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诗文网 > 诗词大全 > 饮酒'古典诗词阅读

饮酒'古典诗词阅读

  作者: 古诗文网     文章栏目: 诗词大全     发布时间: 2020年10月26日    点击:  次
饮酒'古典诗词阅读

古典诗歌鉴赏。

饮酒(其八)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

1.C E2.如:①“挂”好:壶(酒)挂上(放下)以后“远望”,则酒也放下,松也放下,内心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超脱、恬淡的境界。

“抚”字则还显得刻意,与“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的通达、洒脱不一致。

(无我之境)②“抚”好:用“抚”字描绘了一个“抚柯远望”的诗人形象,依然是那个“抚孤松而盘桓”的陶渊明,表明诗人的孤高坚贞之节有如此松,更能表现诗人对青松的挚爱和欣赏。

“挂”字:既“提壶”又“挂壶”,显得既琐屑又重复,坐得太实,没有意蕴。

(有我之境)(4分)【解析】1.C这里没用反衬;“寂寞冷傲、孤芳自赏”也不合本诗中松的形象。

“连林人不觉”照应头两句,“独树众乃奇”照应三四两句,刻画的是能坚守节操(岁旱,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松的形象,也暗示如果大家都坚守节操就不会凸现出这一棵松树的值得赞许了。

E“对人生彻底绝望的颓废之感”有误,这里流露出的是诗人通达超脱的意蕴。

(2分)2.此题为开放题,可任意选而作答。

只要观点明确,自圆其说即可。

答题时先要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再结合诗歌谈其作用。

古典诗歌鉴赏。

(6分)饮酒(其八)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小题1:C E小题1:如:①“挂”好:壶(酒)挂上(放下)以后“远望”,则酒也放下,松也放下,内心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超脱、恬淡的境界。

“抚”字则还显得刻意,与“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的通达、洒脱不一致。

(无我之境)②“抚”好:用“抚”字描绘了一个“抚柯远望”的诗人形象,依然是那个“抚孤松而盘桓”的陶渊明,表明诗人的孤高坚贞之节有如此松,更能表现诗人对青松的挚爱和欣赏。

“挂”字:既“提壶”又“挂壶”,显得既琐屑又重复,坐得太实,没有意蕴。

(有我之境)(4分) 小题1:C这里没用反衬;“寂寞冷傲、孤芳自赏”也不合本诗中松的形象。

“连林人不觉”照应头两句,“独树众乃奇”照应三四两句,刻画的是能坚守节操(岁旱,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松的形象,也暗示如果大家都坚守节操就不会凸现出这一棵松树的值得赞许了。

E“对人生彻底绝望的颓废之感”有误,这里流露出的是诗人通达超脱的意蕴。

(2分)小题1:此题为开放题,可任意选而作答。

只要观点明确,自圆其说即可。

答题时先要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再结合诗歌谈其作用。

【古典诗歌鉴赏。

饮酒(其八)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

1.CE 2.观点明确,自圆其说即可。

如: ①“挂”好:壶(酒)挂上(放下)以后“远望”,则酒也放下,松也放下,内心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超脱、恬淡的境界。

“抚”字则还显得刻意,与“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的通达、洒脱不一致。

(无我之境) ②“抚”好:用“抚”字描绘了一个“抚柯远望”的诗人形象,依然是那个“抚孤松而盘桓”的陶渊明,表明诗人的孤高坚贞之节有如此松,更能表现诗人对青松的挚爱和欣赏。

“挂”字:既“提壶”又“挂壶”,显得既琐屑又重复,坐得太实,没有意蕴。

(有我之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8分)饮酒(其四)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

小题1:东晋。

小题1:C小题1:都运用了比兴手法。

但《归》中有比有兴,有实有虚,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由鸟倦飞知返比喻自己厌倦官场而归隐,抚孤松而盘桓既是实写作者行动,又暗指诗人向往高洁。

本诗主要运用比喻手法,诗人以鸟自喻,无枝可依,终于找到高洁的松树作为依托,并甘愿永远相守。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小题1:恰巧碰到一株孤生松的时候,失群鸟从这孤生松上认出了自己,或者说找到了知音。

