏析

    据笔者所见,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

    这是作者告诉我的。

    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

    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

    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

    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

    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

    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

    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

    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

    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 这首词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

    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词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

    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

    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

    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

    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

    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

    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

    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

    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

    “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

    他看...

    有关诚信的古诗词

    有关诚信的古诗词有:宋·王安石《商鞅》、三国·曹植《君子行》、唐·卢照邻 《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唐·李白《酬崔五郎中》等。

    1、宋·王安石《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白话释义:从古至今,管理百姓在于讲信用,说到做到。

    商鞅就很讲信用,以一言为重,以百金为轻。

    你们这些变法的反对派怎能随便指责商鞅呢,要是有商鞅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新法怎能不顺利推广? 2、三国·曹植《君子行》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白话释义: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面,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别人怀疑你偷瓜摘李子。

    借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

    3、唐·卢照邻 《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白话释义:有远方的佳人在等候,我以忠诚和信用作为衣裳。

    4、唐·李白《酬崔五郎中》 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

    白话释义:大海可以干枯,山岳可以倒塌,许下的诺言始终不可改变。

    扩展资料: 有关于诚信的故事: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楚国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这个人个性耿直,而且非常讲信用,只要他答应的事,就一定会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许多人的称赞,大家都很尊敬他。

    他曾经在项羽的军中当过将领,而且率兵多次打败刘邦,所以当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的时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赐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遭到灭门三族的惩罚。

    可是,季布为人正直而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

    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发剃光,化装成奴隶和几十个家僮一起卖给了鲁国的朱家当劳工。

    朱家主人很欣赏季布,于是专程去洛阳请刘邦的好朋友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说情,希望能撤销追杀季布的通缉令,后来刘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官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诚信...

    关于诚信的诗句

    看夜宴了吗?现代葛优说过:“我泱泱大国以诚信为本!”东汉王充讲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的诗句。

    近代鲁迅先生说过:“诚信为人之本。

    ”弘一大师说过:“内不欺已,外不欺人”。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孟子曰:“诚,乃立于天人合一与性善论之上,无道乃诚也。

    ”西方人说: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

    中国人说:无信不立。

    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唐·白居易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乐府诗集》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侠客行》 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李白 凡作人贵直,而作文贵曲。

    ——明·袁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苏轼一生的遭遇及当时著名的诗词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父亲苏洵的影响,非常喜欢读书。

    他天资聪明,记忆力特别强,每看完一篇文章,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经过几年苦读,年轻的苏轼已是饱学之士,别人看不懂的书,他能看懂;别人不认识的字,他能认识;别人不理解的文章,他能评头论足发一通议论。

    这样一来,许多人对他佩服三分,有的甚至要拜他为师。

    苏轼名噪一时,洋洋自得。

    启蒙老师见了,很是担忧。

    特地送给他一张“学无止境”的条幅。

    可苏轼看后却不以为然,认为启蒙老师是嫉妒自己,就把条幅丢在书房角落里。

    一天,苏轼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 读遍天下书; 识尽人间字。

    苏轼以当代才子自居的对联贴出后,有的人见了点头称赞,有的却连连摇头,启蒙老师气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安。

    不知怎的,这事惊动了仙界。

    一天,观音大士装扮成一个老太婆,下凡间来找苏轼了。

    这天,苏轼正在家里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

    他出来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便问道:“老人家有什么事?”观音指指门上的对联,问:“先生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 苏轼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 观音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一本书,请先生帮我识识看,那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轼想:这有何难!他接过书,看也不看,就说:“你听着,我念给你听!”可他仔细一看,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那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

    观音在一旁连声催道:“先生,你快念呀,快念呀!” 苏轼急得满头大汗,吞吞吐吐地说:“这……这……”这书上的字他从来没见过,怎么能念得出来呢?他只得问:“你这书是从哪里来的?” 观音笑笑说:“先生,别问是哪里来的啦!天下的书你不是都已读完了?快念啊!” 苏轼满脸通红,只好回答说:“我没有读过这本书。