小题1:有相同点,鸟都是倦的累的,来形容自己的心境,但修辞手法不同,诗歌内容也不同,但表达的情感相同。

附赏析:饮酒诗二十首其四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

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晨。

远去何所依。

因值孤生松。

敛翮遥来归。

无荣木。

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

千载不相违。

失群的鸟不得已成为了个体,所以它要寻找,在寻找中悲鸣,这寻找的飞翔是孤独的。

这鸟是一种动。

在经过了一场漫长的寻找,恰巧碰到一株孤生松的时候,失群鸟从这孤生松上认出了自己,或者说找到了知音。

有了知音。

孤生松是一种静。

人在社会的大风之中,动荡无已,何以安宁?草木在自然的大风过后,何能不枯?但在自然和人之间,恰好有这一动一静的两物——失群鸟和孤生松,它们合理地认同在了一起,鸟得以托身,松得以放飞自己静的灵魂,有此相遇,自不相违! 这都是很偶然的,鸟偶然失群,松偶然孤生,但恰是这偶然成就了它们,它们因这偶然超越了集体,互相肯定了完整的个体自我,还拥有了同志般的响应和交流。

当然,不用说这两物也都是人的喻体。

这两个意象还有待好好挖掘,一个叫失群鸟,一个叫孤生松。

古典诗歌赏析意象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

【品评】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 “ 语淡而味终不薄 ” (《唐诗别裁》)。

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

《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 “ 淡到看不见诗 ” (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

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

故人 “ 邀 ” 而我 “ 至 ” ,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

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 “ 鸡黍 ” 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

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

正是由于 “ 故人庄 ” 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才更显得畅快。

这里 “ 开轩 ” 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 “ 话桑麻 ” ,认为是 “ 相见无杂言 ” (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

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

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 “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 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

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

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

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 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

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

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 —— 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

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

这是所谓 “ 篇法之妙,不见句法 ” (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不钩奇抉异 …… 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 ”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

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

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

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 “ 淡抹 ” 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 “ 浓饰盛妆 ” 了。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品评】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

从军行 古从军行 出塞 凉州词 诗文鉴赏

展开全部 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诗卷作者:萧涤非 刘乃昌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10.01ISBN号:9787560734743开本:16开字数:0装桢: 浏览次数:48 78.0 100.0% 78.0 0.0 读者评级: 本书是“中国文学名篇鉴赏之文卷”,该书从历代浩如烟海的诗、词、文、赋中精选有代表性的名篇佳构七百余篇,撷英集萃,汇成一帙,以便展读。

集中所选篇章无不脍炙人口,各篇鉴赏文字大率是专家们结撰的精品妙文,它以优美的鉴赏诗文阐发千古名篇的妙理真谛和美感内质。

相信,在本书的导读下,你一定能很快正式进入文学的殿堂。

本书从历代浩如烟海的诗、词、文、赋中精选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七百余篇,约请海内外专家撰写赏析文稿,撷项集萃,汇成一帙,以便展读。

集中所选篇章无不脍炙人口,各篇鉴赏文字,均是专家们巧撰的精品妙文,是经过鉴赏行家郢斧开发的无限风光,多样神采的艺术天地。

【 前言:】约有约有三千年文字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和广泛审美情趣的伟大民族。

历代民间作者和文人学士发挥才情睿智,运用独具特色的汉语言文字,创造了浩如烟海的文学名篇、传世佳作。

其中尤以诗词文赋丰富多彩,流播广泛,家传户习,影响深巨,可说是华夏民族最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是我们丰富和建设现代精神文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艺术资源。

现代文艺家通常将文学作品析为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大部类。

我国戏剧、小说滥觞虽早,而成熟较迟,在浩渺无垠的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诗文占有特殊重要的席位。

中国可以自豪地称为“诗国文海”。

中国诗文体制之繁,为举世所少有。

前人代有论列,如晋陆机《文赋》析为十类,梁萧统《文选》列为三十九目,驯至明吴讷《文章辨体》则厘为五十五体,而徐师曾又增广其目为一百二十有七。

然约而言之,其大别不过诗、词、文、赋四体而已。

传统诗词的契合音乐、严于格律,固有异于外域诗歌,而辞赋与骈文更是我国特有的文章品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词、文、赋都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基本表达手段的艺术珍品。

汉字多为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而音调又讲究四声阴阳。

基于这些特点,传统诗文逐渐形成了追求齐均和参差的建筑美,讲究音律和节奏的音乐美。

与之同时,丰富多彩的与音乐结合的诗型、骈散交织的文体,也便应运而生。

所谓“讽诵则绩在宫商,临文则能归字形矣”(《文心雕龙·练字》),就是说好文章读起来能给人以听觉美,看起来能给人以视觉美。

齐均对称和参差错落的建筑美,不仅在诗歌辞赋和骈文的句型与体式上得到完美的体现,就是在散文申也往往奇偶错综熔进不少俪体和骈句,刘勰所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正是从汉字的特点上来确认其对偶形成的必然性的。

我国的声诗,如诗三百、乐府、词、曲本来就是协乐文学,其讲求音乐美自不待言。

而不合乐的徒诗,也充分利用了汉语固有的音调特点,构成平仄交错、抑扬有致的律度和节奏。

赋和铭是介平诗文之间的韵文,一般要求押韵,骈文虽不必押韵,但其俪句也讲求平仄交互,声调谐和。

即便是纯乎散文,古人也惯于利用配置虚词、组合句式的逆顺长短来构成语调的顿挫抑扬,从而体现特定的声情气韵。

由此可见,诉诸视觉的建筑美和诉诸听觉的音乐美,是由汉语言文字特点形成的诗词文赋所共有的一种形式美。

古代作家艺术思维的习惯和采撷语词的好尚,还形成了诗文重视写景和造景、喜用语典和事典的写作传统。

所谓“情景相触而咸诗”(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词之诀,曰情景交炼”(张德瀛《词徵》卷一),“登山则情满于山,现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等等,都是强调诗情文思的表达离不开物景和环境。

即使非专属写景之作,也少不了模山范水的笔墨,因为作者情思的触发离不开外宇宙的撩拨,而爱悦山川自然又是古代审美意识的重要趋向。

兼以“诗画本一律”的文艺观念和传统画艺与诗文创作的交互渗透,这就使诗词文赋作品往往具有特别浓郁的画意美,由于古代书面语言与口语分离,而文人学士大多对浩博的典籍、富厚的文化积累濡染甚深,是以他们博闻强记,娴熟掌故,掌握大量雅奥的文学语汇,每操笔为文,辄能捃摭经史,采摘诗骚文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众美辐辏,表里发挥”(《文心雕龙。

事类》)。

在前代辞库和典实的基础上,或点铁成金,或自铸伟辞,流风承传,日新月异,辞采缤纷,典故联翩,于是艺文之作又呈现出一种迥异于后世语体诗文的古雅博奥美。

传统诗文在形式方面的美感效应是多方面的,撮其精要,上文所举的建筑美、音乐美、画意美和别于现代作品的古典美尤为普遍鲜明,触目可见。

它是我国珍贵文学遗产所特有的形式美。

如此种种赏心悦目的形式美,再结合上文体诗型的缤纷繁富,风格神韵的多姿多彩,这就使我国古典诗文累积汇合而成为浩渺无垠、瑰奇璀璨的艺术渊薮。

不言而喻,它对于广大读者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艺术魅力的。

古代作家以超常特具的优美民族形式和风格,广泛深刻地多层次多角度地描述、吟...

试论古典诗词的中的审美标准

1. 高雅化的音乐性和微型化的定格性。

二者合之,则组成古典诗词的独特审美标准。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这音乐美与微型美,其本在于民族的语言美。

汉语言本身,就是世界范畴内最富美学蕴义的独特符号。

与海外拼音化文字相较,全然属于另一种模式。

音、形、意三位一体方块字的多维性,单音节字多向组合的活泼性,以及连绵、双声叠韵的发现……确是构筑诗词美的最佳原材料。

从声的角度讲,四声的调式、平仄的区划,自如地弹奏出抑扬顿挫、起伏跌宕、高低长短的节奏;从韵的角度讲,众多的异议同音字,异形同韵字,天然地生发着和谐共鸣、回环往复的旋律。

汉语文字在诗词中有规律的排列组合,平仄交对,音韵相协,营造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效果。

当句平仄交错,对句平仄互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这是唐诗的格律运动规则。

宋词、元曲尽管样式有别,也无不神合于这种声韵和美的普遍性逻辑轨迹。

其实,旧体诗本来与音乐有着传统的难分难舍的血缘关系,就是当它与音乐分离的时候,依然如故地显示着音乐美的天性,这是汉语自身的音乐属性圈定的。

少年时,笔者曾在北京音乐厅聆听俞平伯、朱光潜等先辈击鼓吟诗诵词,其第一印象就是:“诗原来竟是音乐!”时至今日老之已至,那耐人寻味的音符荡漾依旧,不绝于耳。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写的是歌声,其实诗自身也是歌声。