    ” “你这本书都没有读过,那为什么要贴这副对联呢?”观音问道。

    苏轼听了,羞愧万分,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

    观音忙上前阻止道:“慢!我把这副对联改一下吧。

    ”边说边把对联改成: 发愤读遍天下书; 立志识尽人间字。

    “年轻人,不要再狂妄自大了!学无止境,学无止境啊!”观音谆谆告诫。

    苏轼听了,茅塞顿开。

    回转头正要拜谢那老太婆,谁知早已无影无踪。

    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神仙在点化自己哩! 苏轼回到书房,立刻找出启蒙老师赠的条幅,把它张贴起来。

    从此,他谦恭苦读,勤奋学习,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回答者: hjfhhq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8-30 18:42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

    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

    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

    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

    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

    一,书香世家 苏轼,字子瞻,又宇和仲,自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程文应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因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苏轼很幸运有这样的母亲,因此他能够受到良好的家教。

    祖父苏洵等人对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

    三年后其弟苏辙也诞生了。

    如果依照苏洵编纂的"苏氏族谱"记载,苏家的祖先最远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苏味道,然而真相难以确定,但可证实苏轼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苏斩。

    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大约是在苏轼出生后的时期,他己经年过而立,结果是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因此他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

    苏轼出生后不久,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所以苏轼一直到八岁都没有受到过父亲的言传身教。

    他最早由母亲启蒙,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老师,与镇上的百余名幼童一起学习。

    苏轼和其后成为当地小吏的陈太初经常受到私垫先生的褒奖。

    当时中国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请家庭教师在家传授学业,苏轼与镇上的孩童并坐读书的道观私垫则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场所。

    在私垫里就读的孩童都是商人和农民子弟,苏拭在私垫里度过了童年,这培养了他的庶民性格,对他日后的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处。

    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垫里读了三年,十岁时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傍传》时,他感慨很深。

    不自觉地就叹息起来,并对母亲说:"做儿子的如果也像范谤,母亲高兴不高兴?"程氏说:"你如果真能像范谤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谤的母亲一样感到光荣吗?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的非常快。

    二、名震京城 苏轼在二十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

    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并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

    《七律·长征》诗句解释

    七律【长征】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原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诗:红军不怕长征途中无数的艰难险阻,只把它们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的山路虽然弯弯曲曲、连绵不断,但在红军眼里就想腾起的细小的浪花。

    乌蒙山虽然气势宏伟,但在红军眼里,却像滚动的小泥丸。

    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的悬崖绝壁,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只横着一座铁索桥,使人看后心惊胆寒。

    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白雪皑皑,红军过后,个个喜笑颜开!【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

    同时含有韵和涵的诗词,寓意美好的。

    《行行重行行》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你与我两人相距千万里远,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那知道是什麽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著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荡的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再次返回.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译文】 河畔萋萋的芳草啊,,园中葱葱的高柳. 在楼上那位仪态优美的女子站在窗前, 洁白的肌肤可比明月. 打扮得漂漂亮亮, 伸出纤细的手指.从前她曾是歌舞女(*汉时倡家女和后世所谓青楼女子是不一样的), 而今成了喜欢在外游荡的游侠妻子. 在外游荡的丈夫还没回来,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实在是难以独自忍受一个人的寂寞,怎堪独守! 《青青陵上柏》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译文】 陵墓上长得青翠的柏树,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头. 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就好比远行匆匆的过客. 区区斗酒足以娱乐心意,虽少却胜过豪华的宴席. 驾起破马车驱赶著劣马,照样在宛洛之间游戏著. 洛阳城里是多麽的热闹,达官贵人彼此相互探访. 大路边列夹杂著小巷子,随处可见王侯贵族宅第. 南北两个宫殿遥遥相望,两宫的望楼高达百余尺. 达官贵人们虽尽情享乐,却忧愁满面不知何所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kyhqxx.net/zhishi/1065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