亚里士多德说:“高尚的享乐”是艺术的本质,读诗是享乐,听诗尤是“高尚的享乐”。

因为诗词不仅是语言艺术,还是“听觉艺术”。

2. “惊奇”是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

“惊人”、“惊心动魄”等美学要求,主要是侧重于作品所产生的令人惊奇的审美效应,在诗学中表现为对卓异的语言创造之提倡。

也就是要锻造锤炼具有震撼力的警句,来作为作品的“高光点”。

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

”这里所说的“警策”,即是在诗文中最能竦动读者的警句,此乃全篇最见华彩的句子,也是作品的安身立命之处。

有了它,可以使作品满篇生辉。

虽然作品的词语都是颇有条理的,但却有赖于警句的出现,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这种警句虽然只是“片言”,却是作品价值的关键所在。

宋人吕本中认为“警策”即“惊人语”,他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此要论也。

文章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盖不能竦动世人。

如老杜及唐人诸诗,无不如此。

但晋宋间人,专致力于此,故失之绮靡,而无高古气味。

老杜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惊人语,即警策也。

”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所说的“秀”,即以“卓绝”而秀出众作的,《隐秀》篇云:“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

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

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

——赞曰: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辞生互体,有似变爻。

言之秀矣,万虑一交。

动心惊耳,逸响笙匏。

”在刘勰的创作论文艺思想中,“隐秀”是一对有重要价值的美学范畴。

“隐”指作品余味曲包,含蓄无尽;“秀”指卓绝独拔,警策竦人。

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互为表里。

范文澜先生注云:“重旨者,辞约而义富,含味无穷,陆士衡云‘文外曲致’,此隐之谓也。

独拔者,即士衡所云‘一篇之警策也’。

” 刘勰在《隐秀》篇的赞语中突出地强调了秀句所产生的“动心惊耳”的效果,这对中国古代文论中对审美惊奇感的重视,是有深远影响的。

3.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一对相反的审美概念。

隔,隔膜,是指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其情、景、辞,或是艺术构思,境界物化等,有关节不妥贴,不圆润,给读者造成隔膜。

所谓不隔、与隔相反,诗歌创作完美浑成,诗意浓郁,形象鲜明生动,含意深厚耐人寻味,隔与不隔,既可以对一位诗人而论,又可就具体的诗作或手法而言。

回到《锦瑟》一诗,不知道这位唐代大诗人是在侮辱后人的智商还是讥笑我们的孤陋,全诗首、额、颈三联一句一典,若要弄懂每一句的具体含义,需要谙熟《汉书》、《庄子》、《水经注》、《博物志》、《宋书》,且诗境朦胧,寓意抽象,真真难懂!至如杜甫《登高》的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虽是一组空境头,但眼前秋色历历在目,气象阔大,形象鲜明,使人如身临其境,而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了诗人的无穷情思,形成了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此谓“易懂”。

可见,诗词中所谓的“难懂”,应指在传统的写作形式中加入了象征主义的元素和印象派手法,用具体可感的物象表现抽象的情感,徒增阅读障碍;而“易懂”,则如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

...

通过这三首古诗词,你了解到了古人在乡下都做了什么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

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

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一、咀嚼诗歌语言 1.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技巧的阅读习惯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欣赏时要重点关注诗中动词、形容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的作用。

动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音韵铿锵,且“敲”字有声音,以响衬静,突出了居处的僻静。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十四个叠字,或写人物的动作行为,或写周围环境,或直抒胸臆,将诗人遭受一系列深创巨痛之后的茫然若失、凄凉、悲残、悲戚的情怀,全面准确地刻画出来。

同时读起来又有韵律感。

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所以单独列出。

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萧萧”写出了秋叶在风中飘零而下的声音,让人联想到诗人绵延不尽的愁思。

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诗词由于声律的要求或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或这两者兼而有之,某些语序往往要颠倒,欣赏时要注意还原语序(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换位、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才能准确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意境。

2.古诗词语言风格常用词语: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饮酒》等,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潺潺)。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锦瑟》《无题》等。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过华清宫》等,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亲切,韵味无穷。

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常用的概括诗歌语言特色的术语: 生动活泼 机智辛辣 长短结合 舒卷自如 奔放流畅 词采瑰丽 言浅意深 简练流畅 言简意赅 音韵和谐 简洁幽默 用语警策 隐含哲理 用语工丽 用语精妙 一呼一应 自然天成 语丽情悲 言近旨远 含蓄蕴藉 音节响亮 通俗易懂 明白如话 朴素自然通俗精练 古拙淳朴 清新明丽 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分析诗歌意象 1.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物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

鉴赏诗词作品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2.古典诗词常见意象的意义: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征蓬、归雁—思念(思乡) 流水—时光流逝 梅花—傲视 南冠—囚犯 松竹梅 — 高尚情操 大海—开阔古迹—怀古伤今 小草—平凡、生命力顽强或弱不禁风 哀鸿—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如:“鸿雁遍野”“哀鸿遍野”即指百姓流离失所 白衣苍狗,又白云苍狗—世事变幻无穷 吴钩—宝刀、利剑,指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 莼羹、鲈脍、莼鲈秋思—思乡之情 双鲤—书信 庄周梦蝶—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采薇—隐居生活 碧血—为正义事业流的血 苌弘化碧—梦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折桂—科举及第 怀桔—孝顺双亲 红叶—以诗传情 红豆-相思 昆山玉—杰出的人才咏...

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展开全部 鉴赏方法: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

“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

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

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

初一、初二语文古诗词,包括古文 【人教版】

展开全部 人教版 七年级上文学常识 一、《在山的那一边》作者:王家新。

出版诗集:《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美国]莫顿?亨特。

三、《生命 生命》作者:杏林子 ,原名:刘侠 。

四、《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原名:冯钟璞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

中篇小说:《三生石》。

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散文有燕园系列(石寻、桥寻、树寻、木寻、碑寻)。

其中,《西湖漫笔》与《紫藤萝瀑布》为最。

五、《童趣》作者:沈复 字三白 清代文学家。

《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代表作,共六卷,每卷皆有标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六、《理想》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

七、《短文两篇》作者:张晓风。

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步下红毯之后》《你还没有爱过》《再生缘》《我在》《思想》及《从你美丽的流域》。

八、《人生寓言》作者:周国平。

主要著作:《人与永恒》《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

九、《我的信念》 居里夫人(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 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发现了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

著作:《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

十、《论语十则》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事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解《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有弟子3000人、贤士72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步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十一、《春》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

散文:《背影》《河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十二、《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十三、《山中访友》作者:李汉荣。

十四、《秋天》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

合集: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

散文:《画梦录》。

十五、《古代诗歌五首》1.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歌:《步出夏门行》《篙里行》等。

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2.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3.白居易(72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著作:《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

4.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爱国诗人,有《稼轩长短句》。

5.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

著作:《汉宫秋》《岳阳楼》《黄粱梦》等杂剧15种。

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十六、《化石吟》作者:张锋。

十七《看云识天气》本文是朱泳焱根据有关资料改写的。

十八、《绿色蝈蝈》作者:法布尔(1823~1915)法国近代杰出的昆虫学家。

《昆虫的故事》全书十卷,二百二十余篇。

十九、《月亮上的足迹》作者:朱长超。

二十、《山市》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一字剑臣,清代小说家。

《聊斋志异》:一步文言短篇小说集。

它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场的罪恶。

郭沫若在作者故居题联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二十一、《风筝》作者: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

代表作:《阿Q正传》。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二十二、《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魔表》《傻鸭子欧巴儿》。

话剧:《双龙花盆》。

童话剧:《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

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

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

二十三、《散步》作者:莫怀戚。

二十四、《诗两首》1.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诗集:《暮歌》《晨歌》《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

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皇后》《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

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

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

2.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诗集:《繁星》《春水》。

作品:《寄小读者》。

二十五、《〈世说新语〉两则》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二十六、《皇帝的新装》作者: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

二十七、《郭沫若诗两首》作者:郭沫若,(1892~1978)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号尚武。

诗歌:《女神》《星空》《瓶》《前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www.kyhqxx.com/shicidaquan/6589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词语赏析

热门汉字语赏析

热门汉语赏析

热门汉字赏析

古文典籍